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特别强调要少上网,多把时间花在读书上面。上网去看那些八卦新闻,去聊天,你想一想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对你的精神生长有没有好处?我觉得一点好处也没有。反正我是舍不得花时间在这上面的,我的孩子也不做这些事情。应该把时间用在让自己的精神真正得到成长上面,那就应该去读书。人类的精神财富最主要的存在方式就是书籍,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网络无论如何不能取代书籍。当然网络有它的好处,造成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推进了信息的公开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但是,网络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交流的表面化。你整天泡在网上做一个网虫,老是去和陌生人聊天,我真的觉得意义不大。不能用聊天来取代自己独处和思考,后者是更重要的,能使你的灵魂变得深刻。你光是上网啊,看一些网络小说啊,聊天啊,我断定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肤浅。
要多读书,而且一定要读好书。一个人真正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读书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也觉得好书读不完啊,既然这样,你怎么还可以花时间去读那些比较差的书、那些平庸的书呢?什么是好书?当然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的标准是明确的,就是真正能让你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高,使你在精神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老有人让我开书单,我说我开不出来,因为阅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每个人的书单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条,我说你可以把选择的范围主要放在经典名着上面。我读书基本是读经典名着,不妨说基本是读死人的书,活人的书读得很少。现在出的书太多了,怎么去甄别啊?可能看了很多平庸的书才遇到一本好书,但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经典名着是时间这个最权威、最公正的批评家帮你选出来的,我发现真的没有上当,确实有最大的精神含量。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中国从春秋、从孔子开始,你从古今中外的经典着作里面去选适合于你的书,你读了会喜欢的书。哪怕经典着作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把时间尽可能地花在这上面。
有的人说经典着作太难读了,一开始你可能会这样感觉,这有一个过程,我相信只要你读进去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读。大师就是大师,真正的大师是平易近人的,他不会故弄玄虚,一定是要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只有平庸的作家才故弄玄虚,因为他没有真货色。我们读经典也应该有一种平实的态度,不要端起架子来做学问,不要去死抠字眼和含义。我觉得我们语文课有个特别可笑的东西,就是让你去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等,这个真可笑,对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一点用处也没有,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我的文章就常常被用来做这种测试的题目(笑声),我因此遭受不白之冤,有好些孩子骂我,说我让他们吃了这么多的苦。有一回,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一个高中女孩,拿来了一份测试卷子,是我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不知道你们做过没有?(听众回答:做过。)她说周伯伯你自己做一下(笑声),我就做了,她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69分,我自己的文章我都看不懂了,她很高兴我的分数比她还低,她得了71分。(笑声)不能这样读书,语文课主要是培养你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你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就这两条。可以分析范文,但是应该着重个人的独立见解,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你理解得有意思,哪怕是你自己的发挥,也没有关系,从范文中引发出你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把它们表述出来,这就是合格和优秀。
我自己觉得,读书时最愉快的感觉、最感到有收获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去分析所读的那本书的全部内容,而是突然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得非常好,引发我去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东西被唤醒了,这是最愉快的,是最大的收获。你自己本来完全没有这个东西,那本书把这个东西表达得再好,你读的时候也是不会有感觉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对文本的反应是你内心已有的东西的一种表现,而不仅仅是在理解一个客观的东西。把阅读当作一个纯粹客观的接受过程,那是最笨的、最无效的。事实上,你内在的积累越深厚、越丰富,阅读的过程就越愉快、越有效。如果你把阅读时被唤醒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了。你们看我的很多文章,实际上都是读了某本书以后写的,但是我绝不是在分析那本书,我是在说读了以后被唤醒的东西,这个东西才有意思,我觉得我也可以说一说这个东西,甚至可以说得更好,这样的文章往往我自己特别满意,读者也喜欢。
