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宅经
29677600000011

第11章 气候与光照的风水调节(1)

《黄帝宅经》说:“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亦如冬以温暖为德;夏以凉冷为德,男以女为德,女以男为德之义。”

人在住宅之中能够感受到各种自然信息,比如水土、光照、温度、气候、磁场、景观等,它们都会直接或间接、明显或不明显地对人体产生作用。现代科学证明: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诱发出什么样的结果,和谐、共振、阳性的风水场对人和事物会产生好的吉的作用,不和谐、不共振、阴性的风水场对人和事物会产生不好的凶的作用。

(第一节)室内微气候的风水调节

选宅与气候

气候指一定地区里的气象情况。

一般说来,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幅射、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心理和生理活动。

选宅时,要注意考察住宅的气候环境。住宅的小气候要能保证居住者机体温热的大致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这就是保持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状态正常。在人们正常衣着、安静或中度劳动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体温、皮肤发汗量、皮肤温度、散热量、温热感觉以及其他的有关生理指标(呼吸、脉搏等)的变化范围不超过正常的限度。一般情况下,人在居室内的时间较之辅助用房内为长,所以应以保证居室的微气候适宜为主,适当考虑辅助用房。人们通常认为住宅中舒适的保证率达65~70%者是适宜的临界标准,保证率达80~90%者就可以作为最适合标准了。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冷暖、干湿、雨旱、大风、暴雨、积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房屋建筑就要适应当地气候并尽可能地改善不利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工作和生活环境。例如,炎热地区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湿等;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保温等;沿海地区要防台风、潮湿、积水等;西北地区要防风沙;高原地区则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日照和改善干燥的气候(小范围内)等,这些是宏观选址要考虑的,但还要注重具体地点的小气候和微气候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选宅与阳光

《阳宅十书》中就说:“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因此,吉祥之地的阳光要充足,屋宅要向阳而建,要具备良好的采光条件。一方面,阳光充足的地方多有正气,阳光本身就具有杀菌、消毒等作用,从风水学上来看,向阳而居能避免邪气的困扰;另一方面,阳光充足的地方给人以明朗愉快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是阳光不足的房屋,便往往阴气过重,会导致家宅不宁,令人心情郁闷,实在不宜居住。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阳光含有紫外线,紫外线有杀菌的功能。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各种细菌。假如人的身体抵抗力弱,病菌便有机会乘虚而入。阳光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利,只要阳光所到之处,其紫外线便清除一定数量的病菌。所以,选购住宅最好挑选一些窗门较多的楼房,阳气便会比较充盛。相反,假如住宅阴多阳少,阴气太盛,则会影响人的健康而不宜购买居住。

举例来说,一间阳光不足的房屋,进门就是一条狭长的走道,而餐厅及客厅几乎没有窗,户外的阳光因而难以透入。

这种房屋,不仅空气与阳光均嫌不足,而且是一泓阴沉的死水,了无生气。

住宅前面假如有高大的建筑物,则会将生气夺走,使住宅既无生气,又笼罩在高大建筑的阴影下,甚至终年难以见到阳气。

阴气过重,对住宅主人的身心健康也十分不利。现代建筑上一些小区的楼房,基本上是整齐划一、大小均等的。这样,生气的强弱均衡,避免了“以强凌弱”的压迫感。

保证住宅的适宜温度环境

建筑外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气候中第二位的重要因素便是气温。地面上的气温称为自然气温,建筑环境的温度对人体影响是很大的。人体暴露于高水平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中,其健康受到损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温灼伤皮肤,特别是皮肤温度超过45℃时。另一种方式是使体内温度升高,人体体温在普遍的静止条件下,保持在36.1℃~37.2℃。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会常感闷热难忍,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低下。在严重高温、高湿,且气流小,辐射强度大的气候环境中,可导致体温失调,体温大幅度升高,如果升高到42℃或更高些,则会发生中暑,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突发的过热,常造致虚脱和突然死亡。与体温过高的情况相类似,如人体体内正常温度明显降低,同样可能严重地损害健康。气候中寒冷强度大,又没有良好的建筑和个人防护,会引起体温下降,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抵抗力随之降低,出现无食欲、嗜眠状态、血压下降、呼吸减弱、意识消失。体温降至30℃之下,可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如降到30℃以下,则由于心脏障碍可导致立即死亡。应该注意,体温只要稍稍偏离正常值2℃~6℃,都可能危及生命。

