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我们很难摆脱欲望的纠缠,而欲望有时也是一种奋进的动力,在俗世生活中,我们不必提倡无欲无求,只需了解欲望,控制欲望,让欲望始终为愿望服务。
在林林总总的欲望面前,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本色,见欲而止是慎独修身中最艰难的一步,它能使你的灵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沉重的翅膀无法飞翔
医院里,一个即将死去的男人看到天使向他走来,天使说:“你是一个成功的人,不但拥有骄人的事业,心地还很善良,帮过很多人,你马上就可以去天堂,现在站起身跟我走吧。”
男人仔细思考片刻,对天使说:“可是我不想放下我的生意。”天使说:“那都是虚幻的财富,只有舍弃它才能进入天堂。”这个人大叫:“不行,我一辈子的时间全都给了我的公司,至少让我把公司的招牌带进去!”天使说:“带着那些东西你飞不起来,只能被恶魔拉进地狱。”
男人想来想去,依然不愿放下自己在意的东西,天使只好独自飞走。男人到死都不肯放开自己的财富和荣誉,终于失去了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一旦心灵被牵绊,就不能自由飞翔,也就失去了进入天堂的资格,从此不得安宁。
束缚我们灵魂、让我们无法飞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我们的欲望。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出生时,我们对生存产生欲望;成长时,我们对食物、父母的爱、小伙伴的陪伴、游戏产生欲望;再大一点,我们渴望得到他人承认、渴望好成绩、渴望好前程;成人后,我们渴望爱情、事业……有人说人因欲望而进步,没有欲望就没有向前的动力,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任何人都不是圣人,产生欲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过,欲望常常变成人们责怪的对象,因为它往往和贪婪结合,变得无休无止。这时候,欲望就像无底洞,怎样填都填不满,直到将我们拖垮。阻止我们飞翔的,不是欲望,是过多过分的欲望。
欲望滋生贪念,产生浮躁,而贪念和浮躁正是慎独的大敌,阻碍我们的心灵保持完整,一个懂得修身的人,要知道如何节制自己的欲望,培养定力,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一份心灵的安宁。这也是慎独的修行之一。
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走在大道上,他的背上有一个巨大的包裹,已经压弯了他的脊背。坐在道路边的一个老人说:“年轻人,你的背包这么大,你要去哪里?”
年轻人说:“我要去几千里以外的国家,背包里是我沿途收集的特产。”
老人说:“可是你背着这么沉的包裹,什么时候能到那个国家?你去那个国家只需要钱包、换洗的衣服和必要的药品,为什么一定要带上这么多无关的东西?”
年轻人听后,将包裹里所有无用的物品拿了出去,果然越走越快,很快到了自己想去的那个国家。他发现,正是自己长久以来不想放下的东西,阻挠他到达目的地,只有抛下这些东西,才能轻装上阵。
对于年轻人来说,背包里的东西代表的是他过去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一种荣誉:看,他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可是相对于未来,这些荣誉的象征已经成为负担,拖累了他的脚步,阻止人前进的并不只是前方的阻碍,还可能是过去的成就。
慎独者要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透过现象看穿本质,明白阻碍自己飞翔的欲望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时候,它是你引以为豪的成绩;有时候,是过去刻骨铭心的感情;有时候,是你骄傲很久的研究成果……想要维持这些美好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欲望,只是更隐蔽、更让人麻痹,也更让人心甘情愿。但别忘记,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一切都在悄悄改变,那张成绩单还在,榜单上的第一已经换了其他人的名字;那个人还是那样优秀,却爱上了别人;那份研究曾让你得到夸奖,如今已经过时……你应该明白世界变化很快,只有走在它前面,才不会被抛弃,在前进之前,首先要抛下身上的负担。
蜗牛为什么走不快?因为它时刻贪恋着壳的舒适与温暖,它要一直将这种舒适放在自己背上。我们的欲望也是如此,它捆绑我们,让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慢,却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坚持有意义,很幸福。事实上呢?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我们再也走不了一步,停在原地。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总有人觉得自己太过压抑,却找不到原因。当你觉得生命很沉重,心灵被什么东西压得喘不过气,一定要提高警惕,那是你的欲望正在操纵你,让你迷失了自己的道路。慎独者明白清理的重要性,他们会停下脚步,仔细思考哪些东西成了阻碍,哪些过去应该果断抛弃。只有停止对生命的浪费,轻装上阵,风雨兼程,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地。
2.和孤独为伴的人,以世界为邻
一个大学生想要明白心灵的真谛,想要确切的认识自我,他去一间教堂找牧师,诉说了自己的愿望。他说:“我看这城市里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肯定的目标,他们每天都在迷失自我,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您能不能帮助我?”
