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鲁东的胶莱河、沭河以东。包括辽东半岛丘陵经济、防护林区和鲁东丘陵经济林区两个省级林区。辽东半岛突出于黄海与渤海之间,包括东沟县、盖县和大连市所辖各县,鲁东丘陵的滨海区伸入黄海,包括烟台、青岛市的全部和潍坊市、临沂地区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586万多公顷。
辽南鲁东林区原在地史上曾连成一片,所以天然植被分布情况根同。本区属暖温带海洋气候,地理上接近北亚热带,漆树、盐肤木、白檀、八角枫、天女木兰等在亚热带常见的树种,本区也有分布。本区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部分山地有以栎类为主的次生林和以刺槐、赤松为主的人工林。一般海拔较高处有赤松分布,下木为绣线菊、照山白、胡枝子等;较低山地为栎类、刺槐、胡桃楸、水曲柳等杂木林,下木有酸枣、荆条等;丘陵与山麓多为柞树林(放养柞蚕的灌木林)和果园;平原为杨、柳、刺槐、泡桐、果树、紫穗槐等。
本区经济林主要为板栗、核桃、大枣等;果树以苹果、梨、葡萄等为主,是全国苹果和梨的主产区之一,柞蚕生产历史悠久。
本区林业用地为16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为1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蓄积量为800多万立方米。
本区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造林,森林资源有所增长,人工林占有林地面积的52.5%,超过了天然林的比重。
本区地理位置和水热资源优越,交通、经济条件都好,但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及海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里今后林业生产主攻方向,应是大力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特别是要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各种防护林,以改善生态环境,给农、牧、渔、副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林的经营管理,提高产量与质量。当地群众用材、烧柴都很困难,还要有计划地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
(四)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
本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从冈底斯山东段和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南侧,沿嘉黎、巴青、治多、石渠、色达往北绕班玛县北界经甘肃达部、宕昌一线为本地区的北界和东北界,南面为国境,西抵仲巴,东界沿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界越二郎山经木里至云南丽江、兰坪、泸水以北一线。包括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的东部和南部,是一个呈西窄东宽的长形地带。由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防护、薪炭林区,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两个省区级林区组成。总面积为7866万多公顷。
本区由于地貌复杂,地势变化大,气候多样,植被类型几乎包括了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所有森林植被类型。按照从东南向西北、从下向上的顺序,在藏东南地区,峡谷地段有热带雨林,分布着白刺花、仙人掌、金合欢等多刺肉质灌木丛;往上分布着以壳斗科、樟科为主的亚热带温性常绿阔叶林;再往上部为针阔混交林;然后为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
本林业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第二大林区。东部的川西林区和滇西北林区,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现有林区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半部即横断山脉和高山峡谷区。森林总面积113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6%,森林蓄积量近27亿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占96%,多为成过熟林,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84%和94%以上。森林生长率低,但因单位面积蓄积量高,所以,其绝对生长量还是比较大的。
从现阶段来看,本区内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防护,薪炭林区森林较少,森林经营工作亦没有较大开展,故不多作介绍。下面仅以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为例略加说明。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包括青海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由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水源涵养林区,澜沧江、长江高山峡谷水源涵养林区,甘肃白龙江上游水源、用材林区,四川西部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用材、经济林区,藏东南高山峡谷经济、用材林区,横断山脉水源,用材林区等8个省级林区组成。全区以林牧业为主。
本区森林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体,海拔2400~3600米范围内主要为亚高山针叶林。下部阳坡为高山松和油松林,阴坡和半阴坡或沟谷中分布有铁杉林与多种槭、桦形成的针阔混交林。上部组成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多为云、冷杉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其上部有红杉林或圆柏林。
