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2988300000005

第5章 没钱时如何办事(4)

如此看来,构成不会令人厌倦的魅力个性,除了先天的个性优点外,还需努力视自己的特性加以规划,只有如此,才能更鲜明的展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或事,往往会带给人意外之喜。这种情形下,心中常常只有感动二字。所以,为了要让对方脑海中为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动是很具效果的。

例如,突然想到找一位相识的朋友,可能只是顺道拜访,但足以让人开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关心着他的,否则不会想起来去拜访他,此时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和属性中,坚持以上几项原则,就有利于你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人缘,只有人缘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办起事儿来才能如鱼得水,没人缘的人在办事儿时自然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之,具有结交意识的人,相比其他人,总是会结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朋友一多,遇到困难就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样的人其办事儿能力都较一般人有明显的优势。

2、人人都能为我所用

作为在群体中生存的个体,你的朋友圈子一定要不停地构筑,才能让你朋友越来越多,路越走越宽。要想拥有自己的圈子,就得开展属于你的“圈地运动”。

有米才能成炊,圈子要靠自己一点点编织才能成型。号称“台湾第一报人”的高信缰先生,在创办《人间副刊》之际,没有人愿意为其投稿,只能自己“造米下锅”。但他坚持不懈的是,每天写20封信,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能否接到回音。坚持的结果是,“米多锅少”,于是就一再扩大版面,成就了以副刊带动整个报纸的辉煌。而他自己的圈子也同时成了规模。

你也可以推而广之,每天发20封电子邮件,不怕陌生、不怕不熟。联系多了,自然他们就成了你的“圈”中之人了。

圈子不能一成不变,像盖好的楼房,要想第二期、第三期的开发。在打造关系网的过程中,已经认识的人很重要。你目前的联络网是编织你未来关系网的原料。他们都有自己的熟人,而他们所熟识的人又有自己的熟人。总是几张老脸相对,哪还来得新鲜?现在,上面提到的高先生虽然说现在已无暇每天写20封信,但他依然规定自己每天至少给新老朋友打5个电话,所以他的圈子还在不断地扩大。你的圈中人不可能只认识你一个,不妨互通有无,带着各自的朋友扩大联盟。这样交叉着,你的圈子就很容易扩张,你的获得就永远新鲜。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分”当然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要求。但当这个标准或要求太具有功利性时,圈子有时就会变成了阻碍人迈出脚步的套子。这时,圈子便不知不觉变成了圈套。别让圈套套住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几个不同的圈子。怎样做此“运动”呢?涉猎广泛一些,展示自己不同的侧面,就很容易拥有不同的圈子。

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熟悉的交际圈,或以地域为标志,如邻里之间、单位范围内等;或以人群为界限,如同性之间、同事之间、同龄之间、同学之间等。在这个熟悉的交际圈中你可以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堪称交际高手。但一旦走出这个熟悉的交际圈,你还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有许多人一反常态,变得十分蹩脚、别扭,为此而深受困惑和苦恼。人的一生要办形形色色的事,要想各种事情都办得顺利,需要你不断扩大交际面,越来越多地要求你迎着陌生,学会与圈外的诸色人等打交道。

(1)开放心态

交际圈外总不如圈中那么熟悉、随意,总会让你感到陌生、僵硬、别扭。当交往把你推到交际圈外时,你应打破怯懦畏缩心理,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样你就能放松自己,展现出热情挥洒的风貌,让人认同、欣赏、接受。例如,小陈在原单位时交际得体,很有人缘。后来他被抽调到市文明委。进入新的交际圈,小陈却笨拙起来,显得特别别扭、窘迫。幸好有人给小陈及时传经送宝;进行心理放松,让脸上绽放笑意,主动向别人示好。那意思就是开放心态,不封闭自我,主动热情地面对全新的交际局面。小陈听了这些话,茅塞顿开,之后的一切随即都变得有章法了。

