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29822700000011

第11章 政治遮羞布:任人摆布的玩偶继位者(4)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曹爽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魏国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相反,司马懿与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却用自己恬淡谦退的行为赢得了越来越多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些对曹爽的行为极其不满的大臣纷纷聚集在了司马懿身边,希望司马懿能够出面推翻曹爽。

曹爽却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曾经多次与曹羲等去洛阳城外游玩,曹爽的亲信大司农桓范认为他们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起离开,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洛阳城中无人主持大局,局势就会变得非常危险。但是,司马懿长期以来对他的容让让曹爽认为司马懿早已经无意再跟自己争权夺位了,而朝中除了司马懿外,再没有其他人能够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对于桓范的劝告,曹爽虽然嘴上答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仍然是我行我素。后来,经不住桓范的一再劝阻,曹爽决定再试探司马懿一下。

正好这时,曹爽的心腹李胜受命任荆州刺史。在李胜临行前,曹爽让他前往司马懿的住处拜会,顺便探一探司马懿的虚实。结果,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一听说李胜来访,马上便猜到是曹爽让他来的。于是,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故意装得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喝一碗参汤,竟然有一大半都落在了衣襟上,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司马懿的这番表演骗过了李胜。李胜将司马懿的状态报告给曹爽,曹爽信以为真,更加对司马懿没有戒心了。

公元249年2月5日,曹爽三兄弟带着小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祭已故的国君魏明帝曹叡。趁着曹爽兄弟出城的机会,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先是前往永宁宫拜见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对郭太后历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的诸多罪状。郭太后一听就知道了司马懿的来意,于是下旨命令司马懿罢废曹爽。得了郭太后的圣旨,司马懿与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了洛阳城门,把曹爽兄弟关在了城外,他的这些做法和当初桓范所说的一点都不差。

紧接着,司马懿在得到郭太后的首肯之后任命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全面接管曹爽的职权;王观行总领军事,接管原本被曹羲控制的禁军。

曹爽在得知洛阳城内发生了政变,政变的主谋正是司马懿之后,一时间惊慌失措。等镇定下来之后,干脆将天子车驾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与此同时,曹爽的心腹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设法逃出了洛阳,跑到高平陵会合曹爽。桓范认为,司马懿和郭太后已经占据了洛阳城,而曹爽手中的这点兵力也根本没有能力再把洛阳城夺回来。于是,桓范建议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去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但是,曹爽却只是犹豫不决。

司马懿知道曹爽手中有皇帝曹芳这个法宝,他也害怕曹爽会挟持曹芳,并以皇帝的名义召各路军马勤王。于是,司马懿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前去面见曹爽,劝他放弃权力,并以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肯交出兵权,自己不仅不会伤害他们兄弟,而且还可保留他的爵位。

曹爽想了一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抵抗,请皇帝罢免自己的一切职务,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当曹爽解下印绶时,主簿杨综劝道:“您掌控天子,手握大权,难道要放弃这些权位而跑到东市去被砍头吗?”但曹爽此时已经是毫无斗志,决意要投降了。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筑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索求食物。后来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于是,司马懿终于找到了借口处置曹爽兄弟,曾经权倾一时的曹爽一家被司马懿杀了个干干净净。自此,司马懿终于彻底取代了曹爽,成为了把持朝政的权臣,小皇帝曹芳就像一件玩具一样被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了过来。

两年之后,司马懿去世了,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力和爵位。公元254年,曹芳和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企图让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辅政。但可惜的是,曹芳谋事不密,被司马师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查知了他的企图。结果,司马师把这帮密谋的大臣连同夏侯玄全部抓了起来,一并夷灭三族。几个月后,司马师以天子已经成年,但却不理朝政,整日只知道与近臣郭怀、袁信等人寻欢作乐为由,奏请皇太后郭氏废黜了小皇帝曹芳的帝位,让他做齐王,将他押往位于山东临淄的封地看管。

千秋评说

曹芳,这位被过早推上权力舞台的可怜的政治婴儿,自8岁登基就开始了他窝囊的政治旅途。虽然父皇在驾崩之前,给他设立了两位保驾护航的政治强人,作为抵御曹氏家族封杀围堵的政治堡垒,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曹氏家族权力遭窥视的风险。但也等于同时给他套上了两根看不见的政治枷锁,使他同时失去了普通孩子应有的生活乐趣。

虽然,曹芳的继位,延续了魏明帝的政治香火,但由于年幼的缘故,曹芳自始至终却没有真正行驶过帝王的权力。只不过是夹在两座政治高山之间的一个玩偶。可是,当但他从混沌的孩童时代,渐渐对权力有些依恋的时候,却又被他所倚重的托孤重臣的后代从皇位上给拉了下来。好在没有一棍子打死,只是被贬为王。这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保全了他的尊严,并没有出现史上常见的喋血场面,这也算是他不幸中的万幸吧。

