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即兴发挥的说话艺术
29695900000010

第10章 有效的说话方式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最讲究的就是有效的表达,无论你出于怎样的目的,都不希望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说话的目的有四——不论说话者是否有意识,说话一定具有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

一、引起听者行动的短语;

二、提供知识或讯息;

三、引起共鸣,感动与了解;

四、让听众感到快乐。

我们现在以亚伯拉罕·林肯为例来说明这四个目的。林肯曾经发明过可以将触礁的沉船打捞起来的机器,并得到专利权。但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显然不多。他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附近的机械工厂制造模型。每当有朋友来看模型时。他都不厌其烦的加以讲解。此一说明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供知识和讯息。林肯在盖茨堡新旧总统交接时,亨利克来的追悼会上所发表过的不朽的演说——他的目的乃在于取得听众的共鸣了解,并让听众感动。林肯当律师时和陪审团所做的辩论,其目的在于让自己得到有利的判决。而政治性演说的目的,乃在于传递意见。换句话说,是要说服听众去“行动”。

在林肯被选为总统的前两年,林肯曾以发明为题,在全国各地做巡回演讲,其目的在于取悦听众。有时这四个目的是相互浸透的。但总有一个显得比较突出,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希望能有效,只除了白痴例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个特殊的事例,即一些被人们称为“废话大师”者的语言。

格林斯潘是三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有人说他是全球的“影子”总统,这位身材颀长、消瘦、年过七旬、总是穿着一套暗色西服,平底便鞋的老人,一走进他的办公室,媒体、公众,特别是华尔街上那些从事金融业的人们,便开始注意倾听他讲的每一句话了。因为他在这天讲的一两句话,可能决定那些证券商、股票持有者们明天是进天堂,还是下地狱。

他的职责就是根据美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预测及时调整货币供求的决策。他独立于总统和白宫,只对国会负责,人们总是仔细聆听他的每一次讲话,捕捉他遗词造句中的微言大义。甚至从他的动作和微笑中去寻找暗示。不过,这对于格林斯潘来说,则意味着讲话是件繁重的工作。因为他得时时注意不要误导了舆论和公众。

所以,一言九鼎的格林斯潘同时又被人们称做“废话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说,格林斯潘和他的前任们“都对无意义的废话这门艺术有精熟的掌握,是说废话的大师”。事实上他说话的目的,是怕别人听信或采取什么行动,他不愿给人们提供任何信息。

让信息降低到零为止。在一次对国会的讲话中,他说:“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了你认为我所说的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所听到的并不是我的意思”谈到华尔街道·琼斯指数下降166点时他说:“对货币标准问题的讨论反映了我们已选择管理我们自己的方式来仔细研究,并且,也许,更基本地说来,也是关于我们该管理我们社会的这一基本价值的讨论。”他甚至也会自我调侃一番:“自从我就业于中央银行,我学会了语无伦次加含糊其辞。

如果我令你觉得过于明白了,你一定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他说处在他的位置,不得不学会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或含糊其辞。并且有意使用不规范的语句。

这套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缩写)语言,是格林斯潘工作上不可或却的。却在生活上给他带来不小麻烦,甚至差点在他的爱情之旅中,与现在的夫人擦肩而过。80年代初的一天,担任里根政府社会保险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接到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驻白宫的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那是该台高级记者安德内尔·米切尔。采访之后,他们有了一次愉快的聊天。两年之后。格林斯潘才采取主动行动,他们有了第一次约会。又过了两年,他们两人公开出现在白宫的晚宴上,从此,华盛顿社交界就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了。两人的爱情之旅长达12年,格林斯潘终于向米切尔求婚了,可是他那习惯性的双关语和让人难以琢磨的含糊其辞,使精明的女记者在连续了3次的约会中也没有搞懂他的意思。最后还是格林斯潘断然抛开FED语言,用明确的话向米切尔求婚,才结成了秦晋之好。

