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概论
29813700000019

第19章 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1)

第一节 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教育思想是关于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指导原则,它引导着具体的教育方针、教育行为与教育现象。教育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规律是什么?等等。西方教育源远流长,它的教育思想也相当丰富。

一、古典教育的模式

古代希腊教育思想中,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雅典人与斯巴达人创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少见的农业生产城邦。政治上实行双王制、贵族议事会与人民大会三种制度。城邦建立了平等社会,但这种平等只是对斯巴达公民而言。斯巴达实行国有奴隶制度。斯巴达曾经征服了拉哥尼亚南部的希洛城,并且将所有的希洛人定为奴隶,所以将奴隶称为希洛人。以后斯巴达人征服其他城邦如美塞尼亚等地之后,将俘虏也称为希洛人。除此之外,斯巴达城邦中还有一个以经营工商业为主的阶层皮里阿西人。斯巴达人对外征服,对内镇压希洛人,这一社会现实要求他们实行以军事体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对男人从小就培养其勇敢善战、坚强不屈的品格。他们把教育看成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婴儿生下来就要进行体检,特别是男婴,先天不足者与有缺陷者要被抛弃。从7岁起,斯巴达的男孩就要适应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不能穿内衣,要在野外忍受条件严酷的磨炼。他们只接受最基本的文化学习,达到能够写书信、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意思的程度即可。从20岁起一直到60岁,他们一直在军营中生活。斯巴达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严格服从纪律、习惯集体生活、勇敢善战、在战斗中视死如归的战士。这种教育模式产生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中,有它积极的一面,对于培养儿童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方面有参考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这种教育模式,作风粗野、残酷,而且具有一种极端主义的思想方式。这些方面从长期来说,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雅典人的教育模式则完全不同,雅典城邦重视以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来教育儿童,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贵族奴隶主的优秀人物。雅典教育其实只限于男人,女孩一般终身不入学,只在家中学习文字、家务与音乐等。男子从7岁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学习,科目包括语言文字、算术、体育与音乐等,12岁以后进入体育学校(也称为体操学校)学习。希腊人重视体育,这也是西方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雅典城中设有专门的体育馆,负责培养那些贵族出身的青年,他们在这里学习角力、投枪、跑与跳等方面的技能,以增强体质。雅典青年一般在18岁之后要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结束后才能取得公民的资格。

希腊人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这些教育思想有相同的方面,但也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地方。总括起来,希腊教育思想可以给后世以下启示:

第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人的天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改善与健全,教育是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进化的一种必需的思想工具与实践手段。教育有其指导思想与原则,不同的教育方针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培养出不同的受教育者。

第二,建立起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密切衔接,特别是学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儿童从7岁入学接受学校教育,一直到成人,不同级别与不同性质的学校承担着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任务。

第三,在希腊人的教育思想中,国家教育观念影响深远。这里的国家教育并不只是指国家办学,而是指国家负责指导、规划与支持教育事业,学校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柏拉图等人在研究了斯巴达教育之后,吸收了这种教育模式中国家统一教育的思想,提出国家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以后西方国家教育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初级与中级教育由国家建立统一的教育体制,通过初级学校与中等学校来培养人才,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的主要体制。古代国家教育思想对近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实行起了关键的作用,政府有责任对一定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儿童入学接受这种教育。

第四,希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道德、思想与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这与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思想对希腊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等人还提出了教育要适合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虽然这一传统在中世纪曾经被迫中断,但文艺复兴与启蒙主义思想家们为了恢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五,希腊人重视体育教育,要求培养出身体强壮并能够担负军事、公共事务与政治行政方面工作的人。这与希腊人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古代希腊人看来,教育要促进人的体育、德育与智育的和谐发展,身体发展先于灵魂发展,体育先于智育。古代希腊的杰出人物大都非常重视体育,据说柏拉图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喜爱体育运动,他的体育老师看他体魄健壮,劝他改名柏拉图,“柏拉图”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宽阔。戏剧家欧里庇得斯也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参加过摔跤与拳击运动。

