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36

第36章 军事外交篇(8)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8岁。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阅读拓展

【原文】

《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注释】

陇西成纪:成纪县汉初属陇西郡,后来改属天水郡。本传仍按旧属作陇西成纪人。故地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北。

李信:秦将。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载在《史记·王翦列传》和《刺客列传》。

燕太子丹:燕王喜太子。燕王喜二十三年(秦始皇十五年)太子丹为质于秦,逃回燕国。秦始皇二十年,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十一年,秦破燕,斩太子丹。

故槐里,徙成纪:槐里,秦时名废丘。刘邦平定三秦,消灭章邯的地方。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汉书·李广传》无“故槐里,徙成纪”六字。

孝文帝十四年:孝文帝,刘恒,刘邦中子。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在位。孝文帝十四年,当匈奴老上单于九年。

萧关:故地在宁夏固原县东南。

良家子:应是西汉时资历的名称。旧释为“清白人家之子”,不妥。西汉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七种人: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和大父母有市籍,称为“七科谪”。良家子不属于上面七种人,有一定的身份。禁中羽林期门多从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个郡中的良家子甄选。西汉名将李广、赵充国、冯奉世都出生于六郡的良家子。

用:因为。

中郎:天子禁中亲近的人,在给事禁中的郎中中,地位最高。他的职掌是出入禁闼,补过拾遗。

从弟:同祖兄弟,今曰堂兄弟。郎:禁中诸郎的通称。

武骑常侍:由郎官补授的实职,担任皇帝身边高级侍卫武官。《汉书·百官表》无武骑侍郎,文景时置此官。成帝阳朔二年废。

秩八百石:“秩”是官阶。西汉官吏的实俸用粮食计算。秩八百石的月俸是八十斛。有一时期也曾用钱计俸。秩八百石奉钱是月九千二百。

陷:冲锋陷阵。折:挫败。关:本义为栓门横木。借为防止之意。折关:退却防守。格:相拒而杀。

孝景:汉孝景皇帝刘启,是文帝的太子。公元前一五六年至前一四一年在位。

陇西都尉:陇西,汉郡名,故地在今甘肃省东南部。都尉:是地方政府典掌武职的官,秦时叫郡尉,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西汉时职掌皇帝外出时的车驾骑尉的宿卫近官,叫做外郎,又称骑郎。“骑郎将”是直接统领外郎的长官,秩比千石。

吴、楚军时:“吴”谓吴王刘濞,刘邦兄刘仲的儿子。刘邦败灭黥布后,立为吴王。“楚”谓楚王刘戊,是刘邦异母少弟刘交的孙子,嗣位为楚王。“吴、楚军时”说的是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正月,吴王濞、楚王戊、胶西王卬、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七国举兵和孝景皇帝刘启争夺中央统治权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经过三个月始平息。

骁骑都尉:西汉中央军制,都尉是属于高级将领下的中级武官。诸都尉官的名目繁多,“骁骑都尉”是其一。

太尉:是西汉初期中央政府掌管军事的最高武官。亚夫:西汉功臣周勃的次子。孝景三年吴楚反,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

昌邑:汉初属梁国。山东金乡县西北。

梁王:梁孝王刘武,与景帝同母。梁王立二十五年吴楚七国反。

上谷太守:“上谷”西汉时郡治在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太守”是一郡的最高官吏,上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下监督属县。秦时称为郡守。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以”,与。《汉书》作“数与匈奴战”。景帝时虽与匈奴和亲,然边境仍不时有小冲突。

典属国公孙昆邪:“典属国”是掌管边境及域外民族朝觐和归附的官。“公孙昆邪”是南窌侯公孙贺的父亲,击吴楚有功,以陇西太守封为平曲侯。

恐亡之:恐为匈奴所杀伤。

上郡太守:“上郡”,秦郡。汉高祖元年改为翟国,后仍称上郡。故地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

