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心仪天地
29717400000031

第31章 人过留迹(15)

1980年以后,乔忠延的写作兴趣日渐浓厚,尤其是1980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其散文作品《喜酒》后,热情更为高涨,笔耕更为勤奋。但是,那时的作品仍然局限在新闻的延展润色。不仅《喜酒》是这样的面孔,《元帅槐》、《摇钱树的故乡》都有政治时效性。渐渐他的写作情绪由高涨到苦闷,苦闷怎样才能有所突破?究其原因,固然有新闻写作的惯性,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读初中时就喜好杨朔的作品,因而深陷在杨朔模式中难以自拔。苦闷引发了反思,反思清醒了头脑,可是要在作品中摆脱这种束缚谈何容易。自1982年到1987年,经过5年的努力仍不见起色。可以说,乔忠延的写作起步是十分艰难的。

3、飞跃阶段(1988-1990年)

飞跃阶段,也是乔忠延的突破阶段。实现创作的突破要从鲁迅文学院说起。1987年,乔忠延报名参加鲁迅文学院创作函授班学习。当时的目的很单一,想赴鲁院创作班研习,因为函授招生简章有“选拔10名优秀学员入学进修”的规定。但报名后方知,要在数千名学员中挤进前10名的行列并非易事。可他还是认真学习,专心写好每篇习作,以期引起校方的关注。也算文学对他尚有一丝偏爱,他有幸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愚那里获悉了鲁院在西安面授的消息。时值秋收秋播大忙季节,那时他的家里仍有土地,耕种一完即拖着疲困的肢体登上了南去的火车。好不容易熬到西安,却由于面授时间提前,授课已经结束,一瓢冷水浇得他几乎崩溃。没有想到的是,希望往往就潜伏在失望之中。面授虽然完了,可是鲁院的老师尚未走,乔忠延有缘拜访了何镇邦老师和刘小珊老师。请他们指正带去的作品,而且亲耳聆听了他们的教导。日后正缘二位老师的推荐,他如愿进入鲁院研习,时在1988年春夏。

如果让乔忠延说他在鲁院学到了什么知识,可能他历数不清。但是他至今感念那段岁月。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他文学观念的转变。他明白,文学作品不在于赞颂什么、讴歌什么、针砭什么、批判什么,而在于让人从作品的美境中去领悟什么。

在入校后的前一个多月,他几乎没有写什么东西。当他的思想闪亮出熹微之光后,那远离北京的故乡明晃在他的眼前。不过,眼前的故乡不是与时俱进的故乡,而是滞留在童年的故乡。于是,乔忠延用儿时的话语倾吐着儿时的风光,这就是他的成名作《童话岁月》系列散文。内中有《合欢树下》、《上天的路》、《弯弯的桃树》等篇章。这些作品一发表,立即得到文坛关注,《散文选刊》为之编发了《乔忠延作品特辑》,何镇邦先生在作家评论中称之:《寻常家语写华章》。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1988-1990散文选》,即选了《弯弯的桃树》;中国文学出版社编选《新时期优秀文学大系·散文卷》也选了《弯弯的桃树》。

可以说,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是乔忠延创作突破、飞跃的关键。

4、提高阶段(1991-1997年)

1991年至1997年,这7年间是乔忠延务实写作、不断进步的重要阶段,也是乔忠延负累最重的时候。从鲁迅文学院回临汾后,即挑上了政府副秘书长的担子,每日需要处理大量公文,还有协调部门事务的责任。政务繁杂也还罢了,最为棘手的是爱人患病,时常需住院陪侍。大量的时间均为这些付出了,甚而危及到他的写作能否坚持下去。但是,乔忠延挺住了,即使在最困苦的时候,他白昼忙机关政务,夜间陪爱人住院,也坚持读书,不废思考,保持了鲜活的创作势态。一有间隙,他便突击走笔,把思考成型的产品流泻于纸面。所以,这期间他的进步是明显的。其标志是:

新着接连问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童话岁月》、《豆蔻岁月》、《梦幻岁月》、《枯荣岁月》、《炎凉岁月》和《尧都沧桑》。其中除《童话岁月》外,均为这一阶段的新作品。同时,他还和闫永业等同仁合作主编了报告文学集《华表的故乡》、《春风杨柳》、《娥皇女英》。

作品影响日增。《散文选刊》等刊物每年都选发乔忠延的作品。《中国作家》在1995年第2期刊发其散文《漂流的思绪》,《当代》在1997年第6期刊发散文《天成风流漓江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1-1993散文选》又选入了他的作品《骡子》。

注重读书积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乔忠延给自己确定了专题读书的计划。每年六至八月临汾最热,他一般不写作,主要读书。这期间每年一个专题,先后涉猎:中国经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皇帝等专题。每个专题找相关图书10-20本,通览或者精读。读出自我的见解。

