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路上的红绿灯(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2976700000039

第39章 格式塔疗法

我猜想,年轻的读者们对于我将要谈的"格式塔疗法",很可能是十分陌生的,而且觉得是很古怪的。什么叫做"格式塔"?难道是什么名胜古迹的古塔名称吗?或者是一种什么塔的"格式"?你猜错了!这和"塔"是全然无关的。

"格式塔"是一种译音。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派别,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或者叫做"完形心理学",因为"格式塔"的原意就是"完形"、"样式"或者"结构"、"组织"的意思。你也许会发问:干吗"故弄玄虚"地非叫做"格式塔"呢?干脆意译成为"完形"不就算了。我想请你给以谅解,这倒不是什么"故弄玄虚",因为"格式塔"这个词,在中国心理学上已经"约定俗成",也沿袭使用很久了。而且,我还有个想法,越是让人感到"古怪",反而越会加深印象,记得牢些,你说是不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受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接受现代物理学中关于物理"场"(例如,磁场、电场、引力场等等)理论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们的思想感情等一切心理活动以至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规律的、有适当比例的。他们还认为,人的大脑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它能够进行主动的活动。为什么人脑能主动地活动?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固定完形的"脑场",这个"脑场"具有"先天的动力特征"。因此,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知觉也好,适应也好,所有一切的心理活动,就会成为整体的完形趋向。

不过,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它的最大缺点就是把"完形"看成是大脑先天固有的特性,把心理现象的内容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割裂开来,离开了人的生活实践,离开了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所创建的格式塔心理疗法,很有些关起门来,闭目静坐,修身养性的味道。

但是,我觉得我们采用这种已被人们证实行之有效的心理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避免产生心理疾病,和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以至改造周围环境,因而也就不必"因噎废食"般地把它完全"批判"掉。在这里我要顺便提一句,我总认为任何一个学派的理论主张的创建和发展,都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存在下去,又延续至今、不断发展,总还是有它可取的地方。只要对我们有益、有用,就无妨拿过来,试试看。

"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S·珀尔斯博士所创立的。根据珀尔斯的最简明的解释,格式塔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一样,都是自己觉察自己。不过,"生物反馈法"是自己对自己的血压的自我觉察,自己对自己皮肤的温度、自己对自己的筋肉的电位的觉察。而格式塔疗法则是比起生物反馈法来更加广泛些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

格式塔疗法有"九项原则"。这九项原则原是珀尔斯提出来的,现在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介绍如下:

"生活在现在里"。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而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记住,你现在是生活在此时此刻,而不是生活在明天和昨天里。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目前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忧虑未来是一种没有用处的情绪。

"生活在这里"。想着你现在就是生活在这里。无能为力的远方发生的事,想它也没有用。杞人忧天,徒劳无益;惶惶不安,对于事情毫无帮助。记住,你现在就是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

"停止猜想,面向实际"。你也许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在你的工作单位,当你碰到领导或同事的时候,你向他们打招呼,可他们没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这个人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对自己存有戒心吗?轻视自己吗?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其实,也许你没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的这个人,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正在想着家里面发生的事、或者什么不愉快的事,没有留神注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因此,不必因为他对你打招呼没作出反应,就想入非非。

胡乱猜想推测是毫无意义的。很多心理上的纠纷和障碍,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根据的"想当然"所造成的。你可不要庸人自忧啊"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化社会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忙忙碌碌地整天里想着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等。绞尽脑汁,耗尽脑力,因而往往容易忽视或者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等等。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为重要。没有感受就无从思考。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而且,人终非是一台计算机,不能白天黑夜地在那里总是计算个没完。人也不是机器,人需要用感受来滋润自己的心田。

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由于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就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可怕的后果将是使人们变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也要输进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高兴的快乐的等等愉快情感;而不愿意接受那些忧郁的悲哀的凄凉的等等不愉快情感。但是这却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有高兴,就必然地会有悲哀;相反地,有悲哀,也就会有高兴。愉快和不愉快,不仅是相对而言,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着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首先,应该认识到,既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绪,其次,要有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总是"愉快"、兴奋,那反而是失常的现象,也许说不定患有躁狂症。

"不要先判断,先要发表意见"。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讥讽别人能力差或者"笨蛋"等等。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的判断经常是错误的。因此,你的任务首先是充分表现自己的观感或情绪,把你的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的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比如,在宗教上树什么教祖,成为什么教派的狂热信徒等,这都不好。在现代化社会里,新兴的宗教最容易出现什么教祖,教徒们把他的一言一行都认为是"金口玉言",狂热地、无条件地信奉他和遵守他。现代化社会里,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它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资格等等。格式塔疗法对这些,一概持否定的态度。

