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心仪天地
29717400000027

第27章 人过留迹(11)

栾成又被众人忆起是宋朝了。

宋朝时,这地方那一汪能够泽润田土、滋育禾谷的清泉惹生了祸端,村民争水械斗,屡有流血丧生者。为威震众生,县令李邑奏请宋徽宗封神,栾成将军被回忆起来,请进庙中,变为乔泽神。乔泽神庙也就传续至今,贯通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

武池缘何得名?可能是因为武将军镇守一池清水的缘故吧!这个猜想如有不妥,当请有识之士教正。

2006年3月18日

康营

在高平市康营村的胡同里,看见了一座古旧的门楼。一抬头,古光狼城”四个大字与我对了眼。顿时耳边响起了太史公的声音:

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一场血雨腥风立时扑面而来。那是战国年间,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的长平关。守将廉颇英勇善战,坚守关城。秦军连攻三年,毫无战绩。无奈,秦国便使离间计,到处散布,廉颇老了,气力差了,胆子小了,躲在城里不敢出战,这岂不丢赵国的人!赵孝王听了,派人前去催战,廉颇审时度势,仍然坚守不出。赵孝王有点生气,就临阵易将,让赵括取代了廉颇。

赵括见赵孝王时,侃侃而谈,说什么廉颇怯战,让秦军久踞国土实在耻辱。我若上阵,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让秦人溃不成军。赵孝王听得心动神热,立即派他前去。这便犯了个大忌。赵括父亲赵奢在世时,曾对赵孝王说,赵括只能纸上谈兵,不可重用。赵孝王忘了老将的嘱咐,竟让他披挂领兵了。

赵括带来20万将士,加之原有的20万兵卒,共有40万大军,堪称浩浩荡荡,声威远扬。于是,他主动出击,一次又一次打败秦军,一次又一次深入追击。哪里知道这是秦军的计谋,待他追进人家的大营,号炮一响,切断退路,赵军被包围了。赵括率军冲杀,却怎么也突不出去。本来要扫荡人家,却让人家弄了个秋风扫落叶。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大军全被俘获了。这便发生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惨剧,秦军大将白起竟嫌降兵累赘,下令午夜斩杀。晚间食肉饮酒,一醉方休的40万人,眨眼功夫成为刀下鬼魂,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我来这日,康营村正在逢集。四乡八村的人们云集这里,村巷中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人们走过村口,走过门楼,没人抬头仰望,没人低头沉思,他们平静而祥和在古光狼城。我的心里却沉甸甸的,为了夺取这座城池,竟然冤杀了40万兵士,真让人毛骨悚然。这来来往往的村人,知道那血腥旧事吗?也许知道,时日久了,便平淡了。我却觉得应该编一部戏剧——《长平关》,就在这古光狼城的旧址演出,让更多的人记住残暴的历史。

2006年3月19日

高河

出临汾城北行数里有一座桥——高河桥。高河桥北有高河村,高河桥南有高河店。

论起得名,无论是高河村,还是高河店,甚至包括这高河桥都与那汩汩流淌的高河有关。高河,一听名字似乎就应该处地很高。可是,站在岸北看看,又返回河南看看,不仅这河不高,反倒还很低洼。那么,是否河的上游居高呢?

沿河而上,直入东山,河水从崇山峻岭中蜿蜒流来,是很高。却也怪,这很高的河不叫高河,而叫涝河。涝河流到这里才叫高河,这是为何?

原因应该从桥南面的一块石碑说起。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

高梁城遗址

查考史料,高梁城很早了,至少早到了春秋时期。那时候,还没有现今这临汾城,即使叫做平阳的古城也还在汾河的西边。平阳城建在现址是北魏时期的事,而在此之前,高梁城就活跃在史书中了。

