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狭窄型癌
也称硬癌、环状癌、浸润性癌。癌肿在结肠壁环状浸润使肠腔狭窄,表面可发生溃疡,易产发肠梗阻,多发于左半结肠。
4.弥漫浸润型
少见,此类型浸润肠壁较广,如皮革状,浸润范围常在5~8cm以上,特点是癌变黏膜常保持完整,但晚期也可有溃疡发生。
(二)组织学分类
1.组织学分型
(1)腺癌
直肠癌组织学分型中占绝大多数(75%~85%),细胞排列呈乳头状,管状。
(2)黏液腺癌
占10%~25%,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黏液将细胞核挤向一边,黏液多的黏液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3)鳞状癌
鳞状上皮状排列,很少见。
(4)未分化癌
癌细胞排列不规则,浸润明显,易浸润入小血管及淋巴,预后最差。
2.直肠癌临床分期
根据手术探查和病理标本检查所见进行分期。我国1978年在杭州如开大肠癌会议对Dukes分期进行改良,制订了分期试行方案。
(1)Ⅰ期(DukesA)
0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包括原位癌-局限于黏膜上皮和局灶型癌),可作局部切除。
1病灶侵犯黏膜下层(早期浸润癌)。
2病灶侵犯肌层。
(2)Ⅱ期(DukesB):病灶侵犯及浆膜,或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尚可做根治性切除)。
(3)Ⅲ期(DukesC)
1伴病灶附近淋巴结转移(指肠壁旁和边缘血管,淋巴结)。
2伴供应血管周围和系膜切缘附近淋巴结转移尚可做根治性切除。
(4)Ⅳ期(DukesD)
1伴远处脏器转移(如肝、肺、骨、脑等)。
2伴远处淋巴结转移(左锁骨上)或供应血管根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无法全部切除(主动脉前或旁和髂内血管淋巴结等)。
3伴腹膜广泛扩散,无法将其全部切除。
4病灶已广泛浸润邻近器官,无法切除。如全身情况允许尚可将原发灶做姑息性切除。
四、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转移,其他为血行转移、直接浸润蔓延和播散。
(一)淋巴转移
1910年Miles诊断直肠癌淋巴转移有3种方向,向上、向两侧和向下方。向上转移最常见到痔上淋巴结,肠系膜下血管及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多见。向侧方可转移到侧韧带淋巴结,骨盆壁部髂内血管淋巴结,向下到肛管括约肌、肛周皮肤及坐骨直肠窝脂肪。一旦转到肛管则腹股沟淋巴结也可累及,因此直肠癌手术必须清扫上述组织做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至20世纪30年代Dukes(1930年)Westhnes(1930,1934年)、Woodandwilkie(1933年)及Gabriel(1935年)才持相反意见,发现向上转移最普遍,向两侧、向下转移较少,只有向上转移途径受阻时,才逆向转移。淋巴引流更有新认识和研究,Goligher(1951年)对1500例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标本检查,发现肿瘤水平以下的淋巴阳性者98例(6.5%)其中距肿瘤下约6mm以内68例,仅30例(2%)超过20mm,淋巴结阳性多在痔上淋巴结。Sauer及Bacon(1952年)等报道腹膜反折以上直肠癌淋巴转移一般均向上,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癌才向侧方转移。Gilchris(1959年)对肠腔外淋巴转移的研究结论与Sauer,Gabrial等相同,认为腹膜反折平面以上的直肠癌主要向上转移,在原发癌肿平面以下一般极少有转移,只有在晚期病例,肠壁浸润严重者,肠壁外淋巴转移者,直肠上及肠系膜下淋巴结回流障碍时,才向两侧、向下转移。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癌淋巴转移方向,主要也是向上方,同时也可能向侧方转移。近年Willian等(1983年)观察3例未分化癌病理检查,发现相距切除标本远端7mm、10mm和13mm淋巴有转移,再次证明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向下方转移较少。
(二)血行转移
癌肿侵入局部小静脉后,癌细胞栓可随门静脉入肝脏,是直肠癌远处转移最常见部位。其他部位如肾上腺、肾、骨及卵巢等转移亦有报道。
(三)直接蔓延
癌肿可向各方向、向四周及深部组织浸润。沿肠管纵轴向上、向下蔓延,向肠管横轴肠管周径蔓延。Miles(1926年)估计绕肠一周约需2年左右,向肠壁深部浸润,穿透浆膜层或脂肪组织,形成种植转移,周围邻近组织浸润,如膀胱、前列腺、阴道、子宫、骶骨等。并使淋巴转移率增高。Quer(1953年)统计89例中1例沿肠壁纵轴蔓延超过1.5cm,国外(1978年报道)肠壁内浸润0.5cm者多为高度恶性癌,最长可蔓延2.2cm。一般认为不超过2~3cm。
(四)种植转移
腹腔内散播,早期在腹膜部出现单个小而白色结节,以后更广泛地种植于大网膜及腹腔内脏,可产生腹水,在卵巢种植生长巨大的继发性肿瘤,称Kurkenberg肿瘤。卵巢肿瘤转移,也有认为是淋巴或血行的腹腔内脏转移所致。
(五)神经鞘传播
沿神经鞘浸润传播,疼痛呈进行性加剧。预后差。
五、临床表现
早期局限于黏膜,可无任何症状,有时有少量出血,肉眼尚难觉察,待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感染时可出现下列三组症状。
(一)排便异常
