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际关系心理学
299400000038

第38章 分清环境,把话说对(4)

同事和生人不同,就在他们能听也肯听你的说话——宣传。这不用说是交换的,但是就是交换的也好。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下了解你,谅解你;他们对于你有了相当的趣味和礼貌。你的话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趣味地听着。如果你的话题很严肃,他们因为礼貌的缘故,眼眸里也会暂时变得很严肃。

你应该相当的节制自己,不可妄想你的话占领同事们整个的心——你自己的心,也不会让别人完全占领呀!

尽管大多数人直言不讳的时候太少而不是太多,但有时候还是不说为妙。

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你也不希望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花费时间和精力纠缠于非常小的分歧是不明智的,特别是那些不大可能会影响人们工作质量或者那些你很可能在一周或一月后就忘记的分歧。如果冲突只涉及不重要的关系或者不会持续很久,那就不一定非讲出来不可。尽管你可能错过因为表示不同意见而带来的创造力和学习机会,但你不必担心制造出悬而未决的分歧把关系破坏掉,从而造成额外的损失。

即使分歧非提出来解决不可,也有个时机问题。例如,如果你在面临迫在眉睫的截止时向你的老板提出新的棘手的问题,可能就会徒劳无益,除非提出来的问题对手头的工作非常重要,并且确实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等到过了这段紧张时间,人们能集中精力研究你必须说出来的问题时再提出问题,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说话应力求简洁

欧阳修写作,非常注意文章的平易流畅,简洁洗练。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开头一句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把滁州的自然环境描绘出来了。

有一次,欧阳修和两位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了一只狗。他提议,看谁能把这件事最简练地记述下来。一位朋友想了想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死之。”用了12个字。另一位朋友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也是12个字,欧阳修嫌他们说的不精练,只用了“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便表述清楚了。两位朋友听了都很佩服。

欧阳修为了使文章言简意赅,常把文稿贴到卧室的墙上,反复推敲、修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直到晚年,他还是这样认真写作,成为了千古佳话。我们在日常说话的时候,也要力求简洁,以突出主题,引起别人的兴趣。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其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产生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恩格斯曾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

(2)长话短说,无话不说。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能逼你三言两语,述其概要。例如在战场上、在抢险工地、在各种危急关头,甚至是一对情侣在汽笛已经拉响的月台上话别,谁也来不及去高谈阔论。在这种情况下,唯其简明扼要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

在紧急关头作长篇大论,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1812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英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的发言竟从下午持续到午夜,而这时会场上大多数议员早已进入梦乡。结果,当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而结束发言、通过决议时,英国人已经打到了美国人的家门口。不难想象,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听众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难以计算。为了制止冗长的发言,现在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绝妙的措施。美国南部一些地区规定,发言人讲话必须手握一块冰,他讲多久,就握多久。非洲有一个民族,规定讲话时只允许站一只脚,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落地时,讲话就被终止。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这种做法是颇值得借鉴的。

(3)通俗明快。

简洁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辞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练,就要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会“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后来有人将其压缩为12个字:“紧蒙皮,密钉钉,晴落雨,一样音。”更有大胆者将其删后留下8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从意义上说,这8个字与20个字相比,丝毫不比原意逊色。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予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无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15分钟,却也是世所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

克服发言时怯场心理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

消除怯场心理障碍可参考以下方法:

(1)平时加强训练。

朗诵、自言自语、多同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交谈等,都是练习说话的方式。

(2)每次发言前作必要的准备。

这在单向交流时容易做到;在双向交流前,对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作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在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就不致不敢说或说不下去。

(3)临场抱定豁出去的心态。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着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管他三七二十一,就自如了。

(4)“忘记”听众。

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谈吐幽默也是一种能力

一个谈吐幽默的人,常常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幽默话语怎样形成?它的产生靠哪些条件呢?幽默话语作为语言艺术,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是:

(1)要有高尚的情趣和乐观的信念。

恩格斯曾经说:“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幽默的谈吐是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上的。它对人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它必须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高的涵养性。一个心地狭窄,思想颓唐的人是不会幽默的。幽默永远属于那些热心肠的人,属于那些生活的强者。幽默者品德要高尚,要心宽气朗,对人充满热情。老一辈革命家,在与人民群众讲话、攀谈时,言谈话语间有时便流露出一定的幽默感,使人感到分外热情、亲切,这当然与他们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有关。

(2)要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幽默的谈吐具有反应迅速的特点,这就要求说话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这些又来自于对生活深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具有较高的观察力、想象力、才能通过仿拟、移时、降用、拈连、比喻、夸张、双方等方式说出幽默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