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察颜观色识健康
29719400000009

第9章

一般而言,出血部位在输尿管以上者,血尿的色泽为褐色或呈烟雾状;反之,血尿颜色呈淡红或鲜红时,则出血部位较低,如膀胱、尿道的可能性最大。

再者,若在排尿开始即出现血尿,之后变得清晰,表示病变部位在前尿道;反之,排尿开始时清晰,到了结束才出现血尿,表示病变在后尿道或膀胱颈部。此外,还有人排尿从头到尾皆为血尿时,则要考虑膀胱、输尿管或肾脏的病变。

泌尿系统不明原因的血尿,常见于剧烈运动或负荷过重的体力劳动后,出现的单纯性尿血症,以儿童和少年居多。患者在临床上并无任何不适感觉,只要多休息后,通常尿液常规检查即可恢复正常。

此外,如肾下垂、泌尿道系统结石,或在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后也会出现血尿,须加以分辨。

人身体健康与否,可经常通过一些细微变化体现出来,尿液颜色就是这样一种科学性的健康信号。当人体代谢异常,或患有某种疾病时,尿液颜色会出现特殊变化,如果出现了颜色异常的尿液,应该提高警惕。

人体排出的尿,其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状态,与肾的作用密切相关。那如何通过尿液来判断人体的身体状况呢?

辨蒸气,需在新鲜尿液中观察,时间长了蒸气会消失。正常尿液,逸出的蒸气不大不小,10分钟后便不再有蒸气;尿液蒸气大,为增盛热病;蒸气小而持续时间长为隐性病或陈旧热病;蒸气小而蒸发时间短为痰病、风病或寒病;尿液蒸气时大时小,则为寒热错杂病。

正常尿液无特殊味道,只有轻微臊味。尿液气味发臭难闻者为热症患者;气味轻微,或无异味则为寒病患难者;如发现食物气味,说明此人患有该种食物的伤食症。

正常尿液表面的泡沫,多为稍小的泡沫,大小均匀;泡沫颜色发青,且都是较大的泡沫,如犏牛眼睛者为龙病;胆病患者泡沫色黄而细小,且迅速消失;痰病患者泡沫形如唾液,都是细小的小泡且不易消散;血病患者泡沫呈红色且大小不等;泡沫颜色如虹,为中毒病;泡沫如鹰入鸽群,骤然四窜,向各方遍布者,不论寒病热病,都为扩散性疾病。

正常尿液中不存在漂浮物。如出现漂浮物,可根据其形状、颜色、所处部位来判定为何种疾病。风病,其状如山羊毛,散布在尿液之中,如用小棍挑之,并不能挑出任何东西来;胆病,状如棉花团,中心部稠密而周围较稀散,盖满整个碗底;痰病,状如马毛,但界限不清;肺热病,状如白云飘逸,其中杂有聚集之青黑色物;肾病,如细砂粒。上层漂浮物,表明病症在胸腹以上,即心肺的病症。中层漂浮物,表明病症在上腹部。下层漂浮物,表明病症在下腹及盆腔部位。

尿液冷却后,表面有一层薄蜡膜,称“浮皮”。浮皮薄者为寒病,厚者为热病;静止的尿液,浮皮无故分裂成片状则是痞瘤病之症。有一种比较厚的浮皮,一般是灰白色,用小棍子挑出,放在指甲上,浮皮不破,放在火上烧烤,如炙肉烧焦味,这是由于前晚食用过多肉食油脂之故,为正常浮皮,不需治疗。

尿诊自我诊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由于病象错综复杂,所以一旦发现尿液异样,还需要亲自去医院进一步做检查,早日确诊,以防耽误。

血液是人身体中最宝贵的东西,被称之为“生命之液”。没有了血液,如同一具干枯的僵尸,人便无法生存。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当患病后,医生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的血液广泛地存在于心脏血管中,随时随地将营养物质、氧气带到人体细胞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为4200~4800毫升。

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四种成分组成,后三者又合称为血细胞。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血液里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人体动脉多处于身体的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因含有较多的氧分而呈鲜红色,因此在动脉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肤外伤后流出的血常显红色或鲜红色。此外,略有贫血的患者的血液也多显鲜红色。静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浅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脚面极易看到,并且呈青紫色,静脉中流淌的血液为静脉血,静脉血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而显得颜色暗淡。做血液化验时多从肘部静脉抽血,因此你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为暗红色或黑红色,此时也可表明你的血液中含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多。此外当血液浓缩时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静脉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时也有可能见到血液的颜色较深,类似于静脉血,这是因为它们多来源于末梢静脉一端,或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或血液浓缩等因素造成的。

近年来发现,人的血液也不全是红色的。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生理专家韦西在探险时,于智利6000米的高山上,看到许多适应力极强的部落人。这些人血液呈蓝色,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有关。韦西博士对此研究后解释说,在缺氧的环境下,血红蛋白可以成蓝色,而这些人的血红蛋白普遍要比一般人更多。

人的血液颜色和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只要透过血液的颜色,即可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

淡红色血液:身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提示患有贫血。

暗红色血液:身体血液中接受的二氧化碳超过含氧量,提示人体处于轻度缺氧状态。

暗紫色血液:提示身体患有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些疾病均会导致体内缺氧,使血中氧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每100毫升血中脱氧血红蛋白升高到5克以上时,血液就会变成暗紫色。

樱桃红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了煤气中毒,致使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成失去携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40%时,不仅血液呈樱桃红色,且颜面、前胸和大腿内侧皮肤亦呈樱桃红色。

棕色或紫黑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是患了肠原性紫绀症,当大量进食含硝酸盐较多的咸菜或变质的剩菜后,肠道细菌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因而失去携氧作用,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专业地讲,血型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