研习地域文化。1993年10月,乔忠延为了宣传临汾的辉煌历史,开始了《尧都沧桑》的写作。整个行笔过程,也是他自觉研习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原本是要用自己的笔为家乡做贡献,报答家乡,没想到在素材转换的过程中,家乡文化又好好滋养了他一番。这使得乔忠延的写作找到了根底,结束了以往随波逐流的状态,走上了写作的崭新旅途。

5、沉实阶段(1998-2002年)

沉实,是指乔忠延的写作更戒浮躁,潜心本土,埋头研习,玩味捕捉厚重的文化含量和审美意味。在时代喧嚣的声浪中,乔忠延没有推波助澜,而是确立了“向后奔跑”的创作思路。所谓“向后奔跑”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更不是要反潮流,而是带着现代眼光,回归文化源头,在茫远的史事中掘发灵动的物魂,形成新的篇章。

有趣的是,他的工作变动恰好切合了他的创作思路。正在他研读史料,写作《尧都人杰》时,领导决定由他组建文物旅游外事局,兼任局长,修复化为灰烬的尧庙。为了光大尧庙的声望,乔忠延加大了尧文化的研究力度,而这种研究正好有助于创作素材的积累和创作灵感的捕捉。其间,他的创作可以分为掘进和回采两个层面。

所谓掘进,是研究的发现和宣传的需要,将所得材料迅速转化为文章。主要文章有《尧都人杰》、《尧都史鉴》和《尧都风光》。

所谓回采,是跳开宣传的需要,从人伦、人性的视觉反观上古历史文化,既看到对当今具有启示的亮点,又看到其历史局限。如果说,掘进尚有些速成之嫌,酵化不足,作品表象具多,那么,回采则是化学反应了。回采的代表作是《尧都土话》。作品一刊出,即得到散文界关注。《文艺报》、《散文》、《中华散文》、《黄河》、《都市》等杂志刊发后,《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立即转载选发。继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2002年散文选》、中国散文学会主编的《2002年散文年选》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精短美文100篇》均选入了《尧都土话》。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尧都土话》一书。

掘进和回采,使乔忠延的文化生活更为扎实,创作开发更具特色。因此,散文《月满大中楼》、《打春》更具影响。《打春》自《山西日报》刊出后,《语文报》作了佳作赏析,甘肃省2003年中考语文卷将之选为阅读试题。

6、繁丰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4月,乔忠延卸去了局长的负累,这不仅使他负荷减轻,而且,心灵更为自由,写作的天地更为阔远。至少,他不必再为工作去做表象的歌吟,可以放纵心魂,驰骋古今,凝神思索了。他潜心源头文化的研究,向布衣草民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俯瞰世界,反思人生,写出了对众生颇有启悟的作品。其作品风格渐趋返璞归真,散文不断问世,随笔率意为之,游记乘兴走笔,且均有突破。作品屡屡在《散文》、《中华散文》、《都市美文》、《散文百家》发表,并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书文摘》、《读者·乡土人文版》选载,连年被选入多种选本:

《闲情三题》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编选的《2003年精短美文100篇》,《红楼俗话》入选广州出版社编选的《2004年当代散文精品》,《敝帚自珍》入选漓江出版社编选的《2004年中国年度散文选》,《台子》入选花城出版社编选的《2005中国散文年选》、又入选《读着·乡土人文版》2008年第9期、再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编选的《2008年精短美文》,《露台》入选漓江出版社编选的《2005中国年度散文选》,《伶魂》入选花城出版社编选的《2006中国散文年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的《世间最美丽的眼睛2005-2006散文精品》、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编选的《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花城出版社编选的《新世纪优秀散文选》,《东临碣石观沧桑》入选漓江出版社编选的《2005中国年度散文选》,《在激流外永生》入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编选的《200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翻阅骊山》入选文化艺术出版社编选的《2006年散文随笔选》,《黄河岸边的那条白狗》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编选的《2007年精短美文》,《父亲是棵刺》入选、漓江出版社编选的《2007中国年度散文选》,《大海是我的一汪泪》入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编选的《2007年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选》,《土语圣境》入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的《百年美文》,《燕子·春雨》入选漓江出版社编选的《2008中国年度散文选》,《记忆李自成》入选花城出版社《2009中国散文年选》、入选漓江出版社《2009中国年度散文选》,《红裤带》被中国散文学会列入《200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尧都土话》,2003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根在尧都丛书,全5册:《尧都沧桑》、《尧都人杰》、《尧都史鉴》、《尧都土话》、《尧都风光》,200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古戏台——豪华落尽见真淳》,2004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晋南土话》篆刻本,2004年书海出版社出版《讲故事谈作文》,2005年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国神话》,2006年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平阳历代史话》,200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襄汾揽胜》、《临汾城市变迁》,2007年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国寓言》,2007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乡村记忆》,2007年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神话传说》,2008年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国寓言故事》,2010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万古乾坤》。