根据实验,气候温度环境应低于人体温度,如保持在24℃~26℃的范围内最佳,一般不应超出17℃~33℃为好,此时人们会对周围环境温度有较舒适的满意感。当然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寻得这种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在选择建筑基址时,应考虑到温度和舒适性,避开高温高寒的地方。另外,还可通过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等措施来取得舒适的、自然的温度环境。

室温的调节

建筑外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同样适用于住宅的室内环境。居室中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住宅的小气候要能保证居住者机体温热的大致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保持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状态正常,是指在住宅内,人们正常衣着,安静或中度劳动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体温、皮肤温度、皮肤发汗量、散热量、温热感觉以及其它有关生理指标(呼吸、脉搏等)的变化范围不超过正常的限度。因此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人在居室内的时间较辅助用房内为长,故应以保证居室的微气候适宜为主,适当考虑辅助用房。通常认为在住宅中舒适的保证率达65%~70%者为适宜的临界标准,保证率达80%—90%者作为最适标准。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算,夏季室内的适宜温度为2l℃~32℃,最适范围24℃~26℃;冬季室温为19℃~24℃是很舒适的。如果采用18℃~20℃,湿度为60%,房间也是舒适的,这样的温度相当于冬季妇女在室内换衣服时,不致于感到冷的界限。目前,世界气候整个变得温暖起来,人们的住宅温度感也开始要求“高温了”。如在起居室和卧室要求22℃~23℃,餐厅要求20℃~22℃,厨房因有热源和烹饪活动,总希望温度保持在20℃左右等等。

夏季室内微气候受太阳辐射,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室内通风情况等影响较大。因而主要以选择适宜的住宅内部设计和主要房间的合理朝向,创造穿堂风,加强绿化、遮阳、围护结构的隔热作用,必要和有条件时可设置机械通风和空调等,来保证夏季居室具有适宜的温度。冬季室内微气候主要受室外气温、围护结构传热性能、门窗漏风量和采暖条件的影响。为保证冬季室内的温度,一般是采用较厚且保温较好的围护结构,密闭的门窗,以及采暖设备空调等。

人体对建筑材料的触感温度

除了室温以外,人体对建筑材料的触感温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冷天,我们的皮肤若接触到浴室里冰冷的瓷砖,身体会觉得发噤,产生一种畏缩的感觉。人们对冷热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被皮肤的温度所左右,因为在人的皮肤上分布有称作冷点和热点的组织,它们对周围的温度很敏感,使人产生了冷或热的感觉。人虽穿着衣服,但裸露的部分接触各种东西的机会还是相当多。以光脚为例,如果冬天地板是凉的,当然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当皮肤接触物质的时候,皮肤温度迅速下降所致。其下降的程度,因材料及其表面温度而异,于是就会产生舒服或不舒服的不同感觉。在住宅中,皮肤经常直接接触的地方很多,这些地方使用什么材料,才不致于在冷的时候使人感到不适,这些都是要认真对待的。

从实验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当地面为木地板,表面具有17℃~18℃的温度时,才能使人感到舒适。换句话说,脚掌的瞬时下降温度如能在1℃以内,则对人才是适宜的,因此,在住宅中人的皮肤经常触及的地方,应选择那些体感好的材料。也正因如此,在各种建筑材料充斥市场的现代,人们仍喜欢用木材来做家具、地板、墙裙、楼梯、门窗等。

保证住宅有适宜的相对湿度

中国风水学对居室湿度给予相当重视。早在风水鼻祖魏晋时期郭璞的《葬书》一书中已提出了“生气说”。他认为“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发而生人和万物。他实际上道出了一个生气循环的原理。他所讲的“生气”,主要是地中的“水气”,这与风水宝地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的观点是相一致的。风水讲求“得水”,要求宅基地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实际上是在追求一个相对湿润的居住环境。

后世阳宅风水名著《阳宅十书》中对此也有论述。该书明确说:“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者,凶。”

但是,讲求环境湿润,并不是要人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在风水书中我们又发现许多居住地要避免潮湿,保持干燥的说法。如上文已提及的敦煌经卷中就已提出了居地应避潮湿的原则,其中一再强调:

“西有泽,居之凶。”

“东有泽,居之凶。”

“东北有泽,居之凶。”

“西南有泽,居之凶。”

“西北有泽,居之凶。”

惟有三种情况的水泽,居之吉利,它们是:

(1)“北有泽,南有高地,及有林木茂盛,居其内,吉。”

(2)“南有泽,居之吉。”

(3)“凡宅四面有坝、坎、沟、渠、道、泽等去合一百廿步,吉。又卅五步亦得居之,一代安乐吉庆也。”