《左传·僖公九年》记载: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

这段记载背后的故事是,僖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去,因为立君之事发生了内乱。其实,内乱是必然的。先前骊姬已设计杀死公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逃到国外,才幸免于难。晋献公一死,骊姬要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君,大夫里克想让重耳回国继位,就率领旧部杀死奚齐。骊姬又要立其妹妹生的卓子为君,里克又将卓子杀死。里克派人去迎重耳回国,重耳认为国内政敌太多,没有同意。此时的晋国当然一片混乱,齐桓王兴师伐晋,为的是稳定大局。不过,大军到达高梁城时,秦穆公已派将士护送夷吾回国继位了,所以,只好罢兵还齐。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又载:晋公子重耳杀怀公于高梁。”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死,在秦国作抵押的公子圉偷偷跑回去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怀公。做国君也罢,不该一上台就和秦国反目。这一来可惹恼了秦穆公,当然派人来找重耳,愿意护送他回国做晋君。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先将女儿怀赢嫁给了他。尽管这个女儿曾是公子圉的妻子,而公子圉又是他的侄子,可是,为了经国大业,重耳还是给秦穆公作了女婿。机遇就这么到手了。秦穆公率领大军护送重耳回国,一路攻城夺隘,很快占领了要塞重镇。晋怀公见大势已去,连忙逃窜到高梁城避难。重耳堂而皇之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就要称雄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了,还能放过这卧榻之侧的丧家之犬吗?因而,派人到高梁城杀了那个晋怀公。

《史记》郦食其传中载:“郦食其子郦疥数将兵,功未当侯。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遂,嗣三世。”

哦,到了汉代,高梁城仍在。郦食其儿子带兵没有战功,因其父辅助汉高祖开国有功,封为高梁侯了。

不仅汉代,到了北齐时期,高梁城仍见诸历史。北魏后主高纬昏庸淫逸,周武帝率军进攻他占据的平阳城,他竟然还兴致勃勃带着爱妃冯小怜出城打猎,结果城池失守了。退出城的将士们拼命反击,浴血攻开城门,正要往里冲杀,高纬下令暂停,只为让冯爱妃观看大兵进城的场面。爱妃来了,城门却已被堵好,再攻难克了。而且,周军冲了出来,将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高纬和冯爱妃仓惶逃窜,十分狼狈,钻进了高梁城喘息半天,才向洪洞逃跑。

高梁城的岁月沧桑里,有血雨腥风,有战火狼烟。

而今,古城消失了,只留下一条让人莫名其妙的高河。不过,若是细想,高河不就是高梁城边的河么?高河的来历清楚了,那么,高河村、高河店以及高河桥的名称不也就不辨自明了吗?

2005年1月15日

神郊

从壶关县城往南,山渐高,沟渐深,进入了太行腹地。大山窝窝里有个村子名叫神郊。

村子不大,却以郊相称,看来原因在那个“神”上。

向山民打探,果然有座神庙,顺着指点觅进真泽宫里。

真没想到这深山僻地会有这么金碧辉煌的庙宇。大庙座落在山崖之巅,拾级而上要走好一阵子才能攀到山门。门内是两进院落,正殿巍峨,后殿肃整,东西廊房对面挺立,还有一座稀世罕见的戏台。戏台是个三台并连的台口,中间大,两边小。中间唱大戏,由庙社组织;两旁唱小戏,由山民还愿演出。这么隆烈的场面是为何神何仙奉献演艺呀?

是为二仙。二仙是姐妹俩人,生在壶关县任村。父亲乐山宝忠厚善良,母亲杨氏病故后,父亲续弦了李氏。姐妹二人有了继母,继母虐待她们。冬天让她俩采野菜,遍地寒枯,哪有绿意?姐妹痛哭泣血,血泪入土,化生出了苦苣,剜一筐回家,继母嫌少,还发怒呢!夏热时让她俩捡麦穗,农家收割颇净,田无遗籽,捡不到不敢回家,怕继母打骂。这日,天气渐渐昏黑,姐妹两个看看空空的竹篮,流泪哭泣。忽然从天上降下了一条黄龙,托举她们升空远去。姐妹两个失踪了,有看到的说是她们升天成仙了。