成功的交际,以及成功的演讲,要想取得感人的效果,大致来讲,应该是能认清自己的目的,以及知道如何达到目的的方法。我们认为有效的说话方法应该是:

1找对了目标。

2使听众对你的话题有兴趣的技巧。

3自己首先要激起对话题的热情火焰。

4内容和自我感觉一致。

5有由信念支持的诚恳的表现。

6生动亲切、传达内心的感触。

7不压抑真正的情感。

8感情的生发作用。

9热情的表现。

10将听众关心的事物编入话题。

11地方性的特殊话题。

12意识到人们所关心的事都与自身相关。

13做正确诚恳的评价。

14确知你与听众的共通点。

15与听众建立清楚分明的关系。

16在演讲时要使用听众的名字。

17用“我们”来称呼。

18让听众产生温暖感。

19让听众扮演一定的角色。

20不轻易用质问。

21不要自以为清高。

22采取低姿态。

23利用人性的弱点。

对听众夸示你的优越感,必然会遭到严励的反感,而被冷眼相待。在别人面前发表言论,你就仿佛陈列在厨窗中的商品一样。你的各种人格层面都将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别人面前。若在演讲时,带了一点点的骄傲之心,都会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由于我们本身不可能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所以,你表示自己将尽力而为的话,会令听众产生好感及尊敬。除非你有表演的天才,能引起听众发噱。

提问的6种方法

1率直提问

直接抓住对方的某一要害问题,开门见山地提问,以置对方于被动地位。这便是率直提问。

率直提问的关键是要抓住对方话语的实质或漏洞,直接提问,因而提问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一次发问,也可以连续发问,还可以排比逼问。

一次发问是针对对方的问题或漏洞,直接用一个提问指明对方的错误的提问形式。它往往用于对方的错误较明显,且能一问中的的情况。例如:一鞋商趁运动会期间推销其新式球鞋,吹嘘道:“谁买了我的球鞋,谁就能跑第一名。”此时,旁人问道:“如果有两个跑100米的人买了你的球鞋,谁能得第一名呢?”鞋商会无言以对。

2诱入提问

诱入提问是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使对方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从而迫使对方承认或否认某种言行,达到己方的目的。

诱入提问的要点是:根据辩说对方的特点和讨论的问题,设计一个提问,使对方的回答陷入一种困境或被动地位,此时你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批驳,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适时反问

问与答,是索取和提供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方较主动,答方较被动。但这种关系是相对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反问就是在对方提出问题时,不回答问题,反而提出问题来让对方回答的问话方式。借助反问,变答者为问者,被问者变成提问者,变换了角度,也就能使己方变被动为主动。

反问的关键是要适时,就是要针对对方的情况和己方的情况,把握反问的时机。有直接反问和间接反问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4矛盾发问

在辩说中,对方的观点或某一句话里往往隐含着自相矛盾,而己方又难以用陈述的语气挑明。此时,己方便可借助于提出一个问题,使对方的自相矛盾处明显暴露,置对方于被动地位。这就是矛盾发问。

5明知故问

对答案明确的问题或己知的事实,故意提出来问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明知故问。

在明知故问过程中,所提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明知故问的目的,可以是故意刁难对方,也可以是引导对方进一步思考问题,还可以是为了说服对方。根据所提问题的答案的真假不同情况,可将明知故问分为三种形式:正面故问、有意错词和模糊故问。

正面故问是明知正确的答案,只是因答案于对方不利,便故意将问题提出,置对方于困境。

这种明知故问形式往往用于辩论之中。

例如:1990年亚大辩论会决赛的辩题是“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当时,南京大学队是正方,台湾大学队是反方。辩论中,南京大学队就明知故问了一个问题,“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因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众所周知,就是“和平与发展”,但答案显然对反方不利,所以正方不仅明知故问,而且不断追问。反方先是一再回避,但最后被逼得不得不答非所问:“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在所谓的南非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俄罗斯的种族问题又出来了啊!”南京大学队就是恰当地运用了正面故问形式,使反方出了洋相,陷于被动地位。