这是阅读,另外我觉得要让内心丰富,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写作。我认为本真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应该属于每一个关注心灵生活的人,你们将来即使读理工科也应该写。并不是说读人文书籍只是学者的事情,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其实我成为作家是非常偶然的,我在上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所谓作家,但是我不当作家也一定会写。我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从小就写日记,到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是天天写,一天写好几页。我一直说,从高中到大学,我就两门主课,一门是看课外书,还有一门就是写日记。是很可惜,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有两件事情刺激了我。一个是我的好朋友郭世英,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自杀还是被害,非正常死亡,我当时很绝望,觉得一切都没意思了。还有一个是北大武斗,抄家成风,对立派把你的日记抄成大字报,说是反动日记,把你拉出来斗,如果我的日记被抄出来,肯定就是反动日记了。因为这两个刺激,我把全部日记都毁掉了。不过,写日记的习惯还是改不掉,离开北大后又写了。对于我来说,写日记不是要不要坚持的问题,已经成了本能,非写不可。
面对中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提一个建议,就是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早晨,以后的日子还很长,你们要记住,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你的经历,是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的生活中,你们会有快乐,也会有苦恼,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受挫的时候,会遇到喜欢的人,也会遇到讨厌的人,一个人外部的经历可以说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反面的。但是,我觉得,通过写日记,你可以把所有的经历包括似乎反面的经历都转变成你的财富。大家都在一天天过日子,但是有的人是用心在过,有的人他的心不在场,灵魂不在场,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写日记的作用是在鞭策你,督促你,让你的灵魂在场。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灵魂在审视你的经历,对那些有意义的经历给予肯定,把它留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当你生活的时候,你的灵魂也会在场,用我的说法,就是你的灵魂的眼睛也是睁开的,你会关注和仔细地品味那些有意义的经历,你的生活因此充满了意义。
所以,通过写日记,不但可以把外在的经历转变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还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于你的外部经历。你有一个身体的自我,这个自我在社会上活动、折腾,你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后来我在尼采的着作里也看到了这个概念,他也谈到了更高的自我。这个更高的自我可以说是一个理性的、灵魂的自我,是人性中本来应该有的,但是许多人的更高的自我是沉睡着的,甚至几乎死去了,再也唤不醒了。我们一定要让这个更高的自我早一点觉醒,让它来指导身体的自我,而写日记和读好书就是让它觉醒的好办法。
人不能缺少两种交谈。一个是和历史上的大师交谈,这就是阅读。另一个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写日记就是一种好方式。换一个说法,人不能缺少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一个是自己,就是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另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的灵魂。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终归是有限的,你可能在你周围的环境中找不到大师,但是许多大师在书籍里面,你随时可以去见他们。一个是大师,一个是自己,有了这两个朋友,你就不会孤单,不会浮躁,你就会拥有一个宁静的、充实的内心世界。我本人认为当代无大师,当代出明星和偶像,出不了大师。有时候我被人称作大师,我自己觉得很可笑,我读过大师的书,明白我和他们的差距有多大。偶像周围有一大群粉丝,也有人自称是我的粉丝,我就说你们不要做我的粉丝,我不想当偶像,你们也不要做任何偶像的粉丝,做粉丝有什么意思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大师的学生吧。我也是大师的学生,我希望你们也做大师的学生,我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把人们引到大师的面前,告诉他们,这才是大师,你们去读他的书吧。出大师需要合适的土壤,就是一种鼓励纯粹精神追求的环境,我们这个民族太重实用,缺乏这个土壤。这个土壤怎么来培养?我觉得要靠你们,反正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希望了,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好,谢谢大家。(掌声)
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讲座
开场白
主持人:非常荣幸今天请到了周国平老师为我们做报告,并且应聘担任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周老师着作非常多,在学术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每天学习繁重,我们的心灵常常因为困惑太多而陷入迷茫,那么怎样才能让生命更快乐,怎样才能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在人生的旅途中迈好成长的脚步,周老师告诉我们要读书,可是读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益,在同学们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如何给自己开辟一片鲜活的读书空间,让我们请周老师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回答。(掌声)
