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在中国历史上,赵光义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帝王。原本,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与大宋皇位之间是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交集的。但在历史上,赵光义最后却成功地继承了他哥哥赵匡胤的政治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太宗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反映在太宗个人的性格及生活上。
历史对于赵光义的质疑是,他的登基与其兄赵匡胤的突然驾崩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尽管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搬出了其母杜太后临终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说,帝位的承袭打破子承父业的固有传统,而是按兄弟次序传承。但这样的解释,不但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后人也认为这不过是赵光义撒的一个弥天大谎,是他为给自己披上合法的政治外衣所进行的粉饰杜撰。正史和民间,针对宋太祖之死和“金匮之盟”大相径庭的记载,尤其是烛影斧声在民间广泛传播,更是让宋太宗难以摆脱干系。特别是赵光义的后人也对先祖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认可,也更让天下人相信赵光义在登基上绝对有巨大的“猫腻”藏于期间。但无论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赵光义究竟是如何继位的,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大不解之谜。
继位内幕
赵光义虽然在治国方面颇有贤名,但对于继位问题的纠结却伴随了他一生。虽然没有任何人对其治理国家的能力产生质疑,他也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个英明君主所承担的一切,但他毕竟涉嫌打破了皇位接班的程序,并因而备受历史的诘问。
宋太祖暴毙,赵光义杀兄越位登基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可正史中却没有他患病的任何记载,而野史中关于赵匡胤死法的记载和说法又与官方正史大相径庭。因而,赵匡胤的死因,就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遍查各种文字记载,均倾向赵光义杀兄篡位一说。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归纳整理后,也许能基本上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
开宝九年10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太祖虽身体略感不适,但因朝中有事,还是命人将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宣召入宫。
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就急忙喝退左右,单独与兄弟赵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显然二人谈话并不投机。
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凌晨,大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就稀里糊涂地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赶紧宣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商讨继位大事。
可是,这位宦官王继恩却直接去了开封府请赵光义,而令人蹊跷的是赵光义似乎早有准备,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早已在开封府门外等候。据程德玄称,他在前夜二鼓时分,就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可他出门一看并无他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正好和找晋王的王继恩相遇在开封府前。于是,王继恩和程德玄二人便叩门入府谏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宫中来人,不由得有些紧张,满脸讶异,犹豫不决。
可王继恩的一句话:“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却让赵光义下定进宫的决心。
于是,3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则请赵光义和程德玄在外稍候,让他自己先去通报,可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直接闯入殿内。
宋皇后原本是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见王继恩回宫,宋皇后就急忙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回答:“是晋王过来了。”
宋皇后十分惊诧,但她毕竟是名门闺秀,很快便反应过来,便哭着对刚进门的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根据大宋律条,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宋皇后这样喊赵光义,就意味着她已经承认了赵光义做皇帝的既成事实。赵光义也深受感动,伤心地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史称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扑朔迷离,蹊跷离奇,但宋太宗抢在赵德芳之前登基却是铁的事实。因而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其中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因太祖本人身体健康,对于太祖的突然猝死,赵光义似乎早有预知,不然的话,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大开杀戒固皇位
赵光义虽然知道自己为大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兄死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上的父子相传比较,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扫除政治上的壁垒,赵光义显示出了血腥残忍的一面,不管是谁,只要敢质疑他皇位的来历,他决不会手下留情。
应当说,赵光义是一个政治上的博弈高手,自攫取最高权力后,他采取了诸多恩威并举、分化拉拢等手段。
首先,赵光义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宣示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心,并对在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作了精心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任命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为节度使。同时,还将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特别是太祖的3个女儿还被封为国公主,甚至连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都加官晋爵。其实,人们都知道,这不过是赵光义为封口而采取的怀柔政策。
