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世界地理全知道
2994800000044

第44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地理知识(16)

根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气团分成北极气团、温带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四大类。由于源地地表性质不同,每种气团(赤道气团除外)又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这样,总共分为七种气团,即北极(冰洋)大陆气团、北极(冰洋)海洋气团、温带(极地)大陆气团、温带(极地)海洋气团、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和赤道气团。

大气环流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形成的主要能量来自太阳辐射。由于两极地区与赤道地区接受太阳光的热量不一样,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容易膨胀而上升;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空气会收缩下降。这样就会促使赤道上空的空气向极地流动。赤道上空空气的不断流出会形成一个常年存在的低气压区,极地上空空气的流入会形成一个常年存在的高气压区,从而造成了气流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流动,这就形成了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式的主导因素。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并掌握其演变规律,是我们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我们探索全球气候变化,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

什么是等压线

在地图上把同一海平面高度、同一时间、相同气压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样的曲线为等压线。等压线上从高气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高压脊,从低气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低压槽。

等压线显示一定范围内气压高低的分布状况,是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等压线的分布有疏有密。等压线越密表示气压梯度越大。等压线能有效地显示地面气压的分布状况,也可用来推断风的情况。

地球分为几个气压带

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地球上一共有七个气压带,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极地高气压带、南极地高气压带、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5°。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对我国天气有哪些影响

副热带高气压一般活动于北纬20°~40°之间,在其控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一般是暖热干旱。但在副热带高气压的边缘,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西北侧的东南气流,可以将洋面上暖湿的水汽输送到中国大陆上空;另一方面,又可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若出现暴雨,则造成洪涝灾害。一般而言,每年从冬季到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都会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移;从夏到冬,又有规律地自北往南撤退。

5月至6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中心位于北纬15°~20°,此时中国华南进入雨季。6月中旬,副热带高气压从北纬15°左右北跳至北纬20°~25°,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而华南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之下,天气晴好。7月上、中旬,副热带高气压再一次北跳至北纬25°以北,此时华北地区进入雨季。7月底8月初,副热带高气压越过北纬28°,中心到达北纬40°附近,中国华北、东北进入雨季,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进入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南侧的地区往往受热带低气压系统影响。9月上旬,副热带高气压中心南撤到北纬25°附近,云南、贵州地区恰好位于副热带高气压西北侧,形成较大范围的秋雨天气。10月上旬,副热带高气压再次南撤,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减小。

实际上,各年情况往往不一,特别是当副热带高气压的季节变化有异常时,就会导致中国大范围天气气候的异常,出现比较严重的气象气候灾害。

为什么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比夏季高

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基本上是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高。

锋是怎么形成的?锋可分为几种

锋是两个密度和温度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倾斜过渡地带。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状况,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冷锋是冷气团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暖锋是暖气团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问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什么是气象及气象学

气象是大气中冷、热、干、湿、风、雨、雷、电、云雾、光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气象研究以大自然为实验基地,并以气象观测为基础。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的大气现象的学科。气象学对短期内即日常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量和降水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什么是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有什么作用

气象观测就是对各种气象要素冷、热、干、湿、风、云、雪、霜、雾、雷、光等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与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初步整理的过程。它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大气遥感和气象卫星探测等。

气象观测除了为天气预报提供日常资料外,还通过长期积累和统计,加工成气候资料,为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采用大气遥感探测和高速通信传输技术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已经能够十分及时地直接向用户发布龙卷风、强风暴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警报。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减轻或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了条件。

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是从何时开始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气象观测材料,是从甲骨卜辞开始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气现象观测的国家之一。在商代,人们就对风雨、阴晴、虹霞等天气变化十分关注,关于天晴或雨的甲骨卜辞比比皆是,如有的甲骨卜辞记载:“壬申雪;止雨酉昼;乙卯雹;乙酉大雨”等,标明了当时一些雨雪的起止日期。

气象卫星的观测内容有哪些

气象卫星的观测内容包括卫星云图的拍摄、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和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等。

气象灾害有哪些特点

大气对于人类生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也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这种损害就称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以下特点:

种类多。如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风雹、连阴雨、浓雾及沙尘暴,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高山、平原、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可能发生气象灾害。

频率高。其中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出现频率极高,中国就是经常发生早涝灾害的国家。

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

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甚至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灾情重。每年全球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多达百万。

