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年初,索罗斯开始斥巨资卖空德国马克,当时他卖空了30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他认为,高利率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德国经济,从而他确信德国政府一定会降低利率,使德国马克贬值。如果按照正常的股市发展规律,德国政府一定会降低利率。
事实上,事情刚开始也的确有按照索罗斯预测方向发展的迹象,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下跌。
但德国大多数的人对索罗斯对外宣布的“马克即将下跌”的言论很不喜欢。他们不喜欢自己国家的货币被索罗斯拿来赌博,更不愿意看到他赢。于是,德国政府努力维持了现有利率政策,德国马克也始终表现得极为坚挺。这无疑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损失金额之巨大可想而知。
在大肆做空德国马克的同时,索罗斯还犯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性错误,那就是他赌日元对美元将会下跌。他的依据是日美两国首脑会谈将会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索罗斯认为,为了在日美贸易谈判中更好地向日本人施压,美国在政府一度非常乐意让日元坚挺,因为如果日元升值,日币的出口产品就会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很难在世界市场上畅销。他相信,克林顿和日本首相将解决贸易争端,而这将使美国政府更愿意让日元下跌。但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并未能就双方的贸易争端达成共识,双方谈判破裂,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攀升,升幅高达5%,这又给了索罗斯沉重一击。
据统计,索罗斯在抛空德国马克和日元上共计损失达6亿美元。当然,金钱上的损失对乔治·索罗斯造成的影响远没有名声上的损失巨大,事后多家报纸杂志对此事做了相应地报道,称他是“漏洞百出的索罗斯”。
不过,对于大众的质疑,索罗斯不是很在意,他相信有成功,有失败才是投资市场。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同,加上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会产生认知的偏差和情绪偏差等,这样众多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偏差导致了资产定价的偏离。
实际上,股票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自己的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由于它受到诸如公司经营情况、银行利率、大众心理、供求关系多种因素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注定了投资市场上没有从未失败过的人。关键是投资者必须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失败。索罗斯说过:
“假设你认为自己非常成功,将来有一天你会把成功慢慢丧失掉。无论是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犯了错误,最好的做法就是承认错误,接受错误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感到错误带来的痛苦,对以后的做法产生警诫,尽量地避免造成错误。”
平和的心态始终是索罗斯在投资上“胜多败少”的有力保证。同时,他认为这也是成功的投资者与失败的投资者之间的一个巨大的区别。1985年,在预测到关于美元的汇率变动的信息后,索罗斯立刻开始行动。而这次投资行动让他一下子就进账4000万美元。可是当他的员工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显示出兴奋的表情,他很平静。索罗斯知道,这种意义上的成功,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会不断出现,并没有什么特别,而他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将利润最大化。
接着,他将十多亿美元投资到德国马克和日元上,在进一步的买卖中,索罗斯赚到了1.5亿美元。试想如果他在赚到4000万高兴得得意忘形,也许他就会与1.5亿美元的巨额收益擦肩而过了。所以索罗斯早已看透了股票市场的本质,那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场所的地方。他时刻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他不惧怕失败,但是他试图避免失败。即使真的失败了,他立刻要做的就是调整投资策略,将损失降到最小。与索罗斯共事多年的阿兰·拉斐尔认为索罗斯成功的秘诀就是平和的心态和知错能改的态度,他说:“索罗斯知错就改的精神是在其他投资者身上找不到的,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
事实上,从事投资这种职业,需要人们的韧性和平和的心态。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投资者总是期待在股市中做常胜将军,经不住一点点失败的打击,那么他的投资生涯很快就会结束,并且会输得一败涂地。
找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突变
股票市场永远都是变幻莫测的。虽然索罗斯不相信股票市场有规律可言,但是他依然会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试图发现其走势,并在其他人尚未发现这种“势”即将发生突变时,果断地采取行动。
索罗斯总是能够准确地判断股市的走向,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通过看书、看报纸、看商业周刊及时地把握了经济的走向。据说,索罗斯订阅了30种商业周刊,收集了1500多家美国和外国公司的金融财务记录。
他每天都要仔细地分析研究20份至30份年度财务报告,以期寻找最佳投资机会。