《中国神话》获得2004-2006年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其个人获得《山西文学》2000-2006年优秀作家奖,《中国寓言》获全国冰心图书奖,《伶魂》获全国冰心散文优秀奖。

三、生命特征

1991年,乔忠延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尧都区作协主席。无疑,他是一位作家,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纵观现今的散文天地,那些大显身手的作家,有的是编辑,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教授,有的是作协的专职作家,有的是新一代的自由撰稿人。以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乔忠延,他那一类也不合辙。其实要概括乔忠延的生命特征,需要借助一个时髦词汇,即:另类。

1、政界的另类

1974年迄今,乔忠延均在政界工作。当地人都说他是三能干部:能干、能说、能写。说他能干,是说工作有板有眼。一个人做事,干得有声有色;人多了做事,指拨得井井有条。说他能说,是说只要他一张口那嘴里的词语就有滋有味,听得人倍长精神。说他能写,是说市、区、乡、部、委、局,哪一级的笔杆他都耍过,并耍得妙笔生花。这是他的看家本领,可以说,公文是他的立身之本。公文之余,又写新闻;新闻之余,还写散文。写得如痴如醉,将个人的攀援升迁忘得一干二净,完全忘却了政界的内在规则。因而,副秘书长一干就是10多年,别人都为他鸣不平,他却无动于衷。其实,他每一刻都在动,动脑,动笔,在散文的疆域里搏击。有人不解地问:你为啥不花点心思谋官?

他笑笑说;社会上不缺官,倒是缺少感动人的好作品。开个常委会可以研究出一批官,却研究不出一个好作品,更研究不出作家。

因而,在政界他是另类。

2、文坛的另类

在文坛,像乔忠延这样的现象不少见,有人当了官要附庸风雅,因而,写几篇东西成为作家。可像乔忠延这样能写出感人肺腑作品的极少。有人看他不是编辑,不是教授,也不是作协和文联的专职作家,在文学界所处的全是劣势,不解他如何出好作品。他说:其实我的劣势全是优势。我不是编辑,没有发稿的优势,这就要求我把作品写得好上加好;我不是教授,没有研究的优势,但也没有写作的模式来框缚我,我可以放开手脚去写;我不是专职作家,没有写作的任务,也就没有紧迫感,可以沉定心绪慢慢思考着写。因而,那些所谓劣势,对于我全是优势。正由于乔忠延把劣势转化成了优势,才写出了《弯弯的桃树》、《鼓人》、《骡子》、《祖母》等耐人回味的好作品。

无疑,他是文坛的另类。

3、处事的另类

和乔忠延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平常的人,却不明白为何他有着惊人的凝聚力。无论到什么地方,他的身边总有好多人,而且都热情向上。直到他在文物旅游外事局的施政演说传开,众人方才悟出些道理。那是初建局时,他在全体人员大会上说:

我的待人宗旨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台下的人们接着轻声说:我必犯人!

乔忠延略一顿,却说:能忍就忍。

大伙儿热烈鼓掌,掌声中夹杂着笑声。

掌声、笑声一停,他接着说:不过我劝告爱犯人的人,一意孤行会成为孤家寡人。

大家鼓掌又鼓掌,掌声不断……

正是这样,熟悉乔忠延的人都知道,不见他和谁闹过别扭。工作中受过不少委屈,却依然躬身力行。这似乎有些谦卑,有损人格,翻看其作品才发现,他有着那么正直的灵魂。这才醒悟他是要化掉各种不利因素,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因而,在他的历程中,有曲折、有挫折,却宁折不弯;有坎坷、有摔跌,却勇往直前。正如他说:生命需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任何人赌气较劲,输掉的都是自己的光阴。在他看来,什么都可以输,惟有时间输不起。

乔忠延是一个简单的人,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简单,是复杂后的简单,是彻悟中的简单。

20101年写在乔忠延60周岁时

乔忠延答四川大学曾绍义教授有关创作的十二个问题

2003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绍义先生着手主编《跨世纪优秀散文家研究丛书》,并将乔忠延列入首位研究对象。为了解乔忠延的创作简历及创作思想,曾先生提出了12个问题,乔忠延一一作了回答。

一、你为什么始终坚持着文学创作(创作缘起)?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从两个层面谈起。第一个层面是为什么能走上创作道路?第二个层面是如何能坚持创作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