血型与输血有密切关系,作为输血的血液须谨慎化验血型,否则受血者常会由于血型不合而致命。

(一)血型的提出

血液有不同类型是奥地利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1868—1943)在1902年提出的。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的血浆里含有能产生黏合作用的化学物质——凝集原。凝集原有两种:A和B;凝集素也有两种:抗A和抗B。A和抗A、B和抗B是两对冤家,碰在一起就会产生凝集反应,使红血球皱缩变形,堆在一起。

后来,兰德斯坦纳还发明了鉴定血型的方法,将人类血液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A型、B型、O型和AB型。经实验证明,A型血不能输给B型血的人;B型血也不能输给A型血的人;但O型血的红血球内因不含任何凝集原,被称之为“万能输血者”,可输给任何人;而AB型血的人,不会凝集外来任何血型的红血球,故可接受各种类型的血。为此,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人在193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二)血型的来源

血型中存在许多奥秘,目前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是科学家们所难攻克的。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前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的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前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以杂食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四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

(三)献血与健康

血液是医疗抢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质,人们至今无法制造出功能完全与人体血液相同的人造血。因此,临床用血仍靠健康人的献血来解决。

有些人担心,捐血后身体血液少了,体质会变差,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全身的血液约有4000毫升。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全身总血量的5%~10%。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如果捐出少量血液,体内会自动调节,很快恢复。血浆水分和无机盐在一两小时内就会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在两三天内也可完全复原,仅有红血球和血红素恢复得比较慢,不过一般也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因此,一个健康人每次输血不超过4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四)血型与疾病

血型除了可提供输血和受血的依据外,还能预测人的疾病。

血型如同基因一般,是人体最稳定的遗传性状之一,由于人体免疫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人是否患病,患什么疾病都与遗传有着密切关联。临床研究证实,不同血型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同。

A型血的人,身体较灵巧,忍耐力较强,平时不常生病,女性在容貌上比其他血型的人更显年轻。但A型血的人与脑血管疾病较有缘,尤其是脑梗塞病人,为各血型之首。这是因为A型血对血液黏滞度升高,有较大的易感染性,而血液黏滞度升高,则是脑梗塞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此外据研究,A型血与某些消化道癌症如舌癌、胃癌、食道癌等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胃癌,A型血者明显居多,且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因此A型血的人,如有上腹痛、饱胀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呕吐、便血等症状,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者,应及早就医诊治。

B型血的人,动作灵活性颇佳,创造力强,有好胜心。在疾病方面,抗癌能力最强,很少患乙型肝炎。除了容易患龋牙,其罹患结核病、口腔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的比例也普遍高于其他血型的人。B型血的人器官移植的排异率比其他血型的人高2倍,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高达28%,为A型血者的2倍、O型血者的4倍。

AB型血的人,个性较冷静沉着,神经反应也较敏捷,据统计其患精神分裂症,比其他血型高出3倍多,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缺血性心脏病人中,也以AB型患者居多。但AB型血在结核病、妊娠贫血的比例,则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很多。AB型血的人遭受癌症及中风侵袭的可能性小,但有人类“第一杀手”之称的冠心病却易光顾其身,而且一旦心脏受害,症状多较重,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也明显较高。此外,AB型血的女性较易患宫颈癌。

O型血的人,多具较佳体质,对神经系统高度集中的能力较强,虽然平常较易生病,但平均寿命明显较长,患癌症、心脑血管病均少于其他血型的人。最易患乙型肝炎,且病情较重。O型血的人还易神经过敏,常有肠胃疾病。妇产科调查还发现,妇女妊娠中毒患者也以O型较多,且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密切。此外,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也常见于O型血的人,特别是40~60岁,出现排尿困难、无痛性血尿,应及时就医,并做进一步的检查。

(五)血型与近视

近年来发现,近视眼发生的概率与血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男性近视患者当中,以A型血最多,其他依次为AB型、B型和O型。

女性正好相反,女性近视患者以O型血最多,其他依次是B型、AB型和A型。

知道了血液的常识,血型与疾病、近视眼与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了解发生原因和防治工作。当然,以上所述只是统计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另外,影响人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养成良好的心理与生理的习惯,多注意锻炼身体,才是健康的首要法则。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为了保护支气管和肺,以生理性排出的废物,所以健康人有痰也是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健康人是少痰的,即使有,也多是出现在清晨起床后的第一口痰,如果痰量少,色泽清而透明,表示呼吸道新陈代谢正常。若痰量过多,且色泽、稠度、气味等发生变化,就是疾病的象征。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黏膜会分泌少量黏液,使吸入的空气转化成湿空气,使呼吸道保持湿润,以黏住侵入呼吸道的病菌、灰尘和异物,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痰。

白色的痰可见于肺炎或支气管炎,多由白色念珠球菌引起。在身体衰弱或使用抗生素时,由于其他细菌被抑制,白色念珠球菌反而乘机大量繁殖。所以,当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如果咯出的痰呈乳白色,就要怀疑白色念珠球菌在作怪。

黄色或黄绿色的痰代表有继发感染,常见于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和支气管炎。

粉红色的痰多见于急性肺水肿。引起肺水肿原因很多,例如给病人打点滴速度过快时,就可能使大量液体流入肺内,而造成急性肺水肿。此时病人往往会吐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的痰,严重者甚至还会从鼻孔涌出来,这是十分危险的,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威胁生命。

红色或红棕色的痰提示痰中有血液或血红蛋白存在。常见于肺部或支气管疾病,特别是长期肺炎和支气管炎,在咳嗽厉害时,血痰还会更多。其他如肺癌、肺结核、肺水肿、肺栓塞、尘肺症、支气管扩张,甚至心脏功能不良造成的僧帽瓣狭窄症,都有出现血痰的可能。正常人突然出现血痰时,排除牙龈或鼻出血造成的血痰外,最好尽早就医检查,找出病因。