这故事就有些离奇了,但还有更为离奇的。

宋代崇宁年间,西夏犯境,军队前往征讨。路途遥远,粮草不济,眼看危在旦夕。忽然降下二位女仙,送粮一瓮,输草一筐,可这瓮粮、这筐草取之不竭,食之不尽。宋军转危为安,而且战胜了西夏大军。宋军凯旋还都,禀奏宋徽宗。徽宗当即降旨封二女为仙,建庙祭祀,也就有了二仙庙。这真泽宫就是二仙庙的别称。

真泽宫既然是神仙的宫城,城边的村庄以郊区相称也就理所当然,神郊村就这么应运而生了。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真泽宫逢庙会,远远近近的山民涌往庙里,焚香祷告,祈福求财,当然还能看到热闹红火的戏剧。

真泽宫热闹红火,神郊村也就红火热闹。

2006年3月19日

娘子关

在三晋大地众多的村落中,我对娘子关情有独钟。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改名娘子关便与我的家乡临汾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

临汾原名平阳。平阳曾出了个大将柴绍。柴绍娶了李渊的女儿李三娘。李三娘嫁过来的时候,柴绍还是隋太子的千牛备刀,也就是贴身护卫。不多时,李渊来了书信,要柴绍赶往太原,看来是要举事反隋了。夫妻俩相随走,怕惊动朝臣都难脱身,李三娘毅然留下。柴绍起身不久,李三娘也悄悄溜出长安,回到户县的柴家庄园。闻知庄稼欠收,民众饥饿,她便开仓放粮,救济广众。之后,便以护塞守院为名招募了一批兵丁,成为一支队伍。她还嫌队伍弱小,又前往山中,说服匪寇,组成了一支义军。李渊率兵南下,打过黄河,即命柴绍去迎接李三娘。此时,李三娘带着义军,攻下户县,占领周至,进而沿渭河西进,又拿下了武功、始平等县。短短4个月,李三娘麾下就有了7万人的大军,而那时她才18岁呀!柴绍见了爱妻几乎难以认出来了,昔日美娇娘,如今成了女将军。

从此,柴绍夫妇跟定李渊,南征北战,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因为夫君柴绍是平阳人,所以被封为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被称为娘子军。娘子军曾受命镇守苇泽关,因而易名为娘子关了。正缘于此,作为平阳人的我对娘子关有着特别的感情,每每坐火车进京,途经此站,就想攀登观瞻。

但是,我登上娘子关时已是五旬年纪了。这一日,天气阴沉沉的。踏着青石登关,石头光滑光滑,人踏车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在这样的古道上行走,如同行走在狼烟烽火、血雨腥风的历史中。遥想往事,心中难免沉甸甸的,何况李三娘英年早逝,让我这位乡亲充满了忆念。

娘子关旧貌依然,身躯挺直,与群峰对峙。仔细打量城堡,胸腹间有不少疤痕,是箭伤,是弹击,已很难辨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都是对战事的铭记。

关上还住着十多户人家,他们该是守关将士的后人吧!那么,他们的先祖必然知道那疤痕是箭伤,还是弹击。可是,日月旋转,乾坤变易,他们早疏离了战事,也就不会有战事的记忆。他们生活在关城里,关城里便少不了岚烟。不过,那不是战争的狼烟,而是做饭的炊烟。

我在娘子关看到了炊烟,袅袅升起,四散开去,缭绕着迷人的祥和。

2006年3月23日

柳村

我去柳村是为了寻找柳宗元的墓。我在柳村还真找到了柳宗元的墓。

之前,我看过一本写河东名胜的书,对柳宗元的故乡已基本有了认识,在永济市。柳宗元的坟墓却没找到,而且认为他病逝于柳州,墓也就应在那里。我不大相信这种推测,古人深谙叶落归根的道理,不可能葬身异地。像柳宗元这样的人物,至少也应该在故里建个衣冠冢,因而,我来夏县考察,得知有个柳村,就神差鬼使奔来了,自认为应该有所收获。