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我就是我"。不要说什么: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等等。你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努力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胜任潜能。既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想入非非,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最后的目标和信念应该是:"我就是我自己",比、学、赶、超过我自己。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这个第八条原则,使我不由地想起,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里面的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他曾屡屡教导一代武林高手姿三四郎说:"悟性就在你的脚下!"我想我们可以把老和尚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理解成为:你就是你自己,你应该脚踏实地地从我做起,去掉万般千种的担忧、顾虑、嫉妒、羡慕等等无谓的烦恼,面壁苦练过硬的本领,最终必获成功。

"要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呀,学校不好呀;工作不好,会推诿说领导不力呀,条件太差呀,等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格式塔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

自从珀尔斯提出了格式塔心理疗法之后,在国外有不少从事心理治疗的学者、专家和教授们,经过临床上的实际运用,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做了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如,日本东京大学分院心理治疗内科的石川中副教授,他把格式塔疗法进一步具体化为下面这样三条,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这三条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①"节奏"。因为人体无论是心脏或呼吸,都保持着一定的节奏,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节奏,这对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早起早睡,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在日本和欧美是到星期五)学习或工作,星期天(或者再加上星期六)松弛;三顿饭定时、定量……这样井然有条,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下去。如果因故打乱,就要及时调整。

②"松弛"。人们不能松弛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遵守我们在上面讲的第二条原则"现在,在这里"。比如说,考试的前夕,如果你总是惦念着考试,那你就会睡不着;如果你能遵守"现在,在这里"的原则,你就会认为还是睡下去的好。也就是说,先不必去管明天要发生的事。另外,对往事不必追悔也很重要。如果你想检讨、反省、总结昨天的失败,那你就应该在昨天检讨、反省、总结它。

③"开放"。敞开胸怀,把你胸中的积闷全部释放出来,有些不好讲的个人隐私或心事,可以用唱歌、画画、弹琴等方式发泄出去。总之,什么事都不要闷在心里。

我在开头的时候,曾经讲过,格式塔疗法的特点就是根据你自己可以觉察到自己的疾病的原理,自己去调节、控制、把握你自己。通俗讲来,格式塔心理治疗方法是一种修身养性性质的自我控制的方法。这种疗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在不断的发展着。据此,我认为对珀尔斯所提出来的九条原则,还可以补充一条,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正确地自我估计",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在准确的位置上。

在日常生活里,有句大家爱讲的通俗老话:"干什么吆喝什么!"你卖梨就不能喊你是卖苹果吧?你干哪一行业,你就得守"本分"地尽心竭力地去做好那一行业的工作。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在充当某一种"角色",这当然不是狭义地指演戏那种"角色",而是广义地指你的"身分"、"地位"说的。你若是病人是患者,那你住院或者治疗的时候,你就得听医生的话,因为你处于"病人角色"、"患者角色"的位置上。每个人在整个社会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你就得按着这个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权利和义务,因为你所"扮演"的角色给你规定了这种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你如果不按照社会一致公认的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这个规范去做,那你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你的谴责和反对。比如,做父母的应该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儿女的应该孝敬父母,当父母年老体弱或者失去劳动力、患病的时候,你应该赡养、护理他们等等。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必须按照不同的、特定的"角色"去履行你的"职责",否则就会产生种种冲突或挫折。比如说,你在工作单位可能是位领导,就象苏联著名电影《莫斯科不需要眼泪》里面的那位女主角,她就是一家大工厂的厂长;但她回到家里,却又是她女儿的母亲,就需要抚养、教育她的女儿;她对她心爱的未来第二个丈夫,就不能再动不动地耍厂长那一套威风,用严厉的口吻训斥他:"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然而因为她违背了社会心理学里的"角色理论",结果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险些造成悲剧,使她痛苦万分,几乎陷于悲观绝望的精神分裂状态。

你看,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不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成吗?又比如,根据报刊的资料介绍,被人们誉为"铁女人"的英国当代首相撒切尔夫人,当她离开了首相府回到家里的时候,她照样下厨房做饭,在家里表现出她是个"贤妻良母"。

因此,我想强调两点:(1)每个人都由于时间、地点、情境等不同的条件,会有许多不同的角色。既然角色变了,就得"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这样做,心理才会健康,不至于发生种种不必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你在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上,转不过弯子来,始终坚持某一种角色(往往是坚持你认为对你说来,能施展权力的那个角色),而不是按照你不同的地位,去实现人们期望你应表现的行为,那就要坏事了,准出纰漏不可。弄不好,就兴许使你轻则导致心理不健康,重则还会染上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