棕色的痰提示可能是心脏病患者肺部有慢性充血或肺部出血后含有变性血液。

铁锈色的痰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急性肺炎初期和肺吸虫症。特别是大叶性肺炎,这种病开始时有阵发性干咳,不久有少量黏液痰,发病两三天后由于肺泡内血浆和红血球渗出,咳出典型的铁锈色痰,随后变为黄色,呈黏脓性。如病人有发热、咳嗽、胸痛,同时又发现痰变成铁锈一样的颜色,那就肯定是大叶性肺炎了。

巧克力色的痰,表示可能患了阿米巴痢疾。其原因为阿米巴原虫钻入肝脏引起肝脓肿,之后再钻入肺内,使肺内支气管破损所致。因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脓肿的浓液看似巧克力色,故患者咳出的痰也是巧克力色。

绿色的痰常见于黄疸、干酪性肺炎、肺部绿脓杆菌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症若被绿脓杆菌感染,也会吐出绿色的痰。

痰呈现黑色或灰色表示痰液内含有灰尘、烟尘或煤尘,多见于煤矿、铁炉工人或大量吸烟者。

气管炎患者大部分会有明显咳嗽,但不一定会咳痰,如果病灶较深,而且发炎厉害,病灶会形成浓浓的痰。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有60~100毫升(相当于半瓶牛奶)的痰产生,它们可以润滑气管,同时带走留在气管及大小支气管壁上的污物。如果气管或支气管有发炎现象,痰会增多,就像我们的手碰到烫的东西会有反射作用——缩回手一样,为了清除这些污秽的痰,人很自然地就有了咳嗽现象。

以吸烟者为例,一般喉咙都有慢性炎症的状态。与其说是疾病,还不如称之为保护黏膜的一种状态。那是为了保护黏膜,避免因香烟的刺激而使黏膜受损增加分泌物。当然受损的部位不仅在喉咙,也会波及气管、支气管,以至肺部深处。尽管它是一种防卫,但是并不一定能免除刺激和感染。因此,当痰液逐渐增多时,要警惕疾病的发生。

痰液少,但比平时多,多见于上中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早期肺炎等症。

痰液由少变多,表示疾病没有控制好,或是有新的感染。痰液多,可见于肺水肿、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并发症。

痰液由多逐渐变少,表示病情趋向好转。

痰液由多突然减少,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症状,很可能是支气管有阻塞现象,造成的引流不畅,这时必须先查明原因,并加强引流措施,使痰液排出,而非盲目地更换或增加抗生素。

1.黏液性痰:即呈无色或淡白色透明的黏液状,其痰多较黏稠,有泡沫。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炎早期。

2.黏液脓性痰:即淡黄色块状,常见于感冒、支气管炎或肺炎恢复期。

3.浆液性痰:即稀薄透明痰,量多,带泡沫状,易咳出,多见于无严重合并感染的支气管扩张。

4.浆液脓性痰:以早晨最多,分三层,上面呈泡沫脓块,中间为稀薄浆液,下面是混浊的脓渣和坏死物质,多见于合并感染的支气管扩张。

5.浓性痰:即黄色或黄绿色黏稠的块状,或不透明的脓液状,如有发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即是肺脓疡;有微烧、盗汗等症,即是肺结核;有激烈咳嗽、发烧、胸痛等症状时,可能是患了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此外,肺癌晚期合并感染时,也会出现脓性痰,不可轻忽。

6.血性痰:即痰中带有血丝或血块,可见于下列几种情况:

(1)咳出血性泡沫样痰,多见于肺水肿。

(2)黑色血痰,提示为肺栓塞。

(3)痰中带鲜红血丝,多见于咽部炎症,或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4)长期痰内带血丝并且伴有胸痛、消瘦、乏力、干咳少痰,要提防肺癌。

(5)清晨第一口痰中带有血丝或小血块,且伴有鼻塞、鼻腔出血、颈部淋巴结转等,则要警惕鼻咽癌的可能。

大家都知道,健康人很少咳痰,痰液是患鼻腔、呼吸道、咽喉疾病时,人体组织与细菌等有害物质作战后的产物。据研究观察,痰中常常带有细菌、病毒和各种异物,一般痰液,每毫升约有细菌5000~7000个以上。如果我们不将其排出体外,而咽入胃中,有一部分细菌虽可被胃酸杀死,但更多的细菌仍活下来,进入肠内,就会引起肠炎等病。若是痰液中含有结核杆菌,就可能患肠结核,甚至还会罹患其他更严重疾病。

因此,有痰的时候,还是要“一吐为快”,但注意不要随地乱吐,也不能直接往肚子里咽,最好是用纸巾包好,再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平时痰多的慢性气管炎病人更应记住这一点。

食物经口腔进入人体,中间经过胃、肠等器官,绕行长度达9米,除被人体吸收之余,其他以粪便的形式从****排出体外。因此,粪便可反映各器官的活动情形,特别是消化道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可见粪便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粪便是人或动物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粪便的3/4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到医院看病时,医师就常会询问病人大便的颜色、性状、气味,检验师还用显微镜检验粪便,甚至把粪便检查作为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其实,中医对粪便向来极为重视。《医述》引柯韵伯论即云:“医者欲知病人脏腑寒、热、虚、实,必要问其以内走出者,故凡病当验二便。”中医认为,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便硬而不燥,润而不清,臭而不秽,以色黄为正。实热之症便燥结酸臭;虚寒之症便呈溏泄腥臭。大便深黄,为实热;大便淡黄,为虚热;大便色黑,为蓄血;大便色赤,为赤痢;大便色白,为大肠虚寒;大便色绿,为肝郁克脾……所以《景岳全书·傅忠录》亦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当我们发现排便的形状、颜色、次数有所改变时,究竟又代表什么意义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根据大便的颜色、性状、气味等问题,来早期自测出疾病。

健康的人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因为正常的大便,会夹杂着一种胆红素。如果排出非正常颜色的大便,有可能是体内某些疾病的警讯,需要引起注意。