6两难设问

错误的言行总是有懈可击,自相矛盾是其最突出的弱点。利用对方观点或行为的矛盾之处,通过设问使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这就是两难设问。

两难设问的逻辑基础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判断为前提,并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推演。它是论辩中常用的一种逻辑形式。因为通过作小前提那个选言判断列举出的两种可能情况引申出对方难以接受的结论,可使对方陷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两难设问也可达到这样的目的。其运用要点是: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包含正反两种选择,但对方无论作出何种选择,结果都是其难以接受的。

例如:里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发生与伊朗进行秘密武器交易问题(即“伊朗门事件”)1986年事发后,引起全国一片抗议之声,因为这在美国是严重违法的。里根为了洗刷自己,先后抛出几个替罪羊,依然难以过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记者向里根发问道:“您作为总统,是否事先知道伊朗门事件?”里根对此难以作答,陷入困境。人们说,里根败于记者的一招之内。

里根为什么会对记者的提问难以作答呢?就是因为记者的提问是一个典型的两难设问,它蕴含着二难推理:“如果里根总统事先知道伊朗门事件,那么,总统本人严重违法;如果里根总统事先不知道伊朗门事件,那么里根是严重失职的(因为他竟不知道部下在干什么);或者事先知道,或者事先不知道。总之,或者里根总统干了严重违法的事,或者他严重失职。”

因此,里根无法回答记者的提问。

说理的13种方法

1寻求共鸣

说服对方,理是基础,但仅有理是不够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寻求共鸣,便可使你成为对方的“知己”,避免“话不投机”。

所谓共鸣,是对话双方思想感情上达到基本一致的体验。借助感情共鸣,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赢得对方的信任,营造融洽气氛,从而为你的说服铺平道路,使对方从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劝说或主张。

寻求共鸣的技巧之一是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个性千差万别,但总有共知、共爱、共有的。年龄上、地域上、经历上、兴趣爱好上,都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便是寻求共鸣的素材。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某市演出,市属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去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令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位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同志,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你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女记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同兴趣作文章,使对方产生了共鸣,接受了她的采访。

2激将劝服

说服他人,理是基础,但当理由已充分展开还不见效的时候,或者你自我感觉逻辑推论的力量单薄的时候,你不妨试试遵循古人的训言:请将不如激将。利用一定语言技巧,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使对方的情绪波动或心态变化朝着你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激将劝服的技巧之一是正面激将,即用鼓励、信任的语气,使对方树立起自强、自信之心,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你的主张或决定从事你所期望的某种行动。

《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的作者赖斯·吉布林经历过一件事。一天,他来到某市他曾住过的旅馆求宿。当他穿过那些挤在办公桌前想住旅馆的人群时,办公桌后的一位职员抱歉地说:“哎呀,赖斯。你应该让我们知道你要来这儿。照目前这个样子,我恐怕不能帮你什么忙。”赖斯回答说:“看起来我们的确碰上了难题。但是如果说在这个城市中还有哪个旅馆职员能解决它的话,我相信,那就是你。我不需要再去寻找,因为如果你也不能给我找个房间,我就准备睡到公园里去。”这一席话,刺激了对方,表明了对对方的极大信任。因而,那位旅馆职员说道:“好吧,让我想想办法。”这是对赖斯正面激将的“投桃报李”。结果,那位职员最终帮赖斯找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小房间。

3激发需要

无论什么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因此,在说理中,我们也应考虑到人的需要,借助对方的需要,进行说服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尽管千差万别,但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按层次分布的,依次逐级上升,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激发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通过满足对方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说服对方。例如,张、王同为民办教师,后张嫌民办师工作辛苦,待遇微薄而弃教从商,同时打通关节让其仅读过小学五年级的妻子代执教鞭。王担心张妻误人子弟,常帮她提高业务,但张知道后反指责王动机不纯。王气愤不过,找到校长,校长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他张某是什么样的人,老师们心里都清楚,君子不计小人过,你用不着与他一般见识。