住宅建立在有水泽之处,即表示地势低洼,潮湿,不利于人的健康,故“居之凶”合乎常理,只有在朝阳,地势高,林木多,并且坝坎沟渠配套成龙的有水泽之处,才能克服地势低洼之缺点,“居之吉”。故风水先生这些建筑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阳宅十书》中也多有住宅附近多水塘为凶的歌诀,如“门前三塘及二塘,必啼孤子寡母娘”,“住房门前两口塘,为人哭泣此明堂”,“前有塘兮后有塘,儿孙代代少年亡,后塘急用泥填起,免得其后受祸殃”等。到《三白宝海》一书,干脆将过于潮湿的土地列入不宜居住的“十恶之地”中!其中“堂中浊水,四时湿烂之地”被称为“受死地”,“地深一尺见泥,土黑烂不干之地”则被称为“天魔地”。

可见古人既主张居住环境湿润,反对“干燥无润”,同时认为居地应保持干燥,防止过度潮湿的。说到底就是要保持阴(湿)阳(燥)和谐,反对阴阳失衡!

用现代科学眼光看,风水家们的上述主张是完全合理的。

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要有适当的湿度。在干热地区如选择具有一定湿度的微气候环境居住,会大大改善人们的舒适性。在高温高湿地区,大气中大量水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有不适之感。当湿度比较适中时,大气中相对湿度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小,在高湿低温环境,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的关系就很大,因为从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关。一般说来,相对湿度保持在30%~70%之间为宜。

一般说来,空气湿度高可增加机体的传导而流散热量,引起体温下降,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随之降低,出现一系列病态。同时过湿的空气还不利于人体带走体内热量的汗水的蒸发,当温度高而需要散热的时候,由于湿度大而使人感到不愉快。如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患感冒、冻疮、风湿病等。相反,极干燥的空气也不利于人体健康,从医学角度来看,干燥和喉咙的炎症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在现代家居生活中,若住宅内相对湿度不适,可采用机械手段加以调节。如相对湿度过高,可用抽湿机去湿气,某些空调器若有抽湿功能,也可满足这种要求。相反,若湿度过低,室内空气过于干燥时,则可用加湿器提高空气湿度,也可在房间地面多洒水或摆放盛水的器皿,让水气自然挥发,同样可收到一定的加湿效果。

“藏风”与室内通风并不矛盾

风是构成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气流流动形成的。在风水学中,因为气“乘风则散”,所以风之害被认为是择宅大忌。择地必求“藏风得水”,避免强风的危害。对风的处理不当,的确不利于人体健康,传统医学就很重视风对人体危害的研究,风被列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六气)之首,“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形成致病邪气。不仅对人体,风对农业生产、航海业等均有重大影响,强大的风暴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利用风能和防止风害,古代中国人勤于观察,将风的性质和风向依方位时序绘作八风图,试图把握风的规律。

人们对风的态度具有两重性。在干热气候区,凉爽的、带有一定湿度的风是大受欢迎的;太热、太冷、太强或灰尘太多的风是不受欢迎的。通常人们也乐意接受夏季的和风习习吹来,加强热传导和对流,使人体散热增快;潮湿的地区则希望风能带走讨厌的湿气。所以在选择建筑基地时,既要避免过冷、过热、过强的风,又要有一定风速的风吹过。

一般说来,基址不宜选在山顶、山脊,这些地方风速往往很大,更要避开隘口地形,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气流向隘口集中,形成急流,流线密集,风速成倍增加,成为风口。同时,也不宜选有静风和微风频率较大的山谷深盆地、河谷低洼地等地方,这些地形风速过小,易造成不流动的沉闷的覆盖气层,空气污染严重,招致疾病。总之,应选择在受冬季主导风向影响较小,夏季主导风常常吹来,以及近距离内常年主导风向上无大气污染的地方。

在风水学中通风是禁忌的,但这仅指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风速较大的风而已。并不是完全不要风,只是“风”要“藏”,缓慢的气流在住宅中还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住宅的照壁、屏风等的作用之一是使快速的气流变得缓慢下来。风水学中讲“凡人家,屋门乱杂错综向,必定兄弟不和睦,屋后人家有两向,便断人家忤逆足。凡人家,厝屋滴水若相连,定主患眼实难当,又克妻房损长子,犹兼气疾缠绵绵。凡人家,屋门前土堆重重,人住房内主堕胎,更兼眼疾年年有,火灾加临更莫开。”这些说法或多或少的说明住宅要有通风间距,朝向利于通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