(一)白色或灰色大便

除因胃部检查(X光钡餐造影)病人喝下显影剂及发泡剂后,粪便呈现灰白色,非疾病造成外,如果粪便呈白色,表示胆色素分泌不正常,或胆汁的排泄受到障碍,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或胆结石、胆道肿瘤、胰头癌等。其中胆结石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若无疼痛感则是恶性肿瘤,属于胰脏头部的癌症。

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时,多见于霍乱;过去患有肠结核的病人,粪便也会呈现水样;而粪便呈白色黏液状,提示有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之可能;若出现有量多,且有恶臭的白色油脂状粪便时,则要警惕患了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胰源性腹泻。

(二)深黄色大便

除进食过量脂肪类及大黄梗叶会使粪便较黄外,深黄色粪便多见于红血球大量破坏所造成的溶血性黄疸。临床上可由溶血性细菌感染、红血球先天性缺陷、恶性疟疾、免疫反应、输血配错血型、毒素中毒,或者某些化学药品等引起,常伴有溶血性贫血。

(三)绿色大便

绿色粪便最常见原因,包括有服用过多胃肠药、绿色蔬菜、含叶绿素丰富的健康食品,或肠内酸性度过高所致,无需特别担心。在疾病方面,粪便绿色呈糊状或水样,多泡沫,且有酸臭味,多见于消化不良或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若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细菌性痢疾或急性肠炎的表现。

此外,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若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并有灰白色片半透明蛋清样伪膜,大半是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尤须注意。

(四)鲜红色大便

鲜红色粪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血色鲜红,分布在粪便的表面,与粪便不相混,以痔疮的毛病居多,特别是内痔出血,常会在大便前后滴出少量鲜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多在大便秘结时发生,稍后即自行停止。若是粪便外层沾有鲜血,血量较少,多在便纸上发现,一般以便秘时用力造成的肛裂最多见,常伴有剧痛,便后疼痛随之消失,有时还会造成大量出血。发现血色鲜红,并与粪便混在一起,则以肠子的毛病可能性最大,其中属于良性的为溃疡性大肠炎,本病可有急、慢性之分,除大便次数和性状可改变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另一种大肠息肉出血,排便时无特别不适感,粪质正常,常见便后滴血或是出血附于粪块表面。恶性的则有结肠癌、直肠癌等,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之血便,与粪便混在一起,而且便意频频,却只能解出一些血和黏液而无粪便。肠癌的血便特点是伴有大量黏液或脓液,而直肠癌的血便中则常会混有糜烂组织。

此外,在夏天因食用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腹泻,唯其大便呈洗肉的淡红色水样,血色较淡。

(五)暗红色大便

除进食过量的可可、咖啡、樱桃、桑葚、巧克力等,大便可出现暗红色外,病理性的血便,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与结肠肿瘤,因血液和粪便均匀地混合而呈现暗红色。

再者,某些特殊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由于凝血机能障碍,也会导致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呈暗红色,有时也呈鲜红色,且常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的现象。

(六)黑色大便

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黏膜脱垂、肝硬化造成的食道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等,粪便多呈暗红色或柏油状黑色,临床上又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常发生。患者上腹部有烧灼和疼痛感,其中胃溃疡通常会在饭后两三小时,伴随打嗝、呕酸而发作,服用解痉制酸剂可奏效。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在空腹(饥饿)时疼痛,其特征是只要进食或吃点东西,症状很快就能减轻或消失。但是当病程短而无节律性,抗溃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即应警觉胃癌的可能。

至于同样是消化道出血,为什么痔疮出血是鲜红色,肠胃出血却是黑色呢?

黑色血便的成因,主要是血液在肠道存留时间过久,发生变性所致。红血球破坏产生血红蛋白,并能分解出铁离子,铁与肠道细菌分解出来的硫化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硫化铁,因硫化铁为黑色,故出现柏油便。如存留时间不长,虽出血部位较高,亦可排出红色血便。所以血便呈不同的颜色,如鲜红、暗红以至柏油色,主要与血液在胃肠道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当然,食用某些食物如肉类、肝脏、动物血、海带、菜、葡萄、葡萄干、甘草根或口服铁剂、碘剂、铋剂(制酸剂)、活性炭等,粪便也可呈现黑色,应加以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与药物造成的黑便,粪便黑而不亮,用水冲也不见血色,只要停服药物或食物后,大便颜色即可恢复正常。

正常人一天经过肠道的水在10升左右,经过小肠、大肠吸收后,从大肠排出的水并不多,大约10毫升左右,其余为黏液、细菌和食物残渣,所以健康的粪便应是软的(但会成形)。如果你的大便老是过稀或过硬,则存在一定的疾病。

大便含大量泡沫,多为小肠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如水状,多为小肠腹泻;大便如干粥样,以结肠病变居多;大便中含大量黏液而无血迹,多见于慢性结肠病变;若大便中含有少量新鲜脓血,且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时,多因直肠或乙状结肠所引起;大便如粥样或泥状,多来源于回盲部病变。

中医认为,大便如酱,肠中有热;如鸭粪而稀者,为虚寒所致;大便稠黏,热盛而津少;大便干结为津亏;大便如羊屎者,为噎膈病晚期;大便带白夹脓,为痢疾。

粪便就是食物的残渣,在胃肠内未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便会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若因便秘致使粪便停在肠内的时间过长,即会因肠内细菌的作用而使大便变臭。

便臭是因粪便中含有靛基质及臭粪素之故,这两者皆是因肠道中蛋白质,被细菌腐化作用所致,肉食者又较素食者为甚。婴儿的粪便几乎无臭,因大肠菌具腐化蛋白质及脂肪的作用。所以大便恶臭多见于肉食且消化力弱的人,其他如溃疡、消化道大量出血、肠道肿瘤、直肠癌及阿米巴痢疾等病患,粪便也会出现恶臭。