罗马人在教育思想方面受到希腊人很大影响,认为道德品质与人格的培养是教育关键的一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为国家与民族效力的人才。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培养雄辩家,他所谓的雄辩家包括政治家、军事家与法学家等,不仅仅是能够演讲,还要有学问、道德、理智等必备的条件。要成为这样的人,必须学习文学、修辞学、历史学、哲学与法学等课程。杰出的罗马教育家昆提良发展了西塞罗的教育思想,他重视教师的作用,主张提高教师的素质,认为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他提倡集体教学的方式,认为教学方法上要划分为理论指导、模仿和练习等不同步骤。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开始进入教育领域,神学思想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进入中世纪之后,教会办学成为西方教育的主流。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垄断了知识与教育,教育成了神学的附庸,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要看到,中世纪的中后期,世俗教育开始恢复。从11世纪起,封建贵族与庄园主们开始了骑士教育,12世纪中这种世俗教育发展相当快。12世纪是欧洲教育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创建了大学,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从此以后,城市学校与大学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到1600年前后,欧洲已经建立了百余所大学,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是,如果要全面认识欧洲教育,中世纪教育包括前期的神学垄断时期的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不可略过的,特别是从神学向世俗教育转化的过程。虽然神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历史与现实从来不可能完全一刀两断,中世纪教育思想在欧洲教育史上留下的印痕是难以消除的。

中世纪所有的学校中,《圣经》与经院哲学都是必修的课程,神学是学校里最重要的科目,而且是一切学科中最重要的。神学教育同样重视道德,但是他们的道德与希腊人的道德已经完全不同。希腊人的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敢、正直、热爱祖国、敬老爱幼等优秀品质,而中世纪的道德教育则把信奉上帝和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作为培养目标,并要求学生进行忏悔,反省自己的罪行,以求得解脱与赎罪。中世纪学校中除了神学之外,也开设了逻辑学、修辞学、数学、哲学、几何与音乐等课程。其中逻辑学是经过神学思想改造的亚里士多德逻辑,能够适应神学理性化的需要,所以也受到重视。

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激烈抨击神学教育,倡导人文主义教育。法国作家与教育思想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约1494—1553)自幼接受神学教育,对于这种压抑人性、扭曲青少年心理与性格的教育深恶痛绝。1532年前后,拉伯雷出版了小说《巨人传》,以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青少年的教育。小说主人公卡冈都亚把巴黎圣母院钟楼的大钟摘下来当成自己的马铃,使受神学思想统治的巴黎大学教授们魂不附体,乱成一团。作者还描写了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德廉美修道院,寄托了自己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理想。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深入批判神学教育思想,倡导教育思想的解放,提出了丰富多样的改革教育的设想,为以后的教育思想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教育思想的变革

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经历了大变革,近现代教育思想得到确立。

最能体现教育思想变革的是捷克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捷克文Jan Amos Komensky,1592—1670,亦译作考门斯基)的“全面知识”(亦称“泛智论”)理论的提出。夸美纽斯出生于摩拉维亚(1918年起为捷克斯洛伐克所属),父母早亡,他自幼受到捷克兄弟会教徒们的抚养,毕业于德国著名学府海德堡大学,回国以后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任职,并且成为一名兄弟会的教士。三十年战争爆发以后,夸美纽斯长期流亡国外。在寓居英国、波兰、瑞典、荷兰等国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670年客死阿姆斯特丹。他的主要著作《泛智学校》与《大教学论》是16—17世纪欧洲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余著作与教材包括《语言入门》、《世界的迷宫》、《世界图解》等。

所谓“泛智主义”是当时流行相当广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通过逐步扩大学生的见识的方式,培养出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结构的人才。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这种思想与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式教育那种自我封闭、内容狭窄的教育针锋相对,并且对它形成了剧烈的冲击。夸美纽斯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这句话可以说集中代表了中世纪后期与文艺复兴时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潮流,夸美纽斯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育思想的优越性。他主张扩大教学的科目与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出教学必须要“遵循自然”的原则,即要从事物本身来获得知识;要求统一学校的制度,采用班级教学的方法,这对于改变中世纪经院式学习模式有决定性作用;主张普及初等教育,使普通人都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作为一个教育思想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系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念,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等。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与教育改革的提倡者,他还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教学应当具有“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他主要的教学实践集中于语文与艺术等课程中。夸美纽斯不仅是新兴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也是教育学的先驱,他的著作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对于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有重要作用。