当然,索罗斯能成功预判股市还得益于他的“盛衰论”。他认为,盛衰转化期间通常是股市发生突变时期,也是投资者果断进入股市的最佳时期。索罗斯“盛衰理论”所述的盛衰过程,涉及的主要阶段为:一是初始期:以尚未被人认识的趋势为开始,这时流行逆势和流行偏见会彼此补充,这个时期仍未远离均衡状态;二是加速期:趋势变得逐渐依赖偏见,偏见变得逐渐加大,偏见和趋势可能重复受到外在震憾力量的考验,如果它们熬过考验,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一直到变成似乎无法动摇为止;三是考验期:等到信念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变得太大,使得参与者的偏见受到极度重视时,就会出现一个高点;四是曙光期或停滞期:趋势可能靠着惯性继续维持,但是已不能再由信念强化,因而导致走向平缓的状态;五是崩溃期:趋势依赖日渐加深的偏见,丧失信仰注定会促成趋势反转,这种趋势反转就是临界点,相反的趋势会在相反的方向催生一种偏见,导致可以称为崩溃的灾难性加速状态。
索罗斯的“盛衰”投资理念,可以给很多投资者带来启发。索罗斯告诫投资者们,在投资某个行业之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这个行业,并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指导自己的投资组合。假设投资者对某个行业抱有很大希望,那就尽可能投资这个行业最多的基金。同时,投资者必须学会如何对一个行业的咨询进行积累,并在所积累的咨询动向中把握行业发展,一旦这个行业要走向没落,就要终结对这个行业的投资。相反,当投资者发现了这个行业有了从没落向崛起发展的势头,则必须果断地进入。
以索罗斯投资银行业的经典案例为证,说明把握“势”,寻求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突破,是优秀投资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崩溃后,银行成为国家高度管制的机构,安全性成为最高考虑。因而银行业务结构单一,经营毫无创新,利润成长受到压制,美国银行制度处于极端僵化的状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2年,索罗斯却将目光瞄准了银行。很多人不理解,这时的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很少有人光顾银行股票。为什么罗杰斯要进入银行业呢?事实是索罗斯发现这一领域即将发生突变。经过观察研究,他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赢利还在逐步上升,此时,银行股票的价值显然被市场大大低估了。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股市分析展览活动,并设宴招待了这些股市分析家。可索罗斯并没有在被邀请的行列,这大大地刺激了他。于是,他发表了一番与当时众多股市分析家截然不同的言论,他认为,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将会迎来投资的机会。结果,索罗斯的预言又一次成真。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
此外,索罗斯投资军事领成功也是其“盛衰论”的最好诠释。他在军工领域有衰转盛的时期,成功进入该领域,最后大赚了一笔。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和叙利亚大举入侵以色列时,由于以色列的武器装备技术已经过时,以色列遭到重创,付出了血的代价。索罗斯从这场战争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美国国防部有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索罗斯开始和国防部官员和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进行会谈,会谈的结果使他更加确信这是一个绝好的投资良机。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于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格拉曼公司、洛德公司等握有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总之,证券投资市场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区别于其他职场,除了成功就是失败。除了是高手,就意味着被淘汰。如果人们想在这个地方立稳脚跟,就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寻求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突破。
敢于冒险,但不孤注一掷
提起索罗斯,人们不得不钦佩他的霸气。他被称为击垮英格兰银行的金融大鳄,也被各国央行视为头号敌人。狙击英镑、巷战马克、奇袭泰铢……一次一次大手笔,让人们目不暇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在这几次“赌博”中取胜,都是得益于命运之神的安排。如果不是幸运,他也会成为穷光蛋。但熟悉索罗斯的人都知道虽然他喜欢冒险,但他从不孤注一掷。
索罗斯喜欢冒险,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他敢于将自己的基金会的80%的资金全部放在一个投资上,这种气度在很多投资大师身上是很难看到的。可这对索罗斯而言,却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了。很多人对风险都是避之不及,可索罗斯却认为风险很重要,这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刺激。
对他而言,股市总是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中节节攀升,而且越是风险高的地方,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索罗斯喜欢风险的另一个原因,与他的坎坷经历也有很大关系。索罗斯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犹太人。其父是一名精明的律师,这对幼时的索罗斯影响极深。索罗斯性格坚强、自信而果敢,热衷那些挑战性强的运动。他在二战中的坎坷遭遇,更奠定了索罗斯日后打拼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原则:勇于冒险,但绝不冒毁灭性风险!二战中,为逃脱纳粹的抓捕,索罗斯一家人东躲西藏,屡屡涉险又终得化解。那段可怕的日子让索罗斯意识到“冒险就是生存的必须”。这段经历让索罗斯学会了几点重要的冒险准则:首先,冒险是正确的;其次,冒险不能孤注一掷。
1992年,在索罗斯事业的巅峰时刻,他对媒体表示:“冒险,但不要冒毁灭性危险!”