便量多、奇臭或混有油珠,为脂肪便。它是胆囊、胰腺功能不良的表现,也可见于梗阻性黄疸。中医认为,大便恶臭,为肠中积热;大便腥臭,为肠塞症,属于碱性粪便;大便酸臭,则为食积病,属酸性粪便,提示有消化不良;若是糖类不消化时,大便往往有甜酸气味;脂肪不消化,大便中常有白色米粒样的东西;而蛋白质不消化,大便就会带有像鼻涕一样的黏液。

查看大便的形状也是诊病的关键。

大便呈脓性及脓血状: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细菌性痢疾则以脓及黏液为主,阿米巴痢疾则以血为主,呈稀果酱样。

大便呈食糜样:常见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多因肠道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加所致。

大便呈细条、扁平带状:经常排出细条、扁平带状粪便,表示直肠或****狭窄,以直肠肿瘤居多。大便一侧出现横沟,说明直肠****长有赘物,应提防直肠癌的可能。

大便呈溏薄状:慢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多见溏薄。受寒、多吃冷食,喜吃油腻滑肠之物,会使大便变软或溏薄。若大便稀薄,每日天未亮就腹泻,多为肾阳虚,俗称“五更泻”。

大便呈稀水样:可见于消化不良、肠滴虫所致的腹泻或食物中毒。毒性进入肠子刺激肠道造成蠕动异常,由于肠子蠕动太快,来不及吸收水分,大便就会呈稀水样;若同时伴有黏液、脓血,则是急性肠炎的特征。大便水样似米汤,并有急促压迫感,失水明显,多为霍乱症或砷中毒,患者甚至可见腿足抽搐、眼球凹陷,须多留意。

大便呈果冻状:过敏性肠炎患者,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果冻状细带状物。此现象同样可出现在部分细菌性痢疾患者,若是坚硬的粪便表面附有少量黏液,则须考虑为痉挛性便秘。

大便呈黏液状:正常的粪便有时可见极少量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现,常见于痢疾、肠炎和血丝虫病等。其中肠炎部分,依发病部位的不同,如黏液均匀地混在粪便中,可见于小肠发炎;若黏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则以大肠病变居多。

大便干结,呈粒状:大便坚硬,形如羊粪不易排出者,除因小孩缺乏纤维素或老年人阴津不足所致外,主要因肠套叠、肠痉挛、腹肉肿瘤或手术造成的肠黏连等疾病引起。

如果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么最具技术性的要首推“切”了。“望”,是望病人的气色、表情、动作与舌苔等,这需要用眼睛看;“闻”,是闻病人嘴里、身上、大小便的气味,这需要用鼻子闻;“问”,是问病人的病情经过、自觉症状,这需要嘴巴动;“切”,主要是切病人的脉,也就是把脉,即用三个指头在两手前臂的桡动脉上切脉。其实,现代中西医在诊病过程中都会用到把脉。

很多书上记载,古代御医替宫中妃嫔治病,因受礼教束缚,大夫不能与妃嫔见面,也不能有肌肤上的接触。一旦妃嫔患病,御医便会以一条长长的红线牵引切脉。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过于神化了切脉的重要性,并不现实。但是医者通过把脉,便可以对病情略知分晓,这才是真功夫。

切脉一般取近手腕部的桡动脉,分寸、关、尺三部按察,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切脉必须在病人安静后才进行,病人手臂平放,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则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体会脉象的情况。

几千年来,中医缺乏精密的仪器和设备,又碍于封建习俗,不能做进一步的检查,诊治疾病全靠观察病人,尽可能收集一切资料,通过临床累积的心得,对脉搏有了深刻的体会,就此创造了“脉学”。“脉学”把脉的表现加以分析,归纳成为28种类型,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中医又将手腕上的桡动脉脉搏以桡骨突为界,分成三段,每一段代表一个脏器,什么脏器有病,代表它的那段脉搏就会出现变化。这样一来,“把脉”就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指针,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从中了解病情。

从现代医学来说,所谓脉搏就是动脉血管在心脏收缩和舒张影响下,因管内压力骤然增加和降低而胀大与恢复原状的周期性起伏。心脏搏动一次,脉搏就搏动一次;心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强,脉搏也强。人体内各器官系统都有联系。所以,体内任何一个器官有病,都有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而从脉搏表现出来。

许多人都认为,脉搏每分钟应跳动72次,才算正常,中医则以每一次呼吸之间(每分钟十七八次)的脉搏次数,通常四五次左右为正常,平均每分钟在72~75次为正常。其实所谓“跳动72次”只是得自人群研究的平均统计数字,一般而言,正常的脉搏,每分钟跳动在60~100次间,而且跳动均匀,节律一致,都可算是正常的。

一个人的脉搏可因时、因地、因事而变。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小儿脉象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运动员的脉搏次数就比一般人少,他们的心脏每分钟只跳50多次,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脏在经年累月训练下,变得强而有力,所以只要每分钟跳50多次,即可维持身体的需要;老年人身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象大多稍浮;胖人脉象大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和咖啡、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服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均可兴奋心脏,进而导致窦性心动过速,使脉搏增快。

所以上述两种脉搏跳动过快或过慢,对身体都不会有大碍,均无需加以治疗。但是,如果心跳不规则,同时伴有“心跳过速”或“心跳过慢”,此种情形叫做“心律不齐”,就必须找医生诊断治疗。

一般来说,心律不齐是心脏科门诊中病患颇多的一种疾病,仅次于高血压。心律不齐病患常有心悸、胸闷、头昏、心里发慌等症状,这些症状有些是良性,不需治疗,有些则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如早期治疗还是可以化险为夷的。

诊断心律不齐,可从脉搏是否规律及脉搏的次数来判断。首先,就脉搏是否规律来看,心律不齐患者,脉搏多不规律,忽快忽慢,即有时感觉“心跳很重一下”,或有时感觉“心脏又少跳一下”,有些人则在均匀的脉搏中,偶尔会出现一次不均匀的跳动,称为“早搏”,令人忐忑不安,万分烦恼。