即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意频繁,下坠,便不尽感,甚者有里急后重,并可伴腹胀,下腹不适等。
(二)粪便反常
如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甚者有粪形变细等。
(三)梗阻症状
为直肠被癌肿梗阻,有排便困难、粪少便闭、伴腹痛、腹胀。甚者可见肠型并有肠鸣亢进等。
若侵犯了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出现相应器官病变的症状,如侵犯肛管可有局部剧痛。肛门括约肌受累可致便失禁,常有脓血溢出肛外。前方侵及泌尿系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向后侵犯骶神经丛时,出现骶部、会阴部的持续性剧痛,并牵涉下腹部、腰部及大腿部疼痛。癌转移至肝脏时,可有肝大、黄疸、腹水等症状。晚期患者可有消瘦、贫血、水肿或恶病质等。
六、诊断
局限于黏膜的早期癌肿,只能靠普查可及时获诊。对出现早期症状或有大便潜血阳性的患者及时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一)直肠指检
约80%的直肠癌指检均可触及,一般指检可达肛门以上8cm,取蹲位指检可触及更高的病变。指检时动作要轻柔,触及肠管全周,了解包块的大小、性质、活动度、浸润范围等,并注意指套有无脓血。
(二)直肠镜检
可直视下进一步了解病变的外观、性状、病理分型等,并可直接取可疑组织做组织学检查而确定诊断。
(三)乙状镜检
适用直肠镜不能发现的直肠上端病变。
(四)钡剂灌肠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
可了解直肠癌浸润的范围,尤其是上述镜检不能通过癌肿,或不能了解癌肿全貌时,并可排除结肠多处原发癌。但肠腔狭窄时慎用。
(五)其他检查
疑侵及阴道后壁时可做妇科双合诊检查。必要时做膀胱镜检,确定有无尿道膀胱侵润。肛管受侵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可取淋巴结做病理检查。
七、治疗
根治性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他治疗如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与结肠癌相同,但局部治疗、放射治疗均较结肠癌方便。
(一)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与无瘤操作法与结肠癌相同。手术原则是首先考虑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同时兼顾存活质量。即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力争保留肛门。若需做人工肛门时,其设置要方便患者。
1.手术方法选择原则
(1)上段直肠癌
癌下缘距肛缘在11cm以上,做经腹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切除,直肠乙状结肠吻合术,也即前切除术(Dixon术)。
(2)下段直肠癌
距肛缘8cm内的癌肿,宜做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术)。
(3)中段直肠癌
癌下缘距肛缘8cm以上,力争借助吻合器做前切除术。
(4)浸润周围器官组织,如精囊、前列腺、膀胱、子宫、阴道以及骶部等,如能与侵犯脏器或其部分一并切除时尽量切除,如不能切除,可视癌肿梗阻情况做结肠造口术。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要局部能切除,可做姑息性切除术。
以上各段直肠癌所取术式并非绝对,一般应根据术中所见癌肿大小、恶性程度,以及直肠游离后癌肿浸润的深度,周围淋巴转移的情况,以及直肠骶曲部的长短,决定可否保留肛门。随着对直肠癌病理组织学的研究,吻合器的应用,及手术方式的改进,使原来适用于直肠上中段的保留肛门术式(简称保肛手术),在不影响癌肿彻底的原则下,也应用于某些距肛缘5~7cm的直肠下段癌。术后局部复发,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欲达到术后良好效果,必须严格掌握保肛手术适应证。
2.手术方法
治疗直肠癌手术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不保留和保留肛管括约肌两大类型。
(1)不保留肛管括约肌的手术方法
①腹会阴部联合切除术:自Miles(1908年)创建腹会阴联合切除以来,按直肠癌淋巴分布,将直肠癌可能浸润及转移的组织彻底清扫根治,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已成为中段下直肠癌标准根治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全部直肠、肛管括约肌、肛提肌、坐肌直肠窝脂肪及肛周皮肤,一般尚包括全部乙结肠及结肠系膜内直肠上、肠系膜下血管及淋巴结及连接直肠之部分腹膜。此法缺点在于结肠近端需在腹壁做永久性人工造口术,常被患者拒绝而延误手术时机。
②Hartmann手术:Hartmann(1923年)所倡用,直肠癌切除术后,近端结肠造口。远端应用手工或吻合器闭合。此法操作较简易,缺点在于有些疾病例根治性差,或需二期近远端肠道重建。
(2)保留肛管括约肌的手术方法
①经前方径路
a.前切除术
由Dixon(1948年)推荐,此手术经腹部切除直肠癌,近端结肠和远端直肠段端端吻合,并发症少,排便功能良好,是被公认的理想保肛手术。
b.经耻骨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