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迁延数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本病传染性很强,咳嗽时病原菌随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常用的疫苗一般于婴儿出生后3个月开始初种,每月1次,共3次。如果发现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隔离自发病之日起40日。
有本病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予以隔离检疫21日,然后予以预防接种。
13.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感染病人接触传播。白喉杆菌可在牛奶内繁殖从而引起暴发流行。可疑病例及时就诊于专科医院并尽快确诊以便尽早应用抗毒素、抗生素,患者应住院隔离,卧床至少2周。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3次,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
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
四、血源性传染病
血源性传染病包括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1.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黏膜破损传播,如文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乙肝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只要有科学正确的防护手段,避免血液暴露,是不会被传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或患者要定期复查,以免发展为晚期肝硬化或肝癌。处在大三阳期或发病期的患者最好减少社会接触。注射乙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方法。现在乙肝的检查结果是保密的,国家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以前一些禁止乙肝病毒携带者从事的工作现在也解禁了。
2.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3.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以重叠感染或者同时感染的形式存在,其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丁型肝炎的疫苗。可按免疫乙肝的方法,通过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间接达到预防丁型肝炎的目的。现已证实,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性者,也不再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故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而且也可预防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五、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此类传染病包括鼠疫、狂犬病、钩体病、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1.鼠疫是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会造成大范围瘟疫,在人类历史上,鼠疫让中世纪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目前鼠疫基本灭绝,预防措施为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2.钩端螺旋体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轻者可为轻微发热,重者可出现急性炎症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症状。鼠类和猪是两个重要保菌带菌宿主,蛇、鸡、鸭、鹅、兔、黄鼠狼、野猫等动物均有可能是钩端螺旋体的储存宿主。在多数情况下,人接触被染有钩端螺旋体的疫水是传染本病的重要方式。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这是传染本病的主要途径。虽然曾有过被鼠咬伤后发病的报告,但人与宿主动物直接接触并不是传染本病的主要方式。疾病预防的关键是灭鼠和避免与可能受染的污水接触。
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的抽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动物中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以后几乎100%感染,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4.疟疾和痢疾不同,要注意区分,本病是由雌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黑尿热是恶性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尿量骤减呈酱油色。预防: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衣、长裤,房间内要防蚊、驱蚊,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以氯喹、青蒿素类为主。
5.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蚊子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不少于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但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供临床使用。登革热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发热的护理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发生并发症,但可头置冰袋或冰槽,以保护脑细胞。
6.黑热病主要是通过白蛉作为传染媒介进行传播。本病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犬类为主要宿主,发现病犬,应予以杀灭。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白蛉。
7.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鼠类为主要的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不在草地上晒衣服,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对疑似病例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
六、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主要有艾滋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等。
1.淋病是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病,多发生于青年男女。男性淋病症状为尿道口灼痒、红肿及外翻。女性淋病表现为外阴部发炎、瘙痒,行走时疼痛。直接传染主要是通过性交或其他性行为传染。间接传染主要是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脚盆、衣被、马桶圈等均可传染,特别是女性很易感染。目前我国以嫖娼为主要传染源,预防此病应严禁嫖娼卖淫,提倡洁身自好,反对性自由、性解放。在公共浴池,不入池浴,提倡淋浴。如厕前先洗手。
2.梅毒是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以阴部糜烂、皮肤溃烂、神情痴呆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染病。梅毒病不是不治之症,得了梅毒,不要到处病急乱投医,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新中国成立前是四大性病之首,60年代初基本被消灭,80年代再次发生和流行。和预防任何性病一样,洁身自爱是最有效的办法。此外患有梅毒的病人不要传播疾病,注意生活细节,防止传染他人。患病期间不宜怀孕。如果患者发生妊娠,治疗要尽早开始。
3.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突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已知的人类乳突病毒有一百多种基因型,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病初为丘疹状、乳头状大小赘生物,散发腐臭气味,男性好发于龟头、包皮、系带、尿道口。尖锐湿疣的发病会产生瘙痒,患者会常常会搔抓患处,如不注意卫生,搔抓后接触自己的其他部位,会造成自行接种感染。接触有病原体的物体,如内裤、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品,浴池、浴缸等公共卫生用品等,会造成接触传染。在公共厕所尽量使用蹲式马桶,不使用宾馆浴缸和毛巾。上厕所前用肥皂洗手。
4.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疼痛性溃疡性的性病,是发展中国家生殖器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要避免不洁性接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七、其他传染病
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1.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均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炭疽杆菌的气溶胶、尘埃可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皮肤炭疽约占炭疽病例的95%,症状为丘疹或斑疹,逐渐形成水疱、溃疡,恶性水肿,可致大片坏死。在未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皮肤炭疽病死率为20%~30%。炭疽病病人应该严格隔离至痊愈,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与场所,均应按杀灭芽孢的消毒方法进行彻底消毒,患病或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严禁食用。
2.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须深埋。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人员应进行预防接种。
3.弓形虫病是由一种球虫,即弓形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没有或很少临床表现,先天性感染常致胎儿畸形,且病死率高。猫和猫科动物在本病传播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吃生肉习惯的人很易被感染。此病会诱发脑膜脑炎、弓形体眼病、癫痫、精神异常等。黄冈一少女反复高烧、下肢瘫痪,原因是自小喜欢抱着猫狗睡觉,幼年就染上了弓形虫病,最后失明。
4.预防红眼病。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眼红,自觉眼睛磨痛,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红眼病的预防: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电脑键盘等,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1)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未洗手之前,不用脏手揉眼睛。(2)洗脸时做到分水、分巾、不用混用毛巾和脸盆。(3)应该用手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旦患有“红眼病”,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药。抗生素对细菌结膜炎效果好,对病毒性结膜炎虽无疗效,但有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保持眼部清洁。初期冷敷,不要热敷,也不要用激素类眼药。患者最好佩戴眼镜,与他人保持距离,以免传播疾病。
八、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预防
案例:爷爷下巴上长脓包,亲吻孙子后,导致孙子感染金黄色普通球菌死亡。
1.(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原虫、蠕虫等。(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2.(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患病人员要自觉与他人保持距离,特别不要和婴儿近距离接触。(2)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室内经常通风换气。(3)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蚊子、老鼠等传播媒介。(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通风不畅、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探视传染病人。(5)按计划免疫接种,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