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际关系心理学
299400000042

第42章 低处修心,高处成事(2)

有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来到墨西哥海岸度假。一天,一位渔民拎着几条大鱼从一条小渔船上下来,看到这位博士,便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这位渔民的妻子烹制了非常可口又别具风味的小吃,又邀来几位邻居与这位博士小酌,博士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高兴之余,他对这位渔民说,我是学经济的博士,我可以帮助你致富并出人头地。他说:“你可以每天多打些鱼,除了自己吃还要去卖。”渔民说:“卖了钱做什么呢?”博士说:“钱攒多了就可以再买一条船去捕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渔民说:“钱多了做什么呢?”博士说:“钱足够多了,你就可以组织一个船队去捕鱼,然后就不卖鱼了,自己成立一个鱼罐头加工厂,自己当老板,那时你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了。”渔民又问博士说:“以后我还做什么呢?”博士说:“以后你当上大老板,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操心了,你就可以时常回到家中,同几个朋友在凉爽的海滩旁烹上一条鲜鱼,喝点美酒,抛开商场上、官场上的争斗,回归到平淡和自然中来,那时你是多么幸福啊!”听到这,渔民问博士说:“你说的那种结局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呢?”博士喝了口酒,想想说:“是的,是的。”

最后这位渔民说:“我们曾有出去寻找出人头地的人,但没见过有出人头地的人回来。我们这样生活已经有几代人了,却也是怡然自乐。”

这不是寓言故事,是美国经济学博士波奇的一段亲身经历。后来他说,他最向往的就是墨西哥渔民那样的生活。

这位渔民的姿态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透镜,它反射出一种朴素、平和与自然的情调,并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中向我们提供了低调做人的终极启示。

暂时匍匐是为了长久直立

14世纪末,欧洲地区的强国奥斯曼土耳其入侵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第勃拉地区的领主卡斯特里奥蒂被迫臣服于土耳其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卡斯特里奥蒂在1423年将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送往土耳其的首都埃地尔内作为人质。

送去做人质的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叫乔治。乔治精力充沛,机智过人,他很快引起了土耳其苏丹的注意和器重,被派往宫廷学校学习。苏丹为他起了个叫“斯坎德培”的名字,并让他加入伊斯兰教。斯坎德培以优异的成绩从土耳其军事学校毕业,并作为一名军人参加了土耳其军队对外国的征战。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众,赢得了苏丹的信任,并被封为贵族称号。1438年,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封他为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着名要塞克鲁雅的领主——苏巴什。

但是,斯坎德培内心深处却恨透了土耳其苏丹。他长期栖身敌巢为的就是骗取信任,等待时机,有朝一日突然反戈,光复祖国。

斯坎德培深知,想要再建国家,必须做长期、谨慎的准备,抓住最好的时机一举成功,而绝不能轻举妄动,否则的话就将功亏一篑,全盘皆输。为此,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与当地的原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大公们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同时秘密地和不满土耳其人的邻国威厄斯共和国、腊古扎共和国取得联系。1440年,斯坎德培被调往第勃拉地区任最高长官。这期间,他继续秘密地进行准备,并同邻近的那不勒斯和匈牙利接触,建立秘密联系。

在斯坎德培任第勃拉长官期间,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人对压迫、掠夺他们的土耳其人愈来愈仇恨,他们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农民们多次恳请斯坎德培率领他们起义,反抗土耳其人。但是,斯坎德培没有答应他们的恳求,他继续装做全心全意效忠于土耳其苏丹。斯坎德培知道,时机还没有到来,如果仓促起事,那么20年之功就会毁于一旦。他仍然不动声色地忍受、等待,甘愿承受着本国人民的误解。

1443年秋天,这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匈牙利人在胡尼亚迪的率领下对土耳其人进行反攻,取得重大战果。胡尼亚迪计划在下一年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把土耳其人彻底赶出匈牙利国土。为此,他联络了巴尔干半岛的各个国家,同他们结成联盟。胡尼亚迪派人与斯坎德培联系共抗土耳其。光复阿尔巴尼亚的有利国际形势已经形成。同时,反对土耳其的罗马教皇也不断向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们施加压力,要他们一见匈牙利军队向南推进就立即拿起武器。在教皇的压力下,封建主们也加紧了准备。阿尔巴尼亚反对土耳其的国内条件也进一步具备了。

这时,土耳其苏丹对匈牙利军队的进攻十分恐惧,他把自己的军事力量大部分集结在多瑙河边以阻挡匈军,只有很少士兵防守阿尔巴尼亚。

1443年11月3日,匈牙利军队跨过多瑙河,直逼尼什城,土耳其军队士气动摇,土军总司令巴夏下令土军后撤,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斯坎德培在土军撤退的一片混乱中,率领300人组成的骑兵队伍从前线回调,直逼第勃拉,发动起义。