本区林业用地为2333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约为1133万多公顷,约占本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8%,森林覆盖率为17.7%。另有疏林133万多公顷,灌木林800万公顷。本区森林总蓄积量为26.8亿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约为25.7亿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总量的29.7%。本区森林蓄积量大部分在川西,藏东南一带,约占全区的84.7%。本区用材林多,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75%和84.3%;防护林面积占18.4%,蓄积量占115.1%;薪炭林和特用林都很少。
本区森林以天然起源的成过熟林为主,如川西高山峡谷区,天然林中的成过熟林,其面积和蓄积量都占90%以上。用材林中也以天然成过熟林占绝对优势,平均林龄在200年以上。在天然林中,以冷杉、云杉等为主的针叶树种蓄积量多于阔叶树种。本区林龄结构。
本区森林质量较高,树木高大稠密,平均每亩活林木蓄积量为16.8立方米。青海班玛林区每亩蓄积量为25.6立方米;察隅地区的云南松130年生林分,每亩蓄积量为66立方米;波密岗乡200年生的云杉林,平均树高57米,胸高直径92厘米,每亩蓄积量高达130多立方米。这种高蓄积量林分不仅为全国其他林区所罕见,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这是本林区森林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分布方面,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其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带谱出现。本区内自下而上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滑石滩稀疏植被等多种林型。森林中的珍稀树种,既有四川红杉、金钱槭、香果树、连香树、水青树等30多种我国特有的种类,又有铁杉、油樟、楠木、润楠、麦吊杉等十几种重要经济用材树种。药用植物也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麻黄、天麻、黄连、竹节、三七、川党参、川贝母、大黄等四五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的川西林区和滇西北林区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在这两个林区建立了几十个林业企业局(属于川西林区的有20多个,属于滇西北林区的有18个),已为国家生产了上亿立方米的优良用材,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本地区的森林在大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四川盆地和云南高原广大农区的绿色屏障,又是长江上游各支流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的天然蓄水库。保护和经营好本区现有森林并尽可能地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关系到川、滇两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而且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与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关系。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对这一大林区的森林经营管理不可等闲视之。从现在起,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扭转过来,坚决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防护为主,合理经营利用”的方针。林业发展的方向,应当以涵养水源为主,生产用材为辅。就全区而言,防护林面积应由现在的18.4%提高到45%,用材林面积由现在的75%降为50%。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工更新造林,大力促进天然更新;对本区内的宜林荒山,要大力进行造林,使之尽快绿化起来。通过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力争把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7.7%提高到32%(包括灌木林),使这个绿色屏障发挥多种效益。
本地区木材利用率低和损失浪费大,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首先要教育林区职工和周围群众爱惜国家森林资源,做到不随意砍伐,砍伐下来的木材不丢失浪费。其次,国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千方百计地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工业,把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五)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北界为秦岭、淮河干渠和苏北灌溉总渠,西界为横断山脉东部边缘,南界大致西起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向东过江城、红河、屏边、麻栗坡入广西,经百色、上林、宾阳、横县、北流入广东,经高要、从化、潮安向东北入福建,经永安、安溪、仙游到福州、罗源,东至东海沿岸及附近岛屿。包括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的全部,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江苏的大部和甘肃、陕西、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为21733万多公顷。本地区大体上处于北回归线与北纬34°之间,受海洋潮湿季风影响较大,水热条件好,林木生长快,林业用地比重大。在七大林业地区中,是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潜力最大和最可能以较短时间建成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地区。