中医早知脉与心的关系,《千金要方》就明确地指出“心应脉,脉与心合”。因为动脉的搏动起源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医师只要通过“搭脉”即可掌握心脏的健康状况。

正常的脉搏,每分钟在40次以上时,还不会有什么明显症状,可是心脏有疾病的人,在运动、发烧、紧张时,就会有心律不齐症状出现。

大部分心脏血管疾病都会引起脉搏加快,因为心脏跳动时的搏血量不足,故须靠心跳加速以获得补偿。一般而言,运动时心跳会增加3/4或1倍,所以脉搏每分钟180或200次并不稀奇;但若有心脏血管疾病或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如多一条传导岔路,平时除了会造成脉搏加速外,常伴发心悸、心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理性的脉搏增快,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数脉”(每分钟超过100次),还可见于发烧、疼痛、贫血、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肺心病、风湿热、自律神经失调,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

在无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情况下,切脉还可替代体温计的作用。一般来说,热度增高一度,每分钟脉搏会增快10~20次,发烧愈高,脉也就跳得愈快。只要根据脉的跳动快慢,即可知道病人是否发烧,烧的严重程度。但是,也有少数例外,比如伤寒病,病人虽发烧,脉跳得并不快,所以当遇到发烧的病人,脉跳得并不快时,就要怀疑病人是否得了伤寒病了。

切脉除了数跳动的次数外,中医还十分讲究脉搏的深浅与强弱。当发烧、内分泌旺盛时,脉搏的跳动比较有力;反之,当身体虚弱、血压下降、剧烈疼痛或失血等情况造成休克状态时,脉搏往往细沉无力,甚至摸不到脉搏的跳动。若在脉搏跳动的一个周期中出现两次跳动,称为“重复脉”,这是伤寒病的特征。而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当心肌被损害时,可出现一强一弱的脉搏,即称为“交替脉”。

中医还常以神门穴来判断妇女是否怀孕。已怀孕者,在本穴的脉搏会变得明显且激烈。据临床统计,诊察妊娠妇女70例,两手神门脉弱或无脉者5例,其余皆有明显脉动,而以神门脉动明显来诊察妊娠的准确率达71.4%。

中医脉诊时尺部(肾的脉象)不分左右肾,而遵循男左女右之说,这种说法又与阴阳观念相关:男属阳,女为阴,所以凡是部位、脉象偏于阳者为男,偏于阴者为女。

通过诊脉辨别所怀宝宝是男是女,主要是通过脉象中阴阳的变化来确定的。准妈妈的妊娠脉象基本都为滑数脉,如果滑数脉中带有弦、涩脉象,则为男婴(阴性脉中显现阳性脉);同理,如果滑数中带有细脉,则多半为女婴了(阴性脉中更添阴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把妊娠与小儿脉单独提出来单独记载的文献资料很多,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注曰:“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脉诀》指出:“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据研究,怀男胎左脉变疾,可能与胎儿分泌的雄性激素作用于孕妇大脑右半球,使得孕妇左半身血流量增加所致;反之,当怀的是女胎时,右脉疾,则是因胎儿分泌的雌性激素,作用于孕妇大脑左半球,使得孕妇右半身血流量增加所致。这种判断的准确度,中医切脉准确率为51.4%,脉象仪测定准确率不论中西医,都按手腕上的脉管(桡动脉)来检查,主要是因为手腕上的血管较浅,也最方便。其实,全身主要的动脉处都可用以测知疾病。

总之,经常自测一下脉搏,是监测健康的好方法。在检查脉搏时还要注意动脉壁的情况,正常脉搏光滑而柔软,有弹性;动脉硬化时脉搏壁变硬、纤曲,弹性减弱,严重者脉管摸上去会觉得疙疙瘩瘩;而高血压患者的脉搏紧张度增加,则像绷得很紧的弦一般。按脉只是检查的方法之一,还必须参照相关的诊断全面考虑,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当众放屁,被认为是极为不雅和不礼貌,不论是被闻到或听到都令人嗤之以鼻。“响屁引人侧目,臭屁防不胜防”,然而放屁是人之必须,一旦放屁过量或臭气难闻都需要引起重视。

据肠内细菌分类的创始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光冈知足说,在大肠内,特别是大肠到直肠这一段,居住着大约100种(100万亿个)细菌,这些细菌使食物容易分解,在食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也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集中起来排出体外就成了屁。若是肠的活动比较激烈,压缩肠内气体自****排出,就称为“放屁”,医学上称之为“排气”,若排气的动作加速,就会放出响屁。

在医学上,屁常作为衡量胃肠功能好坏的“测试气球”。正常人每天约排出600毫升气体,相当于装满一个玻璃制啤酒瓶。若以次数计算,一般人每天约放屁14个。无屁或异常的屁常是体内疾病的反映。

无屁属于肠子蠕动障碍,有屁放不出来。如有腹痛、腹胀、便秘、呕吐、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气过水声或听到金属音等情况,则以“肠梗阻”的可能居多。

肠梗阻患者,肠局部麻痹不能蠕动,或机械性阻塞肠内容物不畅通,都会导致肠内积气愈来愈多,产生顽固的鼓肠,患者一肚子气。直到肠恢复蠕动,****能够排气,患者有屁可放,不再有满腹闷气,真可谓“一屁值千金”。

“放屁”也可以被视为恢复健康的象征,特别是动了腹腔手术后,医生会视察病人是否排气,也就是问病人是否放屁了。如果数天内病人不放屁,表示病人的肠蠕动尚未恢复,病人还不能进食;若有放屁,表示病人的胃肠已恢复蠕动,可以进食。