第勃拉的阿尔巴尼亚人热烈响应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决定乘土军暂时昏头转向之际,出其不意地把国内所有要塞都拿到手。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在克鲁雅。斯坎德培率军抵达克鲁雅城下,他知道城中土军还未来得及得知自己起义的消息,于是决定利用自己是土耳其苏丹宠将的身份诈开城门,引军入城。他派人进城,送上一道假命令,城内土军急忙大开城门,放斯坎德培部队入城。斯坎德培在当天夜里将隐藏在森林中的大批部队偷偷放入城中,突然袭击城中土军。土军惊慌之下束手被歼。这样,斯坎德培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克鲁雅要塞,消灭了城内所有守军。

斯坎德培继续进攻,各地阿尔巴尼亚人民群起响应,反对土耳其人奴役的武装总起义开始了。由于斯坎德培的长期准备和选择了良好的时机,起义十分顺利。土耳其人万没料到斯坎德培的举动,一时措手不及,连遭重创。1443年11月8日,斯坎德培在克鲁雅宣布恢复自由的阿尔巴尼亚公国。他在克鲁雅白色的城堡上升起了阿尔巴尼亚的国旗——红底上一只黑色双头鹰。

但土耳其人是绝不能容忍斯坎德培的所作所为的。1457年,土耳其8万精兵在久经沙场的土耳其将领叶佛列诺扎指挥下向阿尔巴尼亚进发。此时,阿尔巴尼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欧洲的盟国大都自顾不暇,无法援救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也开始反对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斯坎德培;有些阿军将领临阵投降土耳其。斯坎德培临危不乱,他制定了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打败敌人的计策。他把自己的部队分散隐蔽起来,不让敌人发现,在看准时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猛击敌人一下,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耳其大军急切地想与阿军决战,企图一战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却不断神出鬼没地消耗着敌人的力量,从不与敌人做对面交锋。这使土军十分恼火和焦躁。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自己,把自己看成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力量的象征。因此,他决定利用土耳其人这一心态,设计迷惑诱骗敌军。于是,他秘密躲藏起来,同时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他领导的部队已土崩瓦解,还说他为了保住脑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头露面。以至于土耳其军队司令相信了这些谣言,深信斯坎德培已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军队欣喜若狂地庆祝阿尔巴尼亚被征服。然而,就在1457年9月7日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克鲁雅附近的阿尔蒲莱纳平原上欢庆自己的胜利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大军从天而降,包围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这一仗土军彻底被击溃,数千名军士被俘虏。

斯坎德培一举扭转了阿尔巴尼亚的危境。他不但狠狠打击了土耳其人,也打击了那些动摇和背叛的封建主,驱散了对斯坎德培政权命运的任何怀疑和猜测,斯坎德培再一次利用韬光养晦之计取得了卫国御敌的胜利,利用暂时的匐匍换来了长久的直立。

学会藏身,等待时机

古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胜任重负的力量。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所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重臣李勤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

李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他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出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做人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可见,事成于密,败于疏,做到在众人眼皮底下暗度陈仓,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

“装傻”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装傻”,看似愚笨,实则聪明。人立身处事,不矜功自夸,才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也才可以成大事。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他功高震主,又不能谦逊自处,加上他犯了大忌,看到他曾经的部下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猛将,又是刘邦的连襟,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总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自傲如此,全然没有了当年甘受胯下之辱的情形。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矜功自傲,不与刘邦讨价还价,而是自隐其功,谦逊退避,刘邦再毒大概也不会对他下手。

人人都想表现聪明,装傻似乎是很难的。这需要有“傻”的胸怀风度,既能够愚,又愚得起。《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他们准备捕杀猎物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古时有“扮猪吃虎”的计谋。以此计施于强劲的敌手,就是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把对手制服。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以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使其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这说明,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含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也要谦逊,即达到表面上看似空虚、实则充满的境界。

胡适先生晚年曾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1805年,拿破仑乘胜追击俄军到了关键的决战时刻。此时,沙皇亚历山大见自己的近卫军和增援部队到来,便不想撤退而欲与法军决战。库图佐夫劝他继续撤退,等待普鲁士军队参加反法战争。此时拿破仑知道了俄军内部的意见分歧,害怕库图佐夫一旦说服沙皇,就会失去战机,于是装出一见俄军增援到来就害怕的样子,停止追击,派人求和,愿意接受一部分屈辱条件。这更加刺激了沙皇,他以为拿破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样傲慢的人绝不会主动求和,因此断定现在正是回师大败拿破仑的时机,于是不听库图佐夫的意见,向法军展开进攻,结果落进了法军的圈套,被法军打得狼狈不堪。

所以,聪明不露才有制胜的力量。这就是所谓“藏巧守拙,用晦如明”。

放下架子,平和相处

对于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放下架子和大家一样平和相处,非但不失身份,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尊重。比如说公司老板经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经常与员工在一起,在员工食堂就餐,就能使员工更愿意接受老板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