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是全国七大林业地区中含林区最多的一个区,共有18个大林区,它们是: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大别山桐柏山山地水源、经济林区,四川盆周山地用材、经济林区,四川盆地水保、经济林区,川黔湘鄂经济林区,长江中下游滨湖农田防护林区,幕阜山用材林区,天目山水源、用材林区,云南高原水保、用材林区,黔中用材、水保林区,南岭用材林区,湘赣浙丘陵经济林区,浙闽沿海防护、经济林区,武夷山用材林区,滇西南用材、经济林区,元江南盘江水源,用材林区,西江用材、经济林区和赣闽粤用材,水保林区。
本地区森林植被以栲、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主要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在长江以北地区,落叶阔叶树种如麻栎、白栎、栓皮栎等比重增多。我国特有的孑遗树种水杉、银杉原产于本区的中西部。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孑遗树种,如珙桐、青钱柳、黄杉、香果树、长苞铁杉、红豆杉、白豆杉等。
本地区现有林业用地13266万多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4.1%。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333万多公顷,占46.7%,森林覆盖率为25.2%。此外,疏林800万公顷,灌木林1333万多公顷,新造林266万多公顷。广阔的林业用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本地区在迅速扩大森林资源方面占据最有利的地位。是中国近期应该集中力量进行造林、封山育林和开展科学经营的地区。如果能在10年或10年多一些的时间内实现绿化,那么到2010年,这一地区的森林蓄积量就可达到近百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全国的森林总蓄积量。
但是,本地区目前的森林资源不能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现有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林中,主要是幼龄林,占51%;中龄林占31%;成过熟林只占18%。由于成过熟林少,缺乏可采资源,本地区人口又较稠密。工农业发达,木材需要量大。为了满足对木材的急需,目前砍伐中龄林(杀青)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即使20年后,现有的1333万多公顷中龄林达到成熟阶段,因届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木材需要量也随之增大,供应紧张的局面也难缓和。所以,根本的出路在于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优越条件,大力繁衍造林,迅速增加森林面积,并尽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大批速生丰产林基地。
以油茶、油桐、乌桕、白蜡、生漆等为主的经济林多,是本地区林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全地区18个林区中,经济林占较大比重的就有一半,特别是油茶、油桐、乌桕、白蜡、生漆、竹子,绝大多数集中在这个地区。
本地区由于分布着多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滇东、桂北和黔南、黔中等地的喀斯特地貌,以粤北丹霞、皖南黄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湖南张家界为代表的由沙岩冲蚀而成的石林等等,构成了独特的环境,使一些古老的植物种类能够避免亿万年来气候上的重大变化而保存下来。例如,著名的珍稀植物水杉、银杉、铁杉、水松、珙桐、香果树、喜树等,都是中国所特有的。
关于本地区的森林资源情况,林业开发建设及今后发展方向,可以武夷山用材林区,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和黔湘鄂经济林区为例加以说明。
1.武夷山用材林区
武夷山用材林区北接湘赣浙丘陵经济林区的东端,东与浙江的丽水、泰顺相接,南至福建戴云山,西临江西新干、永丰一带。由闽北、闽中山地用材、水源林区,赣东山地用材林区,浙瑶南中山用材林区3个省级林区组成,总土地面积为866万多公顷。
本地区是中国最适于杉木生产的地区,也是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林区之一,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6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4.5%,森林蓄积量为3.8亿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和竹林面积共占89.2%。其次是经济林,占7.4%;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所占比重都很少。
按林龄组划分,成熟林占16.2%,中龄林占41.5%,幼龄林占42.3%。成熟林平均每亩蓄积量为11.8立方米。
本区森林资源最大特点是,珍贵和稀有用材树种繁多。主要珍稀树种有百山祖冷杉、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长叶榧、连香树、鹅掌楸、钟萼木、香果树、长柄双花木、福建青冈栎、格氏栲、观光木、石梓、湘妃竹、南方铁杉、江南油杉、华西枫杨、长序榆、领春木、凹叶厚朴、天女木兰、黄木莲、沉水樟、浙江楠、花榈木(鄂西红豆)、红花香椿、银鹊树、天目紫茎、银钟树等等。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杉木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福建建阳、建瓯、南平、顺昌、沙县、三明、永安等中心产区,中等立地条件,进行一般经营的20年生杉木林,每亩年材积生长量均在0.5立方米以上。南平溪后杉木丰产林,39年生平均树高29.2米,胸径25.6厘米,每亩蓄积量78立方米,居全国首位。
此外,马尾松、檫树、木荷等树种生长也很快,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木材生产基地。
本区今后发展林业的主要方向是:
(1)大力进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快杉木、马尾松等用材林基地的建设,并积极发展材质优良的针阔叶树种,以满足特种用材的需要。
(2)在各江河干支流两侧、水库周围、陡坡山地和高峰源流处,划定水源涵养林区,以利于蓄水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