”校长的一席话,从王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此,王听完话怨恨全消,工作热情不减。

4运用哲理

哲理,是智慧的结晶,令人回味,启人思考。一个人的话语中是否含有哲理,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说理中运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蕴,有助于对方从心底里信服。

哲理分为四种类型。

警策型。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辩证矛盾,它隐藏着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与精神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

若愚型。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经提示,却似乎是“点石成金”了,变成了耐人寻味的东西。例如,“光线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蕴相当深刻。

忠告型。长者的口气,明显的善意,少许的专断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点。例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佩恩),“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拿破仑),都是语重心长的话语。

总结型。这类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归纳经验,作出一种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华),读后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

5透视根源

透视根源,就是对表面扑朔迷离的问题,直视本源,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从而说服对方。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必然会对问题有不同认识。如果你纠缠于细枝末梢,就很难说清道理,而如果你透视根源,则可快刀斩乱麻,收到奇效。

6淘汰说理

以逻辑上的选言证法为基础,进行说理论证的方法,就是淘汰说理。

选言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它通过确定除论题所指的那种可能外,选言判断所包含的其余可能都是虚假的,从而推出论题的真实性。

7典型例证

“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说服对方,用事实说话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过,可作为例证的事实很多,随意所举的例子未必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选取典型例证。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例证就是要以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就辩说而言,典型的选取,既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又要注意针对性,而最根本的是要使对方当场感到你的论据是真实的,论据不容置疑。

8揉面说服

生面与熟面一起揉,更易和好面。这是生活常识。说理工作也是如此,把尚未解决的问题掺在已解决的问题中进行解释说明,可使难题很快得到解决。这就是揉面说服。

揉面说服的要点是:用对方承认的论据来说服对方。因此,论据要选取对方熟悉的道理,或者选取对方说过的话,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9喻证说理

事物的属性显现的程度不一,事物的道理有深奥与浅显、隐晦与明了、抽象与具体之分。深奥的、隐晦的、抽象的事理,难以理解,如何使其变难为易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喻证说理。

“喻”,指比喻、打比方,喻证说理就是用一事物的性状来比喻另一事物的性状,用“此”理比喻“彼”理。因而,运用喻证说理,以浅显的、明了的、具体的理事来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隐晦的、抽象的事理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

10诱导劝说

尽管对方言行不当,但直接劝说,容易造成对方的心理对抗,难以说服对方。作为有效的间接说服方式,诱导劝说可以消除对方的对抗心理,易达说服的目的。

诱导劝说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诱导,使对方一步步自然而然地顺着你的思路理解,从而接受你的劝说的说理方法。

11变换角度

说服对方,有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对方的言行,也有其根据,而你未必能一下就知晓,从而对症下药。因此,为了达到你的目的,变换角度是十分必要的。

变换角度就是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思想,当某一角度不奏效或不对路时,要及时更换新的角度,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说服进行下去。

变换角度的最佳方式是:有灵活多变的策略,即你事先应有被对方拒绝的心理准备,并考虑好阐述问题的不同角度;一旦对方表示拒绝,就变换新的角度,再拒绝就再变换,直到达到目的。例如,国外一青年来到一家公司提出谋职要求:“请问你们这里需要秘书吗?”“不要。”“要采购员吗?”“不要。”“要门卫吗?”“不要。”“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他拿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公司老板笑了,最后这个人被录用为销售经理。

12辩明利害

利益为人所关注,但有时人们不一定能认识自己的某种言行将会对自己利益造成的影响。因而,在说理过程中,让对方明白自己利益所在,从根本利益角度督促、提醒、唤起对方。这就是辩明利害。

13寓言说理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基本功能是借助比喻,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寓言就已盛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国外也有许多寓言广为流传。这些寓言为我们进行说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寓言说理是我们应注意掌握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