(2)有效接触

交际圈外与圈内具有很大的差异,不像圈内有更多的相同点和一致性。这就要求你善于寻找彼此的接触点,比如工作上相通一致的地方、共同的爱好追求、性格上的一致、观点上的相近等。观察细致一点,如衣服品牌相同、知道了同一见闻、认识同一熟人等,都可作为交际的接触点。有了接触点,便形成有一定内涵的合适的交往关系。一位夏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单位见习,起初她找不到与圈外人交往的感觉,说出的话文绉绉、酸溜溜的,一举一动都显得与企业员工格格不入。后来她注意到这些人都很注意企业形象和产品广告等问题,而她恰好在此方面也是内行。于是她便以此为内容与他们谈企业公关,谈广告设计,谈宣传报道。这样她与员工有了共同话题,水到渠成地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交往,与新的交际圈融为了一体。

(3)随行就市

新的交际圈有新的特点、新的要求,介入其中你必须调整固有的交往习惯和方式,适应它,这样才会为新的交际圈所接纳。而且对对方独特的交际方式,即使不适应,也不能采取冷淡、抵触的态度,要包容一切,取悦对方。油漆工小杜专做私房装修活儿,一干就是十年。虽然年纪轻轻,却算是个老油漆工了。他的活儿如源头活水,让他应接不暇。人们奇怪他的活为什么如此之多。小杜却说:“其实手艺是一部分,交往是另一部分。与东家关系处融洽了,就会对你感到满意。”人们问交往的诀窍,小杜说:“做变色龙。”小杜的话是调侃的口吻,但道出了事实。可以说与小杜打交道的东家形形色色,但他都能适应对方,接纳对方,绝不以一个油漆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去衡量人、对待人。比如对一位领导,他注重言行的严谨、简约、礼貌。而同一位演员交往时,他表现得活泼、热情、随意,有时还说几句俏皮话。对对方一些独特的,在他一时看来不可理喻的言行,他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随行就市”的交际方式,让小杜处处得人缘,处处如鱼得水。

(4)保持本色

问题往往是辩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你应调整自己,适应对方,另一方面你又不能丧失自我,毫无个性。从根本上说,你无论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交际圈,是高品位的,还是低俗的,是充满权力色彩的,还是平凡普通的,适应是你的技巧,本色却要一以贯之。只有保持本色,你才会显示出特有的交际魅力。某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老魏是一位专职摄影记者,长期以来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种行政干部、记者、文人相杂糅的个性和气质。他的工作决定着他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与他的同行相比,他的口碑最好,更受欢迎和尊重。原因何在呢?除去他很会“合群”以外,就是同时保持了自己本色。你瞧:他那装束,随意而一副记者模样;还有那说话、办事的方式,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气质,折射出特有的风采。其实适应并不是迁就、依附,保持本色,就是立定自我,这才能形成特有的魅力,在交际中取得主动地位。

(5)探索规律

交际无论圈内圈外都有其自身规律,懂得并遵循这些规律,你的交际就显得得体、适宜。反之就难免无所适从,左右碰壁。有时这些规律复杂而微妙,这就要求你因情求实,在具体情况下探索和体会特殊交往规律。比如与领导交往一般要注重保持距离原则。而有些领导是个性比较随意的人,或者在某种情况下,某个时段内,领导心情好,容易接纳人,你就要见机改变方式以便获得好感。刘君有一个朋友小乔,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就拿与女性交往来说吧,像乔这样的男青年多半是见了女青年不是笨手笨脚,就是冒冒失失;不是让女青年失望,就是让她们厌烦。小乔却总结出与女青年交往的“套套”来;陪她们聊天,女人最爱聊天,尤其是她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聊没个完。营造与她们交往的浪漫气氛,女青年们爱幻想,好憧憬,来些浪漫情调,她们自会陶醉、迷恋。另外要守住与女青年交往的禁区,注意交往的分寸,别让她们怀疑你有非分之心。当然小乔也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对爽直的,他显得更坦诚;对那些不爱交往的,他点到为止;对对他持欢迎态度的,他乐此不疲。由于小乔牢牢地把握了与异性交往的规律并能因情求变,所以他不仅能在与同性交往中挥洒自如,而且能在与异性交往中腾挪自如。