牧师点头说:“能。如果你能够按照我说的去做,你一定能够发现自我。在这座山的山顶有一座废弃的修道院,那里没有一个人,你现在就带着食物和清水上去,住上一个月。”大学生觉得很奇怪,但他听从牧师的吩咐,去了那座废弃的修道院。
第一天,大学生觉得自己远离了一切烦恼,心灵十分平静,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第三天,大学生觉得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太寂寞,有些烦躁。
一周过去,大学生开始思念家人和朋友,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地方。
第二周,大学生接受了现状,开始仔细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个月后,大学生走下山,对牧师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很多问题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想清楚,不论是关于过去还是未来,我现在都有了明确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生命就是要活在当下,努力在当下,即使辛苦,只要能保证心灵的满足,就是幸福。”
多数人害怕独处,独处的时候,加倍地感受到自己在世界面前的无助与渺小。而牧师却说,想要看清自己的心灵,我们需要独处。就像故事中的大学生,在独处的一个月,他唯有思考再思考,因为没有琐事的困扰,他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需要,了解自己的个性,也更加明白自己的道路应该走向何处。独处,能够让灵魂得到满足。
慎独之“独”,不仅仅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特,个体生命的自我可塑性,还有很大一部分强调独处与自省。寂寞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经常想要接近别人的心灵,了解感兴趣的人在想什么,却没有考虑过自己究竟在想什么,自己每日做的事究竟在多大程度满足了心灵的需要?如果没有独处的空间,终日生活在喧闹与忙碌中,我们恐怕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感悟生活,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慎独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忽视自己的心灵,他们知道亲近心灵的最好方式就是独处。孤独听上去很冷清,似乎代表了缺乏陪伴缺乏温暖,事实上,很多伟人都有独处的习惯,他们在个人空间中沉思,像是暂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他们美妙的构想,也有他们尚未成型的思想,还有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由内而外的思考让人变得沉静有力,每当他们沉浸在这个世界,就会得到更多的力量。独处,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休息,也得到滋养。
在英国有三位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简·爱》这部小说闻名于世,她有两个妹妹,艾米丽·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英国文坛的著名作者,被称为“勃朗特三姐妹”,其中,人们公认《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天才的一个。
艾米丽写作出《呼啸山庄》这样一部小说让世人惊讶,因为艾米丽太年轻,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终身居住在偏僻的山村,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谈过恋爱,可是她竟然写出了一部深刻的、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人们仅仅知道这位早逝的天才喜欢在荒原上散步,也许正是荒原上孤独的行走,给了她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她将孤单的一生变为人人想要解读的大作,这,也许是孤独的力量。
《呼啸山庄》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小说,不知多少次被拍成影视剧,其中的台词也被人们牢记。人们惊异于这部小说的作者没有任何相关经历,作品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是荒原中的漫步给了艾米丽·勃朗特无尽的想象力和对创造的爱。当她将孤独作为朋友,孤独便给了她整个世界作为回报。
有人说懂得孤独的人,更贴近世界的本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在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一个人出生,一个人奋斗,一个人走向死亡,哭泣的时候,没有人能切实感受我们的痛苦;生病的时候,没有人能代替我们的疼痛。没有谁能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人生本来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
孤独并不是一件让人绝望的事,因为孤独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成熟。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能够冷静地审视自己,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往往能够表露自己最真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独是我们一生的朋友。当你接受孤独,再去感受周遭的温暖或陪伴,就会加倍感恩,放弃求全责备的想法,变得宽容而温和。
孤独是慎独修身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当一个人能够耐得住寂寞,他便有可能从“孤独”走向“慎独”。耐得住寂寞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决定一件事,很少有支持者,我们为此感到痛苦,但是,独断独行有时是一种考验,坚持自我的人都曾忍受孤独。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许就握在你手里,等待有一天放出光彩,让世人惊讶于你的眼光和毅力。所以不必害怕孤独,与孤独为伴的人,与世界为邻。