在索罗斯的投资生涯中,他的很多投资行为都看似和冒险一样。比如说,1992年,他对世界最坚挺的货币之一——英镑发起一系列猛攻,最终迫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0年代中期,他更是对东南亚展开“扫荡”,并于1997年将该地区拖入金融危机的大漩涡。可是,索罗斯的投资实践貌似冒险,但其思路却颇为缜密,他特别推崇“与矛盾共生”的准则。
什么是“与矛盾共生”呢?看起来非常难懂,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同一种股市的情况下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做法。索罗斯举例说:“比如,一方面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另一方面石油价格跌势不止。石油价格的下跌会抵消通货紧缩的作用。面对这种令大多数投资者困惑的情形,我采取了既不放弃过去行之有效的交易模式,同时在新条件下采取相反的做法。其实,这就让这次冒险失去了成为毁灭性的可能。”
其实,除了利用“双向平衡法”削弱投资的危险性,在每一次冒险前,索罗斯都对风险进行过评估。而且索罗斯的诸多“冒险行为”,几乎无一不与其先人一步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挂钩。从某种程度上说,让他的“冒险行为”变得不那么危险了。比如说,1992年逼退英镑,是因为索罗斯早已察觉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属于决策性失误,同时两德统一也不会使德国经济迅速繁荣。1997年摧毁东南亚金融体系,更是由于他在1990年代初中期已找到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泡沫化缺陷;而最近的全球“股灾”,当众口一词归之于“中国因素”时,这位老道的金融冒险家却寥寥数语道破天机:日本长期零利率催生的大量日元套利交易,是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最主要原因。这些行动前的分析和调查,为他的冒险行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让冒险成为有把握地向机遇挑战。
索罗斯的冒险从来都不是不顾安全考虑。他的赌资虽然每次都很大,但绝对不是他的全部家当。他虽然时不时地豪赌一次,但是绝对不会财大气粗地到处斥巨资作战。索罗斯取得的巨大胜利中大部分都是运用了融资的手段,但是他并非疯狂地一味运用融资操作,他本人对融资的危险性是有充分认识的。量子基金会把净值的资本用在股票市场,而将融资的部分投资于股票指数期货、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上,原因是股票的流动性相对于金融商品而言要小很多,因此索罗斯将净值资本投资在股票上,万一发生追缴保证金时,就能避免灾难式的崩盘。
比如说,1987年,对股市崩盘,他判断会从日本开始,然后才是美国。
但他原本防控的日本市场反而走高,这让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时的他,及时地悬崖勒马,没有执迷于自己的错误判断,立刻认赔退场。索罗斯的原则是:先求生存,再求致富。在他看来,如果孤注一掷,迟早有一天会倾家荡产。想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虽然在这次投资上失败了,但全年的基金表现仍有不少的盈余,为其以后的大行动留下作战的筹码。
“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永远不能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这是索罗斯的投资原则。他从不在投资上中玩走钢丝的游戏,任何一个他的雇员如果进行高风险的赌博都将被及时制止。索罗斯说:“我决不会冒那种能把自我毁掉的风险,但也永远不会在有利可图时游手好闲地站在一旁。”
这就是索罗斯,他在享受高风险带来的刺激和吸引力的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既勇敢又谨慎的他,岂有不成功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