(6)不畏挫折

要维护和扩大“关系网”,不可心急。联络真正的“人尖儿”,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如果是盲目地向前冲,只会使人离你越来越远。你的积极进取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不择手段”、“没头没脑”的。最糟的情形,还可能是使你想亲近的人纷纷躲避。要建立真正的关系,并不能像“攻城掠地”一般,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该是长久而稳固的。正如一位企业办人士所说的:“我从不相信在三分钟内就能称兄道弟的朋友。如果要启用一个人来做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

对一个新的交际空间,自然会伴随着更多的挫折和失败。这是对你的考验,你是畏缩不前、一蹶不振呢,还是毫不动摇、继续再来呢?既然挫折自然而然,你对待挫折也就该见怪不怪了。关键是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化作动力。一位老师,在教研上颇有成就。本来许多人都想结交他,但他与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独来独往,特别孤立、窘迫。据说在他的小交际圈中,他却能说会道,左右逢源。为什么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当然是他不善于与圈外人交往。其实,他也很想与圈外人交往,也曾努力过,但自从碰了几次壁后,便封闭了自己,以致弄到现在这副模样。另外一个张老师本来也是一个一到交际圈外就张皇失措的人。但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从不气馁,以培养在交际圈外的交际能力。时隔数年,在一家教育报举办的论文评比颁奖会上,张老师与与会的领导、师长以及编辑、专家、社会名界人士谈笑风生,应付自如,让人不禁感叹其能做学问,又善交际。张老师能有今天的情形,该是在多少摔打中才锻炼出来的。

3、善于打开突破口

常言道:“人情卖给熟面孔。”给不给面子往往关系到你和对方是否熟悉以及熟悉程度。因此,找陌生人办事时拉关系、套近乎,光是厚脸皮不行,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步骤。

俗话说,造房先造门。只要能打开突破口,与对方拉上关系,并且毫不放松,接二连三地贴上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就有点儿扯不清了,就密切了,求对方办事自然就不好推辞了。人们总结出了一套技巧:

(1)自然接近对方的身体

当人们在百货公司买衬衫或者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当这时,顾客都会在心中喝道:“嗯!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上当了。”这是因为对方要替你量尺寸时,她的身体势必会接近过来,有时还接近到只有情侣之间才可能有的极近距离,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激起一种类似谈恋爱的兴奋感。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之内的感觉,而这种势力范围,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相反,允许别人进入你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某杂志刊登过这么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边。

(2)初次见面打消对方的紧张感

每个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见面的人对面谈话,真是一件不好受的事。这是因为两人的视线极易相遇,而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感增加。一位富豪曾经谈起,如果有他不愿意借给钱的人向他借钱,他就会和那个人面对面交谈。因为这样谈话会使对方紧张而不敢乱开口,即使借了也不敢不还,而与之相反借钱不还的人,都是坐在旁边位置不与你正面相对谈话的人。

与人交谈时坐在旁边的位置,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为不必一直意识到对方的视线,而只在必要时看他的视线即可。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与之交谈,对亲近感的增加很有帮助。因此,和初次见面的对方要增加亲近感时,最好避免和他面对面的交谈,而应尽量坐在他旁边的位置,才能令对方的视线有转移的地方,同时因为不会产生紧张感,所以能很快地建立亲近感。

(3)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对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来说,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抓住主顾的心。这种亲近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一般对学习的看法,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要用12个小时学习,那么一天用功2小时,而连续一个礼拜,比一口气熬夜念12个小时更加有效。到驾驶员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让你超出时间,也就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就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可以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象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如不加以持续,那么两者之间的交情就会越来越浅,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他的面”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更不同了。道理显而易见,见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

4、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

作为一个穷人,在办事过程中,不应该过分依赖已有的旧友,而要不断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高级的人际关系。所谓高级的人际关系,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和比你优秀的人结交。为了建立高层次的人际关系,为办事提供更多的方便,就有必要把自己置身于高档次的场所中。

“感谢周围的人对我的帮助”,这是多数成功人士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交往中是否有人缘,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个人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应从年轻时代起建立良好的高层次的人际关系。

办事时,旧的人际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一味地依赖旧友。办的事情不同,交往的人也不同,甚至可以说你每次办事时都有可能要和新的陌生的人打交道,在这过程中,结交新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新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