昭和五年,日本首相滨口幸雄遇刺,外间一直想要知道首相“是否放屁”,因为那颗子弹把首相的肠子穿了几个洞,引起腹膜炎,经过手术后如果有屁出来,就代表肠上的洞口已经封闭住了,麻痹的肠也恢复了活动。好不容易首相有屁了,一传出去就成了报上的头条新闻,当时的标题写着“首相一屁惊天下”、“首相一屁,响震全球”等。可见,除情非得已须忍屁之外,有屁能“通行无阻”顺利放出,乃一大快事,这是健康的表现。

肠内气体过多,放屁接二连三,排气量大大地超过平时,即为多屁。多屁可能是摄入过多淀粉类与蛋白质类的食物(如豆类、蛋类等),或进食时狼吞虎咽,以及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经常吞咽口水,而摄入较多的空气所造成。

放屁与精神状态也有密切关联。例如,人在紧张时,可能就会多放几个屁;当心情放松后,放屁的问题自然获得解决。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精神紧张、焦虑,往往会加速肠的蠕动,原本在体腔内与粪便一起排队的气体,就因肠的蠕动量增加,硬是挤出不少屁来。

另外,多屁还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不良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或肝、胆、胰疾病,不容忽视。

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氢、甲烷,这些气体占了屁的99%,都是没有气味的,当然也就是不臭的。

屁之所以发臭,令人不忍多闻,是因于屁气内有极少量的硫化氢、氨、靛基质、粪臭质与挥发性胺类等。

能让屁产生臭味,其主因来自食物,例如肉类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能产生大量的硫化氢(腐蛋的味道),让人的粪便发出刺鼻气味,连带产生的屁,也都臭不可闻,闻到屁者必定直呼吃了“暗亏”。

在疾病方面,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肠腔内滞积,或肠道内发生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因细菌的分解,排出的气体往往比较腥臭。

另外,患有晚期肠道恶性肿瘤时,由于癌肿瘤组织糜烂、细菌作用、蛋白质腐败,经****排出的气体也会出现腐肉样奇臭,须多留意。

放屁可把那些杂污浊气排出体外,有益身体健康,只要不是过量的放屁、过臭的响屁和胃肠积气有屁放不出来,每天能够放屁就是健康幸福的事。

男人和女人在性特征方面有很多区别,其中****属男性的专利,白带则为女性所特有。通过仔细辨别男人的****和女人白带是否正常,可以发现身体的一些征兆。

有些男性,受到封建迷信影响,对自己的****特别重视。古人有“一滴精,十滴血”之说。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

****由精子和精浆组成,其中精子占10%,其余均为精浆。它除了含有水、果糖、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多种酶类和无机盐。****中含有锌元素。

现代生殖生理学上所指的****是由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分泌的液体和****产生并贮存在附睾内的精子两部分组成。正常男性一次****量为1~6毫升左右,其中含精子2亿~5亿个。作为精子的载体和卫士,****的首要任务是将含有一定数量的精子安全地输送到**********内,以获得受孕的机会。****呈弱碱性,能中和****内的酸性物质,有利于精子的活动。****具有为精子提供活动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生育活动的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将****称之为“来自男性的生命使者”。

但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不少人对****的量、浓度以及颜色等常识问题懵懵懂懂,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恐慌。

一个男人,从第一次遗精起到生命的终止,体内一直存在着****,一个人的****多少是无法计算的。梦遗、****和****次数多,则****消耗量大,但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与身体其他腺体一样,只要功能正常,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所以****不会枯竭。有些男青年****频繁,连续几天一次甚至一天几次,这样会使****量显著减少。原因很简单,虽然人体产生精子、****的能力很强,一般****后1~2天即可补足,但****过频,还是会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造成的****过少,当然不是疾病,也丝毫不必担心,延长排精间隔时间就会不治而愈。不过,如若每次排精量都过少那就是病态了。在男性不育的病例中,****过少(少于1毫升)引起的不育大约占总病例的2%左右。****过少的原因可能为****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精囊、前列腺疾病或尿道狭窄造成的。这类****过少容易鉴别,只需禁欲或禁止****5~7天后再排一次****,****较前增多者没有疾病,否则为病理性****过少症。

那么,****过多好不好呢?与****过少的情况相似,****过多,如超过7毫升,也是一种病态,大多为精囊炎症引起。****过多的实质是精浆分泌或渗出过多,而精子的总数并没有变化。这样很显然会引起****中精子的密度降低,影响受孕机会。过量分泌的精浆中因炎症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会干扰精子的活动和功能。另外,****量过多致使****后过多****会带出大批精子从****流失,减少了受孕机会。因此,****并非越多越好。

有一位男性在一次****后发现自己的****像水一样稀薄,于是他心生疑惑:以前的****是黏稠的,现在却这样,难道是经常****的原因?

****在生殖道内原本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当****从****口射出后,在精囊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样物质的作用下,会立即变成乳白色或微黄色半透明胶冻状,这就是人们平时所看到的****性状。此时,精子被“凝固”在****内,无法自由游动,5~30分钟之后,在前列腺分泌的一种水解酶的参与下,****液化,由胶冻状自动变为稀薄的水样。精子的这种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时呈液态是便于****射出;随后形成凝胶状有利于****在****内停留较长时间并使精子得到充分休息和获能;一旦液化,精子就有足够的能量迅速游动,寻找卵子去“相亲”。如果前列腺或精囊发生炎症等疾患,由于水解酶的分泌缺乏或被破坏,这些患者的****有可能长时间不液化或液化不完全。射出的****在半小时甚至1小时后才液化的现象属于病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不液化”。

此外,****黏度高的不育患者在排卵期****时,可将开始收缩射出的几股****射入****,随后将****抽出,后半部分****排在体外,即分步****,以降低****的黏度,有利于精子的游动,增加受孕机会。