周国平:很光荣,生平第一次当校外辅导员。久闻一零一中大名,今天也是第一次走了进来。我对一零一中有特殊的感情,我青年时代最好的朋友郭世英是从一零一中毕业的。你们知道郭世英吗?(无人回答)郭沫若的儿子。(惊叹)但是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写过一本自传叫《岁月与性情》,里面有大量的篇章是写郭世英的,书中说郭世英是对我这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人。实际上我与他相处也就是北大一年级的时候,然后就是文革初期的时候,只有两年的时间,然后他就去世了,不知道是自杀还是被杀,总之是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到了一零一中,我就不由自主想起郭世英。我是17岁进北大的,遇到了这样一个我前所未见的人。这个人首先是非常的单纯、善良,这一点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同感,包括一零一中的老同学。我那本书出版后,我曾邀请他的一零一中老同学座谈,大家谈起他来都哭。他是干部子弟,当时干部子弟都很有优越感,但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和同学相处特别随意,还特别喜欢帮助人。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个精神上很丰富的人,酷爱独立思考。我上北大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不断,一进校就是反修运动,说苏联是修正主义,发表了许多战斗檄文。他听了就想不通,经常对我议论,比如说我们批他们搞特权,我们国家哪个高干没有特权?
还有一点,我们今天谈读书,在读书上他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回想起来,从小学到高中,我虽然一直喜欢看课外书,但是看的书质量是不高的,基本上是文史哲的小册子,还没有读到人类最优秀的着作。直到进了大学,遇到了郭世英,才找到了真正应该读的书。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从他床头拿了一本书,就是《牛虻》,半天就看完了。他就说,小家伙,你喜欢看书,我给你带吧。他比我大三岁,所以叫我小家伙。从此以后,我觉得他是有意识地给引导,不断地带书来,一开始是俄罗斯文学作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然后是西方文学,我看得入迷。所以我说,是郭世英给我打开了世界文学宝库的大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形成读书的品位的关键时期,我在这个关键时期遇到了郭世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这是我的幸运,我永远感谢他。
现场互动
问:您说读书要不求甚解,但又说要因为知识本身而尊重知识,按我自己的解释,就是不断扩大对世界的了解是一种享受。那么,为什么当你有了这个疑问不要去想它,或者说要想到一个什么程度才可以放弃?
答:这是不同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真正关注的一个问题,就要去独立思考,把它想清楚,这是在真理问题上的认真态度。我讲的不求甚解则是一个读书的方法,是指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尤其是你觉得这本书比较难懂的情况下,你就不要死抠某些段落和句子的含义,不要被难点卡在那里,那是个笨办法,你只要领会大意就可以了,以后对这个作家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回过头去再读,就会比较容易懂了。这就像走路一样,前面有暂时过不去的障碍,你不要在那里死等,可以换一条路走。(掌声)
问:我想问您相信有神的存在吗?
答:我不知道。(掌声)我不肯定也不否定,存疑。我希望它存在(掌声),而且我就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去做事。(掌声)
问:您认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说真心话,我也不知道。你用了“到底”这个词,如果是指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要解决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可能只有靠宗教,哲学解决不了。哲学可以解决人生范围之内的意义问题,我这一辈子怎么样过才有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值得追求的,可以想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值得追求的是生命的单纯和善良,精神的丰富和高贵。现在我只能走到这一步,如果你追问我这个意义背后还有什么意义,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去问上帝。(掌声)
问:您有一部着作叫《另一种存在》,里面有一句话是“我的事业是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请问您是如何定义这个可能性的?
答:下面还有一句话你忘了说了,我接着说:“这是一个肯定无望但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事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所以我的这段话只是表达了一个热爱人生的人的心情,就是要最充分地活一场,人生的一切好东西我都要。
问:既然说到您的事业,您能用一个哲学家的身份来说吗?您之前也说了,科学家是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而哲学家是解决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请问您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坠入过无尽的深渊中呢?如何应对这个感觉从而继续往下深入思考呢?(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