3.真正的伟大往往朴实无华
很多人都知道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伟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也都知道他与苹果树的故事:一天,他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颗熟透的苹果突然砸了下来,正砸在他的脑袋上。“为什么苹果熟了就会落在地上?”牛顿就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终于发现了地球引力。
据说,这棵给牛顿启迪的苹果树迄今还留在牛顿当时就读的剑桥大学,它并没有被栅栏围起来供人们参观,依然是学生宿舍楼附近的一棵普通苹果树,住在宿舍里的是一群优等生,他们推开窗就能看到这棵树。真正的伟大也是如此,不需要加任何标签,人们就知道它,向往它,即使它的外表看起来那样默默无闻。
一棵有名的苹果树,以最朴素的方式留在大学校园,也许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会觉得失望,这样“伟大”的苹果树,难道不应该用一种更特别的方式来吸引游客吗?但是,在优秀学者辈出的剑桥大学,任何一个走在路上的学生都可能是明日之星,又有什么必要留意一棵苹果树?一切都是平等的、平常的,所以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代更比一代强。
有时候我们无法判断何谓伟大、何谓普通,因为真正的伟大就藏在平凡之中,真理往往朴实无华。在数学领域,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复杂的运算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公式搞定,比如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观察,得到的不过是这样简单的一句——伟大的就是普通的。而把这普通的定力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也就成了伟大。
一样事物究竟是“普通”还是“伟大”,决定于它是否能够为他人带来好处。一个损人利己的人不能称为伟大,只有那些切实地造福他人的人物、发明、事件,才能让人冠以“伟大”这个形容,而这样的事物本身往往不会炫耀自己,就像养育我们的空气、阳光、水,它们都是伟大的,却从来不会向人要求任何回报,这种朴素的奉献让人们由衷感激。
就像在人群中,人们可以轻易区分两类人:一类人说着自己的成绩,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一类在旁倾听,从不吹嘘自己,即使他们更有吹嘘的资本。后者就是慎独者的做法,慎独者明白伟大究竟应该体现在什么对方,在多数时候,他们更愿承认自己的平凡。
一个年幼的和尚问自己的师父:“我常常听人说,‘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是不是像师父这样的高僧才能做到‘不染尘埃’?”师父摇摇头:“我虽然断绝俗念,每日打坐念佛,但还没有达到‘不染尘埃’的境界,我倒可以带你去看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心如明镜’。”
小和尚跟随师父下山,到了一个热闹的市场,那里人来人往,小和尚问:“师父说的究竟是哪一个人?”师父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擦鞋匠说:“我说的人就是他。”
小和尚仔细观察这个擦鞋匠,他的年纪已经老了,看上去精神很好,对每一个坐在他面前的客人,他都会弯身擦掉那人鞋上的所有灰尘,小和尚失望地问:“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擦鞋匠吗?究竟有什么特别?”师父说:“当人们都在尽力显得比别人高贵,能弯下身子为别人拂掉灰尘的人,才是真正看透世事、心如明镜的圣者。”
“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是一种至高的心境,当小和尚询问师父谁有这样的品性时,师父竟然带着小和尚去见一个擦鞋匠。在师父看来,只有愿意俯下身子为他人擦拭尘埃,并丝毫不认为这是一件卑贱的事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圣者。在这样的人心目中,世间一切都没有高低贵贱,只是依照本原和常态运行,能够看透的人,都能“心如明镜”。
慎独者的“伟大”,就是从不看轻世间的一切事物,更不会看轻自己。在他们眼中,清洁工与大学教授没有什么差别,一个奉献了知识,一个带来了洁净,人与人的贡献没有大小之分,都值得尊重,能够产生这种思想的心灵同样是伟大的,因为它总是处在一种欣赏和感恩的状态下,周身的气场都会被净化。
当我们处在浮华的环境下,心灵的朴实就变得尤为重要。当今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急匆匆地追赶名利,迫切想要得到地位、改善境遇,渐渐远离真正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的那些东西,比如自然,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比如高尚的道德……只有从不放弃这种追求的人,才能更加明白何谓伟大,他们也许是最普通的,却比所有人都更接近崇高。人,不一定被别人称为伟大,但一定可以让自己崇高。
4.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
在一所小学,图书管理员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图书分类意识,他们经常会将书胡乱放置,管理员每天都要把放错的书放回原位,这个动作不停重复,让他心力交瘁。后来,学校给他推荐了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当帮手。
自从有了这个小帮手,管理员的工作轻松不少,因为这个小孩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在高大的书架间穿梭,每天都很快乐。管理员受了他的感染,也觉得工作不再那么枯燥。
一天早晨,管理员接到小男孩的电话,小男孩说今天他要和父母回老家看望祖父祖母,不能去图书馆帮他,小男孩对他道歉,以无比担忧的声音说:“我不去,谁来整理那些书?”
管理员突然觉得惭愧,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自己对工作的热情还不如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从那以后,管理员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再也不会抱怨它的无聊和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