不少男子发现自己的****有时呈乳白色,有时呈淡黄色,还有时呈红色或淡红色。

一般来说,正常的****应该呈半透明蛋清样乳白色。久未****的人的****可呈淡黄色,且较黏稠。

男子生殖道有炎症时,****可呈黄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球。有些男子在某次****后可能发现****变成粉红色,或者混有血丝,这常使他们大吃一惊,以为得了绝症。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精囊的炎症引起的,是一种症状轻、预后好的疾病。精囊罹患炎症引起充血、水肿时,很容易出血,当精囊的分泌物和****通过精囊时,就会与血液混合,产生血精。另外,前列腺炎常累及精囊,也可产生血精。对此,只要暂停房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病情多能得到控制。

当然,精囊、前列腺肿瘤也会出现血精,但一般来说,癌性血精的特点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与炎症的一过性血精有所不同。另外,结核、血吸虫病或全身血液系统疾患偶尔也可引起血精,这些情况均应治疗相应疾病。临床证实,生殖道有出血时,****呈红色或淡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有的肉眼看上去呈棕红色或酱油色,是因为****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之故。对于这些病理性血精就应及时寻因诊治。

出现血精也有生理性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的时候,精囊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引起精囊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使血管中的红细胞渗透到****中;二是性生活频率低时,精囊内的分泌液不断增多使压力升高,****后精囊压力一下子降低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三是过敏性体质的男子的****中溶解组织纤维原的酶类物质活性增加,使精囊管壁上的毛细血管受损而发生渗血。这类生理性血精,大多数可不治而愈,不必为此忧虑。

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含有10余种前列腺素,这些****中的前列腺素的种类和含量被证实与受孕有密切关系。如前列腺素E1就具有促进生育的作用。****时沉积在****宫颈部的****中,所含的前列腺素经****黏膜吸收后,对子宫和输卵管产生效应,使宫颈和宫体松弛,有利于精子的游动。同时****还是缓解女性经前综合征和痛经的“灵丹妙药”。婚后有正常性生活的妇女,经前综合征便会自然减少乃至完全消失,这可能与****中所含的前列腺素有关。

据资料介绍,****对肠癌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性生活中男方使用避孕套避孕,女性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使用其他方式避孕的妇女发病率高得多。

很多性病可以通过****传染给对方。艾滋病病人的****含有艾滋病的病毒,因此可以通过****传染给对方。****是一种危险的性行为,因为****附近的组织比较容易受伤害,如果有伤口破裂,那么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就可以通过伤口传染给被****的一方,这也是为什么同性恋的男性比较容易得艾滋病的原因。只要有体液的交流,异性恋的性行为也是可以传播性病的。

白带是女性进入青春期(12~14岁)后,从****里流出的少量带黏性的分泌物,它是由****黏膜渗出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子宫颈黏液、白血球和少量的前庭大腺分泌液组成。正常的白带为乳白色,无气味,无刺激性,量不多,是蛋清样或稀糊状。

平时,****内寄生着大量的****杆菌,这种细菌能分解****上皮细胞中的糖原,使****液变成酸性,让外来的致病微生物在****中无生存之地。****杆菌无法在干燥的环境中生长,而白带可不断地分布在****四周,使****保持一定的湿度,适于****杆菌生长,所以能有效防止病菌入侵。

由此可见,白带是************有益的防御武器,它可以滑润、保护****,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白带的颜色、气味、多寡的变化,了解生殖器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妇科疾病。

正常情况下,白带的质和量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月经干净后,白带色白、量少,呈糊状。在月经中期卵巢即将排卵或妊娠期,由于子宫颈腺体分泌旺盛,白带增多,透明、微黏,似蛋清样;排卵2~3天后,白带变混浊,黏稠而量少;在行经前后3~4天内,因骨盆腔充血,****黏膜渗出物增加,白带往往比平时增多且黏稠。女性可以根据白带量的变化来判断自己的排卵期和月经期。此外,性生活时,生殖器官充血,分泌液增加,以润滑****,白带也会增多;体力劳动或长途旅行,由于子宫颈内膜细胞分泌旺盛,白带也会增多。

总之,白带是正常的****分泌物,每个健康妇女都或多或少有些白带,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为此担忧。不过,如果白带的颜色改变、数量增多,白带中混有脓血,甚至发出气味或臭味,即预示某些妇科疾病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这种白带,多数是由滴虫****炎引起。除了白带增多外,往往伴有外阴、****瘙痒;倘若有合并感染化脓性细菌,则白带会呈黄脓样,且有泡沫。血性白带即白带内混有血液,出现这种白带,应警惕患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子宫颈癌、子宫体癌等。有些良性疾病也可出现这种白带,如黏膜下肌瘤、****炎、子宫颈息肉、重度慢性子宫颈炎及子宫颈内节育器所引起的副作用。

白带过浓,多由脓细胞、炎症渗出物、坏死的上皮细胞等,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白带呈黄色或黄绿色,且有臭味,为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所致。脓性白带常见于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颈炎、子宫腔积脓、滴虫性****炎及老年性****炎等。

白带中混有豆渣样白色块状物,有时这种白色物质可黏附在****壁上,不易脱落,这是霉菌性****炎的表现,常伴有奇痒,糖尿病人特别容易罹患此病。

这种白带,是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所致,量较多,常见于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子宫黏膜下肌瘤等。

性质与正常白带相同,量增多,这种白带多见于使用动情激素之后骨盆腔充血时,它是由子宫颈腺体和****黏膜分泌增多引起的。

多见于子宫颈糜烂、慢性子宫颈炎等,它是由轻度感染而引起。

外形与鸡蛋清相似,或稍有混浊,但除白带增多外,很少有其他症状,这种白带多见于慢性子宫颈炎及使用动情激素后。

白带和月经一样,是女性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有些人把白带视为见不得天日的****之物,也有的已婚妇女把正常的白带当成病态,感到焦虑和惶惑,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发现白带异常,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