17世纪英国的“绅士教育”代表了当时另外一种教育思潮,英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洛克关于教育学的著作是《教育漫话》,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把人培养成为绅士,这里的绅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阶层,而是一种人格类型,用洛克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些精神品质,同时身体健康的人。洛克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于教育的要求与理想,表达了把古代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的观念结合起来的理想人格。绅士教育最为重视的是“德育”,所谓德育主要是指使人的行为举止合乎“理性动物的高贵完美的身份”。智育,主要内容包括成为资产阶级事业家的本领,处世经商方面的能力。因此除了要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外,还要学习文化修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击剑、跳舞、园艺与木工等。英国的绅士教育在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有创新,提出从学生兴趣出发,采用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直观式教学方法。绅士教育对近现代西方教育有重要影响,它所树立的人格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样板。同时,它有相当广泛的社会现实性,具有西方文化的民族特性。成为一个“英国式的绅士”,这是相当长时期里英国中上层社会青年们的理想。从教育史上看,它是中世纪神学教育向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转折点,开启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河。

18—19世纪,西方教育进入一个流派众多、思想活跃的繁荣时期。其中具代表性的当属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人的启蒙主义教育思想与19世纪德国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法国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启蒙主义思想家与文学家,与其他教育思想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通过教育学的专著或论文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他的小说《爱弥儿——论教育》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的,同时在他回忆录性质的著作《忏悔录》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看法。

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到自然”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于1762年出版,共分为五卷,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接受教育,进入社会的生活经历。作者的观点是,“一切事物凡出自造物主之手时全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从这一前提出发,那么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恢复“自然的人”,防止人变坏。爱弥儿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卢梭认为,虽然出身于贵族,但是教育可以纠正其贵族出身所带来的偏见。他主张婴儿不要用襁褓来包裹,这样可以使他自由活动。作者还特意把爱弥儿成长的环境安排在农村,因为农村可以接触自然,使人的感情也接近自然。儿童通过自身的感觉来体会周围的事物,产生冷热、重量与距离等认识。在教育方法上,作者主张事实教育,比如儿童打破了窗上的玻璃,这时并不要立即惩罚他,而是让他晚上睡在没有玻璃的房子里。当他被窗外的寒风吹醒时,就会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儿童教育中,不要迷信知识,更不要过多地借助于寓言等,因为这些寓言本身就是成年人写的,其中的看法与语言都与儿童格格不入。如著名的拉封丹寓言《乌鸦与狐狸》,卢梭认为就是不道德的,并且不适合于儿童阅读。卢梭主张儿童长大以后,要学一门手艺,将来可以自食其力。爱弥儿可以有信仰,但是爱弥儿的信仰并不是天主教,而是自然神教。作者通过书中的神父萨伏亚的自白,赞美自然与自然神的信仰,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反应的境界。最后,爱弥儿终于在人世间邂逅苏菲,这是一位与爱弥儿受过相同教育的姑娘,两人最后结成美满的婚姻。

卢梭笔下的故事虽然浪漫,但是作者对于教育的思考是严肃而深刻的。卢梭反对宗教神学教育,也反对封建教育思想,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资产阶级新人的代表。他所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思想,通过教育过程得到展示,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理性不能有悖于自然,真正的理性其实是植根于自然与人类天性之中的。在教育方法上,卢梭提倡以活动为主,主张通过自由活动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这种思想所培养的是有自由精神、实践能力与生活本领的新人,这种新人已经不同于传统认识中的“绅士”或是资产阶级新贵。在西方教育家们所描绘的理想人物形象的画廊中,爱弥儿等新形象的出现,代表着社会风尚与时代精神的更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他们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教育对于青年的毒害,提倡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方法与制度,建立起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理想化的成分较多,有很多方面是不切合实际的。

19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毕业于苏黎世大学,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各地创办孤儿院,开展对贫苦儿童的教育工作。他受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主张进行自然教育,认为这种教育可以发挥儿童的天赋,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还倡导一种“初步教育”,认为对数目、形象和语言的把握是儿童的三种天赋能力,应当通过教育使儿童的这三种能力得到平衡发展。在初等教育中,不但要学习识字与计算,同时还要进行道德与宗教教育,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儿童学习手工业与农业劳动。这种设计基本上符合卢梭的理想。

