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5年第10期)
29961600000050

第50章 和雨季赛跑的战争(1)

——记滇缅公路之战

戈叔亚

(一)败走野人山

1945年的缅甸,雨季来得特别早。4月底,当英国皇家陆军的谢尔曼坦克在通往缅甸首都仰光的公路上碾压着日本残兵的尸体一路南下时,预示着雨季来临的雷声已在远方群山中隆隆作响。本来他们希望在雨季到来的五月中上旬,把“米字旗”重新插到这个海滨城市总督府的拱型圆顶上。结果闪电还是划破夜空,刹时暴雨倾泄到了热浪滚滚黄沙弥漫的缅南平原上。

早在1942年3月,英国人在中国远征军入缅的时机上患得患失一拖再拖,导致浩浩荡荡的中国大军一路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打了四年仗、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人拼出血本派出精锐部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他乡和大英帝国组成盟军,本来是巴望守住这个通往中国滇缅公路唯一出海口——缅甸首都仰光。但是部队刚刚跨过国界畹町,就传来了仰光于3月8日失陷的噩耗。

失魂落魄的英国人像过街喊打的老鼠逃出了这个城市。围着筒裙的缅甸人举着日本小太阳旗夹道欢迎呼喊着“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缅甸是缅甸人的缅甸”的日本师团。

3月中旬,第五军的先头车队刚到仰光以北300多公里的小镇同古,迎面就撞上了追赶英国人的日本兵团。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跳下火车就仓促应战,而美国将领史迪威也在紧锣密鼓筹划和日军的决战。不料第五军东西两线频频告急,首先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跑掉的英国人又在西路的油田仁安羌被日本人包围呼喊救命;随后日军装甲车队又冲散了把守东路要地棠吉的中国杂牌部队暂五十五师和新二十八师,导致通向中国的缅甸重镇腊戌城门洞开。

第五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决斗还没有摆开架势,自己就乱了方寸败下阵来,甚至连回国的退路都被截断。

那个时候英国人正在和雨季赛跑,他们把中国远征军当作了帮助他们撤退,阻挡日军进攻的掩护部队,希望在泽国一片的雨季到来之前翻越群山,爬出莽莽林海摆脱这个充满敌意的东南亚殖民地。在完成英国军队几百年历史上罕见的900英里大溃逃的英缅印殖民军,在最后钻出缅甸森林来到印度之前还是淹没在6——7月的豪雨中……

而在最后顽强阻击日本人的中国人根本不懂东南亚热带雨季有多么可怕,军长杜聿明浑然不知大祸即将临头,还在撤往印度还是逃回中国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举棋不定,金子般珍贵的时间从他手指缝隙中一点点流逝,新22师和第96师最后终于在缅甸暴雨中彻底崩溃。

山洪像决口的堤坝,瞬间吞噬了临时搭建的竹筏和饥肠辘辘的中国人。野人山脚下的村寨新平阳,如一叶扁舟满载着中国士兵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中摇摇欲坠随风飘荡。眼看小舟就要倾覆,身患回归热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挣扎着发出了继续前进的命令。成排的士兵一个一个倒下,经雨水冲刷和昆虫啄食,很快就变成了一副副干净的穿着衣服的骨架。在缅甸印度边界一个叫做鬼门关(TheHellofGate)的小道上,每一百码就躺卧着三十具鳞鳞白骨……

直到8——9月,在热气蒸腾的野人山热带原始森林湿漉漉的小路上,仍然可以看到骨瘦如柴的中国士兵零星的身影……

(二)修筑雷多公路

1942年5月5日,随着一声巨响,怒江上的惠通桥轰然坍塌,视为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就此中断。抗战四年来,中国人一败再败失山失地,但并没有动摇抗战的决心,因为得到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世界列强援助的武器弹药,中国人就利用自己众多人口和广袤的土地和日军周旋下去抵抗到底!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滇缅公路一旦中断,意味着国外援助的每一颗子弹和每一滴汽油都无法得到。已经丧失了90%的工业基地的中国人将要面临手无寸铁的境地。

就在惊魂未定的云南老百姓还没有缓过神来之际,巍峨的滇西峻岭群山之间传来隆隆作响的飞机马达声——美国陆军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的数百架运输机群,飞越驼峰在空中架起了一条看不见的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军民提供抗战物资。

但是由于航线损失太大成本太高运力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前线的需要。中美首脑不得不另辟蹊径,决定从印度东北的阿萨姆邦小镇雷多,重新开辟一条陆路,穿越缅北接通滇缅公路。撤退到印度和云南的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任务就是扫荡沿线掘壕驻守的日本守军,掩护工兵修建这条公路。

1942年12月,筑路的第一批工兵——美国第45工程团和第823航空工程队来到这里。据美军记录,修筑仅仅只有507英里(大约815公里)的雷多公路,美军投入了高达1.5万工兵部队,死亡人数为1133人,正好是“一英里两个墓碑”。