徙上郡:《汉书·李广传》无此三字,可能是衍文。

北地:春秋时义渠戎国之地,秦置郡,汉因之。在今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一带。“雁门”,战国赵地,秦置郡,汉因之。今山西北部皆其地。郡治在今山西右玉西北。“代郡”,西汉郡区,在内蒙古兴和、山西灵丘、河北怀安、涞源一带。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云中”,秦置郡。汉分云中郡东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仍为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县,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

【今译】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认为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原文】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注释】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曰”,书传记载。见《论语·子路篇》。说的是从政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

悛:音xun,通“恂”。“悛悛”,谨厚貌。

口不能道辞:本传云:“广讷口少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实至名归。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相如《谏猎书》也有类似的说法。

【今译】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是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15.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

总理引古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这是管子的话。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就促成了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

日中关系的三个政治文件是从政治上、法律上和事实上总结了两国关系的过去,也从长远和战略上,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三个文件的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我将和安倍首相就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并建立两国经济合作的机制,促进科技教育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特别是青少年的往来。

我希望中日之间能够构建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友好合作的格局。至于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多次表示,对于日本公民遭受绑架一事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这是日本和朝鲜之间的问题,我希望日、朝通过沟通与谈判,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引古背景

2007年3月16日上午10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议。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与采访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回答日本NHK电视台记者提出的如何改善中日关系这一问题的时候,温家宝引用了这一古语。并表示希望自己4月份访日能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论今之妙

时隔7年,中国总理再度开启访日之旅。2007年的春天,一个词汇频繁出现在中日两国媒体上:“融冰之旅”。从“破冰”到“融冰”,是什么原因让中日35年建交史充满坎坷?又有何种因素让修好之旅前景光明?面对僵局,意在“融冰”的两国政府会有如何作为?“避祸除怨”当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思考和应对中日之间结成“坚冰”的症结,找到彼此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基,“修近”的暖流才能融化横亘于两国之间的寒冰,中日战略互惠才能顺利扬帆起航。地缘上近在咫尺,心理上远甚欧陆。35年内,中日间交往不畅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坦诚的讨论必然伴随着摩擦,但越是害怕摩擦,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了解与互信。中日关系,就在此间时冷时热。而要打破这种僵局,要做到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

古语源头

“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管子》及作者简介见本书第105页)

阅读拓展

【原文】

《管子·版法》(中选)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众之所忿,置不能图。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苦则劳。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施报不得,祸乃始昌;祸昌不寤,民乃自图。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注释】

三经:指上述三个问题,即“天时、地利、人和”。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无以喜赏,无以怒杀的倒装句。以,因为。不要因为个人喜欢就大肆赏赐,也不要因为个人恼怒而滥杀无辜。

牙:萌芽,初现苗头。

正法直度:度,标准。严正法律,统一标准。

顿卒:困顿憔悴貌。

罚罪宥过:讨伐或惩处有罪或犯过错者。

【今译】

凡人君临政视事,首先要端正他的心志,其次是不违背风来雨到的天时,第三是使远近高下的人们都得到很好的治理。这三个根本问题都解决了,国君便可以保有其国家。

不可因个人喜悦而行赏,不可因个人恼怒而擅杀。如果是因喜而赏,因怒而杀,人民就会生怨,政令就会废弛。政令多次行不通,人民就有外心;有外心的结了党,祸乱就开始萌芽。引起了群众的愤怒,少数人是不能图谋应付的。举办所喜欢的事,一定要估计到事情的结局;废止所厌恶的事,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用赏赐嘉勉敦厚的人以进行表扬,用俸禄加富有功的人以进行鼓励,用爵位提升有名望的人以进行美誉,要兼爱而没有遗弃,才算得上君主的胸怀。一定要先给教训,万民才趋向好的风化。经常给予利益,民众就会胜利完成己任了。

取用于人要比照一下自己,办事要根据实际力量。要详细斟酌国家的用财,慎重处理施予和报酬,明察事物的分量与限度。所以,君主用财于民不可以吝啬,征用民力不可以过头。用财吝啬则人民反抗,用力过头则人民疲劳。人民贫困,政令就繁复无效;人民苦于劳役之灾,政令就无法贯彻。施予酬报不得当,祸乱就开始发展;祸乱发展而人君尚不觉悟,民众就自图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