影响最大并且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家是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他在耶拿大学学习时曾师从著名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1797年到1800年在瑞士任家庭教师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裴斯泰洛齐。1802年起,赫尔巴特到哥廷根大学任教,以后在哥尼斯堡任哲学教授,在这期间,他开设了教育学讲座。1833年后,他重返哥廷根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逝世。赫尔巴特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与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对于人类精神生活而言,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人的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不过是观念的不同表现方式与形态。人类道德的基础就是由观念所构成的,主要是五种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权利和公平。人类社会有五种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组织:第一是宗教社会,它与内在自由观念相对应,以追求精神生活为目标。第二是教化组织,与完善的观念相对应,目的在于文化的启发。第三是行政的组织,与善意的观念相对应,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人类的福利。第四是法律社会,与权利的观念相对应,目的在于建立公正的原则。第五是报酬组织,与公平的观念相对应,目的在于奖善惩恶。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原则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可塑性或陶冶性,这种特性受到个性、环境与时代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用的。教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哲学的科学,教育学学科必须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基础,由伦理学来制定教化的目的,由心理学制定教化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这里所说的“完美道德”指的就是以上所说的五种观念。在教学方面,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范畴,即认为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发展六种兴趣(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兴趣、社会兴趣与宗教兴趣)。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儿童已有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去学习新的观念。他还从心理学上,把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明白、联想、系统和方法。与此相对应的心理是注意、期待、探索和行动。赫尔巴特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管理、教学与训育,主张以严格的手段来管理学生,建立严格的教学纪律。他在教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普通教育学》与《教育学讲授纲要》,这两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三、现代教育的学科化与体系化

19世纪建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过去,西方教育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哲学,而在现代教育中,除了哲学仍然对教育思想有极大影响外,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十分紧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理论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方法论与认识论,它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教育发展更为迅速,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教育学学科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学科。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学本身也出现了多种分支的发展,学科分类更加细致与深入,每一个领域都出现专门学科。当代西方教育呈现出学科化、规模化与科学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但同时,跨学科研究与综合研究也成为一种潮流,多学科之间的互相补充使西方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哲学从19世纪开始兴起,德国哲学家罗生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的《教育学体系》一书代表着教育哲学学科的诞生。这部著作被美国教育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成英语后,书名改为《教育哲学》,此后“教育哲学”一词不胫而走。20世纪教育哲学得到普及,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教育哲学引论》)、德国学者那托尔卜(Paul Natorp,1854—1924)的《哲学与教育学》等著作的问世,使教育哲学的学科规范得到进一步肯定。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很多,其中有影响的有: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主张以人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的“自我完成”;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重视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还有主张恢复欧洲古典教育传统的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提倡用“人类文化传统”来进行教育的要素主义等。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其主要研究范围是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如果从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来理解,则应包括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与教育心理方面有关的一切方面,比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在教学与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道德、行为特点,特别是认知活动形成过程、智力与体力发育特征,其目的在于为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来看,由于接受教育者主要是青少年,所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儿童心理。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创立的“皮亚杰学派”就是一个从儿童心理学开始,最终在哲学等广泛领域里产生影响的学派。皮亚杰1896年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1911年进入纳沙特尔大学,1918年以《瓦来州阿尔卑斯山区软体动物分类》的博士论文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前往巴黎,师从法国的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专家。1921年回到瑞士,任教于日内瓦的卢梭学院。此后,他陆续发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世界表象》、《智力的发生》、《智力心理学》、《发生认识论概论》等著作,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聘请世界各国数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控制论与信息论方面的专家,集中研究儿童的思维与心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论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过程,而这种适应依赖于主体对客体所产生的动作,知识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他把儿童认识过程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感知动作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至两岁期间,儿童处于认识活动的萌芽时期,形成了最基本的动作协调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机体成熟和环境变化的作用,成为一种思维结构。(2)前运算阶段,从一岁半到六七岁期间,语言能力发展,会说单个的词,具有表象思维的能力。(3)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为止,这一时期出现了逻辑思维,但一般仍然只能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也称为命题运算阶段,大约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儿童可以运用抽象名词进行逻辑思维及命题运算,具有利用假设来进行推理的能力,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使得思维不再局限于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是可感知的事物,而向非直接感知方面发展。总之,皮亚杰的学说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有相当的说服力,为研究儿童认识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他所提倡的“发生认识论”也已经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具有世界影响。

教育科技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现代科技,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中大多建立了教育工艺学等学科。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方式,特别是科技产品所引起的教学心理与学习方法的变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以研究学习心理而著称,所以被推崇为这一学科理论研究的先驱。具体而言,教育工艺学的主要研究分布于以下领域:第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学习效率的促进,包括视听教学工艺学与信息科学教学教育工艺学等,视听教学工艺学是将通信媒体理论与视听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包括摄像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电化教学设备的应用研究。信息科学教学则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等方面,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包括教育系统模拟、教育情报检索和教育情报处理等方面。第二,利用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提高教育质量,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名目繁多,如所谓程度教学、发现学习、小队教学等等。第三,将现代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设施方面,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结构、教学仪器等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