这仅仅是美国工兵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包括已经无从考查的中国工兵第十团和大量民工的死亡人数。

美国工兵C?布坎南和约翰?麦克道尔写道:

“墓穴是史迪威公路上的里程碑。这条生命线是用生命作代价的。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克钦人都倒在了你今天所经过的这条道路上。他们永远安息在雷多和昆明的军人墓地中;他们永远安息在缅甸暗淡的丛林公路边,以及战火硝烟烧焦的滇西群山边。”

筑路同样是和雨季赛跑。1943年5月雨季来临,印度阿萨姆邦是全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每年的降雨量高达3810毫米。山洪淹没了施工材料、冲毁了刚开辟的路基和活动住房、帐篷。炸药和水泥也被泡透,笨重的筑路机械在泥泞中动弹不得,浑身锈迹斑斑。运送物资的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动弹,阴雨绵绵空投也无法进行,只有大象和挑夫勉强可以运输小量物资。施工在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维持,虽然从一天24小时三班昼夜兼程工作改为一班,但下班后人们仍然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仪器和医药供应不足,疟疾、班疹伤寒等疾病蔓延,严重威胁筑路官兵的生命,工程多次瘫痪。

1943年10月,公路仍然在印缅边境磨磨蹭蹭,部队里弥漫着强烈的失败主义的气氛。史迪威不得不把指挥官撤职,换上了美国密苏里水坝总工程师刘易斯?A?皮克将军。没等手下人叫苦,他把手一挥说:“我在美国就听说了许多故事,归根结底就是说无法修筑。太泥泞,太多的雨水,太多的疟疾等等。从现在起,让泥泞、雨水和疟疾见鬼去吧。”

他把指挥部设立在最前线,改善卫生伙食,恢复24小时三班轮换工作制。为了给施工提供照明,他搜刮后方所有的发电机、电器插孔和开关。他甚至为一群工兵示范如何打开油桶,在紧急情况下机油也可以作为照明使用。每公里修筑了10多个排水涵洞,这样就解决了工程缓慢的问题。很快,公路就延伸到了缅北重要据点新平洋。皮克对前面开路的中国驻印军军官说:“今后我一定会紧紧跟在你们屁股后面一步不拉,包管碾得你们屁滚尿流!”

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1月,公路从38英里处延伸到了和滇缅公路交叉口的畹町,整整修筑了427英里的距离。平均每天工程要延伸一英里,其中包括102英里的山区。

(三)鏖战密支那

世界列强从来就把中国军队列为世界上最差的军队。但是史迪威凭借着他多年对的中国人的观察和带领他们徒步走出缅甸的实践,他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人民,只要给予他们最好的装备和训练,中国军人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军队媲美。

蓝姆迦是印度的比哈尔(Bihar)邦一个城市的名字,在地图上位于一连串裸露的山脉和贫瘠的平原之间。原来英国人在这里关押过两万多意大利战俘。1942年初期,英国人把那里移交给了中国人和美国人,这里就成为了训练中国军队的基地。

经过整训,1943年10月,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4团奉命开赴雷多进入缅甸,为筑路大军保驾护航。

到了1944年的春天和夏天,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的预言成为了现实,他带领着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国部队进入缅北和日军较量。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胡康谷地和孟拱谷地战役,最后是令人惊奇的密支那攻防战,蓝姆迦训练的中国师成为了钢铁拳头,迫使绝望的敌人从他们的丛林阵地撤退。

阻止中美工兵筑路的是盘踞在缅北的日本第18师团精锐部队,他们沿着胡康谷地和孟拱谷地以逸待劳排兵布阵。所谓“谷地”,也就是被热带猛兽般雨季洪水冲刷出来的水道。

经过良好的训练和装备的中国军人信心满满准备和日军一决雌雄,以报败走野人山的一箭之仇。结果却发现在原始森林密布、疾病肆虐和野兽甚至“野人”横行的胡康和孟拱谷地,精良的机械化装备和数量众多的兵力根本施展不开,一到雨季,坦克装甲车辆反而成了累赘。而在这条狭窄的走廊里等待中国人的日军是热带丛林战的老油条,他们小股部队得心应手地和中国人玩起了一片树林一个渡口一个山头一个村寨的捉迷藏游戏。

到了1944年4月,新一军还在孟拱一带被日军纠缠不休时。雨季又要来临,雷多公路和滇缅公路贯通又要等到来年。身负重任的史迪威焦急万分,不得不冒险使用长距离渗透敌后100多公里的孤胆作战,希望尽快拿下这座缅北重镇。目的就是在雨季到来前,让大部队彻底摆脱狭窄的谷地,在大平原与日军交战。

三千多中美混合部队消失在密林深处已经二十多天了,5月17日,突然一份“威尼斯商人”的密电放到了史迪威的面前,密电的意思是“我军已经占领密支那机场,请迅速空运增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