5.元氏——被祖母伪称孙子的登基女婴

元氏(公元528年2月12日—?),女,鲜卑人,北魏孝明帝元诩与宫嫔潘充华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从严格意义上讲,她才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女皇帝,并且是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立国以来在位的第十位皇帝。

但是,元氏却在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甚至在各种史书上都找不到她的任何位置。元氏的女皇帝身份之所以普遍不被后世所承认,史书上从来也不把她列入正统皇帝系列,原因有三:一,她是其祖母胡太后一手导演的政治欺骗的杰作——以女充男;二,她是在襁褓中继位的,她继位时出生才不过50天,堪称史上最小的皇帝;三,在位时间过分短暂,甚至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导演这幕政治大戏的祖母胡太后自己揭穿。

当然,元氏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位置,除了上述三种原因外,还在于长大成人后,究竟从事了什么,都有哪些作为,这些问题都是历史上的空白。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遍查各种史料,却始终无法找到任何有关于她长大之后的事情的历史记载,因而元氏这个“史上最早女皇帝”的生平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继位内幕

由于出生在特殊的家庭里,元氏从未出生时,就被贴上了政治标签,也不知道在其出生前,被其祖母胡太后做过多少次精密的政治盘算。继而出生后,就被其祖母胡太后拿来冒充男孩,而其实,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女儿之身。在皇位传承这种大事上也敢弄虚作假,胡太后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母子成寇仇,女婴元氏无端卷入政治漩涡

导演这一闹剧的胡太后原本是北魏司徒胡国珍的女儿。后来,胡氏因为容貌秀丽、品德端正而被选入了后宫,成了宣武帝的贵妃。

当时,北魏的后宫实行的是母死子贵的制度。因此,宫中诸嫔妃及宫人们凡是与皇帝有过肌肤之亲的,都纷纷祈愿,希望自己能够生个公主,千万别生皇子。因为皇子降生的那天,也就是她们的死期。

胡氏看见这种情况后,不禁感叹道:“如果人人都这样的话,一国之君岂不是要绝后了吗?我怎么能够为了一己之私而不生育皇子呢?因此,她被宠幸之后,并不像其余妃嫔祈祷生下的是公主,想反地,胡贵嫔非常希望自己能够为皇帝生下一个皇子。后来,天遂人愿,胡氏果然成了宣武帝唯一的皇子元诩的母亲,这个元诩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明帝。

生下皇子的胡贵嫔非但没有被赐死,反而被大喜过望的宣武帝晋封为贵妃。她的儿子元诩也被册立为皇储。这件事令当时的皇后高氏又是嫉妒又是愤恨。高皇后想方设法想要制胡贵妃于死地,多亏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等从中相助,才保全了胡贵妃的性命。

宣武帝驾崩之后,胡贵妃的儿子元诩即位。元诩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自己的母亲胡贵妃为皇太妃。不久,胡氏就逼皇太后高氏到瑶光寺出家做了尼姑,而自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胡太后。

从此之后,胡太后亲览万机,裁决政事,随手批答,把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

孝明帝元诩的日渐长大,让母子间渐渐生出了矛盾。按照北魏的祖制,如果即位的皇帝年幼的话,皇太后是有权利临朝听政的。但是,当皇帝长大之后,皇太后却需要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交还给皇帝,让皇帝亲政。

但是,权力这东西一旦到了手,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开的,胡太后自然也不例外。这样一来,胡太后不肯放权,孝明帝急于夺权,再加上胡太后在生活上荒淫放荡,这不但引起朝臣们的反感,连孝明帝对她也大为不满。尤其是孝明帝把与胡太后私通的清河王元怿处死后,胡太后对儿子也恨之入骨,母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终于,孝明帝为了夺权,密令大将尔朱荣进兵首都洛阳,准备以兵变的方式胁迫胡太后归政。

胡太后知道后,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正赶上这时候孝明帝的后妃潘充华生下了一个皇女。胡太后就打起了这个孙女的主意。她假称潘充华生下的是皇子,而且下令大赦天下,以此来转移朝臣的视线,让人们深信不已,然后暗中谋划除去孝明帝。

武泰元年2月二十五癸丑日(公元528年3月31日),孝明帝元诩突然驾崩。虽然历史上并无记载,但孝明帝多半是被胡太后串通近臣用毒酒毒死的。孝明帝一死,胡太后的阴谋也就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

昙花一现,元氏创下在位时间最短纪录

孝明帝元诩突然驾崩之后的第二天,胡太后谎称皇女元氏为皇太子,拥立元氏登基为皇帝。这样一来,胡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临朝听政了。当时的元氏出生刚满50天,由于没有跨年,因此就没有改元,仍然沿用“武泰”年号。这样,从常理上来说,元氏成为北魏第十位皇帝,亦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当然,由于这位女婴皇帝才出生一个多月,不可能真正地行使皇帝的权力,实权仍然掌握在她的祖母、临朝称制的胡太后手中,元氏只不过是胡太后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