除此之外,赵光义还通过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以及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来培植私人势力。纵然这样,也未能彻底堵住人们对其继位合法性而提出的质疑。特别是赵光义对前朝老臣的政治清洗,更是引发了不少的反对声浪。为了树立自己继承的合法性,赵光义又抛出了其母杜太后的临终赠言,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曾对赵匡胤安排道:“如果后周的继位者是一个年长的人,你怎么会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要把帝位传让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就让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由于赵光义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均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但赵光义也照样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演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赵光义在当了赵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好长时间后,仍感觉如履薄冰,当然最使他放心不下的仍然是关于皇位的潜在斗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消除。在他率兵北伐契丹时,军中即有人试图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另有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和弟弟赵廷美,这无疑都是自己的潜在威胁。公元979年,赵德昭因遭太宗的猜忌而被迫自杀,两年之后,年方23岁的赵德芳又莫名其妙地突然辞世,这使赵光义紧绷的神经稍微轻松了一些。但轻松过后,又感到弟弟赵廷美依然是个不可小觑的潜在对手。赵廷美生于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比赵匡胤小20岁,比赵光义小8岁,仅比赵德昭大4岁。赵光义即位之初,为了安抚人心,也曾将赵廷美的儿子称作皇子,女儿称为公主。公元979年,又将赵廷美晋封为齐王,后封秦王。而且赵廷美也和赵光义当年一样当了开封尹并兼中书令,位在宰相之上。在赵德昭自杀、赵德芳死亡之后,最有可能觎觊帝位的就是这位一母所生的弟弟。此患不除,赵光义心里始终踏实不了。但赵光义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就唆使旧僚来揭发秦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光义不但没收了赵廷美的私第,还废除其儿女皇子皇女的称谓。但赵廷美的悲惨命运并没有就此到头。后来开封知府李符又落井下石,上书说赵廷美不思改过。于是,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赵光义命人严加监管。赵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赵廷美死后,赵光义对外称赵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地将赵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赵光义所言无人能够反驳。因此,赵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赵光义自己最为清楚。
经过上述种种手段,赵光义终于清除了危及政权的所有障碍。可是赵光义在权力巩固之后,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问题。按照他自己所谓的“金匮之盟”的约定,他的弟弟赵廷美应当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赵廷美再传回太祖之子赵德昭。这是赵光义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赵光义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捏造的“金匮之盟”虽然曾经发挥了掩人耳目的作用,但最终却成为限制了赵光义传子的愿望。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赵光义自然也不例外。为此,赵光义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所有障碍,并最终达到了目的——逼死弟弟赵廷美和侄儿赵德昭、赵德芳,逼疯长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千秋评说
作为大宋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像其前任宋太祖那样留下“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神奇传说,但也绝非泛泛之辈。虽然倾其一生也未能摆脱弑兄的嫌疑,也最终未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但其政治手腕还是值得人们去仔细地品读和回味的。
姑不论其兄长赵匡胤死于何因,但赵匡胤死后留下了两个青春勃发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以子承父业为正统的封建时代,皇子的身上无疑会拥有更多的政治光环,可赵光义却以另类手腕打破传统旧制,以弟弟的身份荣登皇帝宝座,这在历史上绝对罕见。
应当说,赵光义在继位问题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智慧,当他意识到其杜撰的“金匮之盟”虽然为自己继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却成为自己帝位传子的障碍时,就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利用前朝老臣赵普为自己成功解套。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厚,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上,赵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他在赵光义继位上却是坚决的反对者。因此,他与赵光义的关系极为微妙。但赵光义继位后,要维护权力、安抚人心,就必须要赵普这样的开国元勋来装点门面,所以就对赵普采取了相当高明的公关措施。终于,使这位宿敌变成了政治盟友。于是,后来当赵光义向他询问传任赵廷美之事时,赵普自然领会赵光义的心意,便在朝廷之上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赵光义赏识,坚定了赵光义传子的信心。此后,赵普在赵光义传位的过程中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反观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生,虽然为大宋江山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其弑兄篡位的丑闻却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政治硬伤。也尽管他动用了所能驾驭的政治资源为自己多方辩解,但却收效甚微,甚至引起人们更大的反感。就连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也相信他的老祖宗是“弑兄篡位”的元凶,而带有赎罪之心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奋。但是,作为政治人物,单纯地论起宋太宗赵光义对社会的贡献,应当说他豪不逊色,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却因为他的那位皇兄赵匡胤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况且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去,也和宋太宗赵光义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头万绪关系,就使得宋太祖成为宋太宗赵光义永远无法逾越的道德标杆,只能一生蛰伏在太祖的羽翼之下,成为另类凄美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