自然,我热心于寻找柳宗元的坟墓是因为极其敬佩他的为人、为文。车子在路途驰骋,我的思绪在他的人生里飞奔,随口吟出了他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我的爷爷曾吟诵着这首诗对我说,你看柳宗元孤独悲凉到何种程度?爷爷口中的“孤独悲凉”成了我打开柳宗元心境的钥匙。我开启一把锈锁,走进柳宗元的心扉,马上明白了,他不孤独才是怪事呢!就说他的《封建论》吧,居然直面社会抨击封建割据,指出“不肖居上,贤者居下”的丑恶现象。这怎么能为众多王侯相容呢?他又提出,官吏是人民的奴仆,要将那时颠倒的社会颠倒过来,这岂是一件易事。当今,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已实行数十载了,不少人还是一当了“公仆”就为所欲为,役使百姓。可见,当时柳宗元的所思所为要受到多大非难!

如果安分守己地为官,柳宗元肯定会青云直上。他出道很早,21岁就中了进士,进入官场。可惜,进了官场他却不按既定的游戏规则行事,结果30出头被贬到永州,10年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47岁便在寒凉的心境中辞别人世。这又应验了那句老话:文章憎命达。诗文,诗文背后的思想使之成为永恒的风景,只是他不能享受身后的风景,却饱尝了寒凉的世事。

穿过柳村是一片高垣,垣上开阔无垠。柳宗元的墓就落卧在那里,在开阔中落卧不免还是孤独。若不是墓前有乾隆年间的碑石,怎么也不敢将那荒冢认定为是他老人家的坟丘。站在墓前回望柳村,我觉得这村庄是有些来头,如果不是柳宗元的故乡,当是给他守墓的人繁延的村庄。是哪一种结论无关紧要,关键是以柳河东闻名的河东人仙逝后回归了河东。躺在故乡的大地上,乡音村韵抚慰着他,他便会少了逝世前的悲凉。不该的是,这样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巨匠,他的墓冢荒寒在山野竟然无人知晓,这真有点不可思议。

好在柳宗元孤独惯了,不会和任何人计较。

2006年3月23日

挂甲庄

挂甲庄地处临汾城外东北边沿。

这是从前了,现今随着城市的挺阔,早把挂甲庄搂入怀抱了。挂甲庄成了历史。

其实,挂甲庄就是历史的产物。

你若问,挂甲庄,谁挂过甲?还真有人挂过甲,这人来头不小,李自成。

李自成造反起义,攻陷长安,挺进河东,从蒲州渡过黄河,连日北上。一路斩关夺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惟独到了临汾城下遭遇阻碍。领兵团团围住这个卧牛城,怎么打也打不下来。这城里到底是怎么个守法?李自成急于知道守敌如何布防,来到城外高地,登上土坛,引颈眺望,大街小巷尽收眼底,将领兵士悉数入目。正看得精心,嗖——城里飞出一支利箭,射中了左眼。顿时,鲜血滴流,疼痛难忍。李自成下了土坛,卸盔挂甲,率兵走人,不打这倒灶的卧牛城了。后来,在李自成挂过盔甲的地方有了住户,有了村落,村名也就是挂甲庄。

这个故事情节完整,叙述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可惜,这不是历史,只是传说,不可信以为真。

真实的历史是李自成进了临汾城,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城。关于进城的情况《平阳府志》有记载。这套《平阳府志》在志书中规格不算高,可是编纂规格却不低,是《桃花扇》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孔尚任编纂的。孔尚任远在曲阜,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从山东跑到山西修志?此种奥秘就在于时任平阳知府的刘启和他是同窗好友。好友相邀,无法推却,于是孔尚任跋山涉水,远走他乡,阅史挥毫,留下了一部《平阳府志》。这府志果然不俗,在《祥异篇》中增加了关于《兵氛》的附录,而这附录是其它志书所少见的。李自成进入临汾城的情况就记载在《兵氛》的附录中: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六,李自成至蒲州,蒲绅樊邦正、相希尹、张梦鲤不屈,被害。自成十八日至猗氏,十九日至闻喜,二十日至绛州,二十一日至曲沃,二十三日至平阳。知府张邻迎降,留五日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