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出来的?它分为几种

天气预报就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物理学原理,并辅以各种统计技术和经验,对某个区域或某一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天气预报除了报告大气本身的各种现象外,还包括因受大气的影响在地表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如积雪、风暴波浪和洪水等,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气预报按时效长短可分为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四种。短时天气预报是指未来12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主要是对已作出的短期天气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对大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尺度较小的天气预报效果较好,也有人将时效3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称为即时预报、超短时预报等。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其预报内容是通常在气象预报中播报的风、降水天气和气温等。中期天气预报是对未来4~9天内的天气预报,内容主要针对降水、气温和灾害性天气、转折性天气的变化。长期预报是指10天以上的旱涝、冷暖、雨量、气温等天气趋势的展望,形式上有月、季、汛期和年度预报等多种。一年以上的天气预报,常称为超长期预报或气候展望。按预报范围可分为大、中、小三个范围的预报。大范围预报。如国家范围的预报;中范围预报,如一个省的预报;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的预报。

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

天气预报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一场海战。1854年11月14日,英国和法国正在与沙皇俄国作战。英法联军的舰队正在黑海上向俄军进攻之机,突然出现了暴风雨,狂风巨浪把军舰高高举起,又猛烈地向海岸的礁石上面摔去。顷刻间,英法舰队被狂风恶浪毁于一旦。英法联军因此损失惨重,他们为了记住这次教训,将这场大风暴起名为“布雷克威夫”,意为“毁灭的冲击波”。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下令巴黎天文台调查此事。天文学家勒威耶搜集了有关气象资料,发现罪魁祸首是一个低气压。勒威耶弄清前因后果,将它呈报给国王,阐明是低气压最早在欧洲西部大洋活动,随后转移到东南方向,行至黑海时,酿成这次灾难。后来,勒威耶提议建一个气象观测网,将可能发生的天气情况通知前线,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这便是最早的天气预报。不久以后,法国和英国正式开始天气预报工作,并很快推广到全世界。

天气预报中的晴、阴、少云、多云等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天气预报中的晴、阴、少云、多云是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云量的多少,全凭目测云块占据天空的面积来估计。通常将整个天空划分为10个等份。当碧空无云时,云量为0;当云遮盖天空的一半时,云量为5,以此类推。

什么是天气图?它有什么作用

各地气象台站按照统一规定时间进行观测,把收集到的有关风、云、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用各种天气符号按照一定格式填在一种专门设计的空白图上,这种图就是天气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天气图能反映一定区域天气情况,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三种。

天气系统指的是什么

天气系统是显示大气中天气变化及其分布的独立系统。一般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而划分。如按气压划分有高压、低压、脊、槽系统;按风划分有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系统;按温度划分有高温区、低温区、锋区系统;按天气现象划分有雷暴、热带云团系统等。不同的天气系统形成不同的天气,多种天气系统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一个地区的天气和天气变化,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如冷锋影响的天气,表现为刮风、下雨、降温;高压控制下的天气为晴朗。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减弱、消亡和各类天气过程的出现,都与天气形势变化有关。当其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天气系统及其相应的天气变化是渐进的、连续的;当其显著变动或环流突然调整时,则随之出现异常或剧变的天气。寒潮、梅雨、台风这三类天气系统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影响到农业生产。

避雷针是谁发明的

避雷针是建筑物防遭雷击的重要装置。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中国。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物已有“避雷室”的设置。宋朝以来的建筑物也有不同形式的“雷公柱”。广西真武阁四柱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有人的地方避开雷击,消除了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的危险。二是源于美国。1752年7月,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在雷雨天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一个震动全球的吸取天电的试验。他把一个大风筝放到高空,使挂在风筝线上的金属片发出电的火花,从而证明了他提出的“闪电是和物体摩擦时所生成的电相同”的观点,并发现把雷电导入地下可防止建筑物免遭雷击的原理,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雹是怎样形成的

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夏季积雨云发生时,云顶层上部温度降低到-30~-50℃。此时,上层云由冰晶组成,而下层云中含有过冷水滴,再往下还有0℃以上含大量水滴的温暖层。冰晶降落过程中进入过冷水滴层时,水滴冻结在冰晶的表面,变成白色的雹。雹继续降落,进入下面温暖的水滴层,水滴再冻结在雹的表面。由于云中存在激烈的上升气流,细小的雹不断被吹升到上空,并不断地附着水滴。当雹变得越来越大,上升气流再也无法抵挡雹的重量时,雹就降落到地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