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07

第7章 腹外疝(2)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方法有三种。①巴西尼(Bassini)法:在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后,将精索游离提起,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经此手术后,精索移位,处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②赫尔斯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在于精索移位于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内斜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进行对合缝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缝合。此法也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用于儿童与年轻患者,适于老年人大斜疝。③麦克凡(McVay)法:此法与巴西尼氏法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术,将精索移位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加强后壁的方法亦宜于不同情况的腹股沟直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适用于巨型斜疝、复发性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腹横腱膜弓完全萎缩,不能用于缝合修补的病例。手术步骤按Bassini法进行,在精索深面用同侧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转缝于腹股沟韧带上;或用移植游离的自体阔筋膜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也可用各种人工制品材料如尼龙布、不锈钢丝网、钽丝网等。

3.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术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迅速输液或输血。这些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判断嵌顿肠管的生命力应先扩张或切开疝环,在解除疝环压迫前提下,根据肠管的色泽、弹性、蠕动能力以及相应肠系膜内是否有动脉搏动等情况加以判定。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即属已经坏死。如判定肠管尚未坏死,则可将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复性疝处理。但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所以,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生命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

如果检查后认为肠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鲁卡因60~80mL,再用温热等渗盐水纱布覆盖该段肠管,或将该段肠管暂时送回腹腔,10~20分钟后,再行观察。如果肠壁转为红色,肠蠕动和肠系膜内动脉搏动恢复,则证明肠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纳入腹腔。如肠管确已坏死,或经上述处理后病理改变未见好转,或一时不能肯定肠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时,则应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切除该段肠管并进行一期吻合。患者情况不允许肠切除吻合时,可将坏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肠管外置于腹外,并在其近侧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后,全身情况好转,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可见。遇此情况,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将坏死肠袢遗漏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二、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在两侧发作。

(一)病因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力增高时,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腹股沟直疝没有先天产生的。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还纳后可在腹股沟三角区直接扪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患者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就可与斜疝相区别。双侧性直疝、疝块常于中线两侧互相接近。

(三)治疗

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手术要点: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常用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进行处理。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三、腹股沟滑动性疝

(一)临床的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是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多发生在右侧,内容物多为盲肠,及其相连的回肠、阑尾、升结肠等。在左侧则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疝块巨大,大多下坠至阴囊,疝囊内滑出的内容一般如多为大段回肠,可以回纳;但其滑出的腹膜后内脏如盲肠,则始终不能回复,构成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发生嵌顿的可能性较不,手术前难以确诊,大半在术中才予发现。

(二)治疗

采取手术修补。原则是将滑出内脏的周围腹膜(实即疝囊的一部分)切开、缝合、将内脏回纳、人工形成一完整疝囊,然后进行修补。一般采用经腹腔外修补术:切口和显露疝囊的手术步骤与腹股沟斜疝手术相同。显露疝囊后,在其前壁切开,然后在滑出内脏(例如盲肠)的周围约1.5cm处作一环形切口,切开腹膜(疝囊)。在腹膜外游离盲肠,直至疝囊颈部(内环)处,在切开与游离时,特别在疝囊与肠之间有粘连处,必须十分细心,并谨慎地推开精索,千万不可误伤供应肠管的动静脉,以致引起肠坏死。将游离的盲肠显露于切口外,在其后面将两侧腹膜作间断对合缝合,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疝囊。然后,将游离的盲肠回纳入腹腔,在内环处用丝线作一荷包缝合,以关闭腹腔,剪除多余的疝囊。然后施行Bassini或McVay术修补腹股沟管。

四、复发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一般仍较高,斜疝术后复发率约在4%左右,但也有高达10%的报告,直疝术后复发率,约比斜疝高4~6倍,多在术后1年内复发。

造成复发的原因很多,除了患者全身和局部因素外,手术宜做到:①准确可靠的疝囊高位缝扎;②妥善修补内环;③合理选择术式;④修补术的间隔不太宽,避免修补处张力过大;⑤防止术中损伤神经和术后并发血肿;⑥防止感染。

当然患者全身和局部因素:如老年、体弱、腹壁肌肉软弱严重、局部缺损过大,术后没能控制引起腹内压增加的伴随病;此外,术后过早地参加体力劳动,也是造成术后复发的因素,应予以注意。

治疗:再行手术修补。根据腹股沟壁缺损情况,采取Bassini、McVay手术,或施行疝成形术(自体移植阔筋膜或应用金属丝网及网状合成材料)。加强腹股沟三角区。

(刘欣菊毕于合孙晓芹)

股疝凡经股环、股管而自卵圆窝突出的疝,叫做股疝。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右侧较多见。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腹外疝的5%。

一、解剖

股管是一个狭长形潜在性间隙,长约1.0~1.5cm。股管有上、下两口,上口为股环,椭圆形,直径约1.25cm,上覆盖有股坏隔膜。股管前界是腹股沟韧带,内界是陷窝韧带,后界是耻骨梳韧带,外界是股静脉。股管下口为卵圆窝,在耻骨结节的下外侧约2cm处,是阔筋膜的一个缺陷,呈椭圆形,上有一层薄膜覆盖,称为筛状板。大隐静脉也在此穿过筛状板而汇入股静脉。

二、病因

女性骨盆较宽阔,联合肌腱及陷窝韧带常发育不全或变薄,导致股环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的诱因,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故女性多见。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大网膜。

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但一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加以股环本身狭小,周围韧带坚韧,因此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三、临床表现

易复性腹疝的症状较轻,常为患者不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被疏忽和漏诊。股疝之疝块通常不大,主要表现为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大小通常像一枚核桃或鸡蛋。质地柔软,为可复性。由于囊外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平卧而回纳疝内容物后,有时疝块并不完全消失。由于疝囊颈狭小,当咳嗽增加腹压时,局部冲动感并不明显,一部分患者可在久站后感到患处胀痛、下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