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34

第34章 军事外交篇(6)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杜鹃的叫声:“民贵呀!民贵呀!”意思引申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死,她的灵魂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

【赏析】

《赠梁任父同年》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诗题中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作者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首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作者起笔便饱含深情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会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几多痛楚,这么好的河山却被列强瓜分殆尽,此种局面又怎不让人扼腕叹息,痛恨。

次句“侉离分裂力谁任”,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一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最后一句“精卫无穷填海心”,精卫,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淹死在那里,灵魂便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西山之木石,誓把东海填平。后来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诵读此诗,觉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

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总理引古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我们一定要把这笔巨大的金融资产用好和管理好。因此,我们对外汇储备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其次是流动,第三是保值增值。我们在国际上之所以购买一些国家的债券,都是为了通过多元化的经营达到我所说的目的。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币值的不稳定引起我们很大的忧虑。我去年说过我担心,今年我还要说我担心。因为国家的金融资产不容得有一点的闪失。在这里,我还要强调另外一面,美国国债是以美国国家信誉做担保的,我希望美国以实际行动让投资者放心。这不仅对投资方有利,对美国也有利。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国际形势的担心。我们的担心,最主要还是在安全和稳定上。我们正在集中精力进行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一个和平和安全的环境。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这些我已经讲过了。总之,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引古背景

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路透社记者向温总理提出了关于美国资产安全的问题并问他现在国际上最令他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温家宝说:“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币值的不稳定引起我们很大的忧虑。我去年说过我担心,今年我还要说我担心。因为国家的金融资产不容得有一点的闪失。”他还说,希望美国能以实际行动让投资者放心,这样于双方均有利而无害。最后他引用一句古语,说明了中国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论今之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的原意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这里,温家宝总理作了更为深远的引申,他将这句话用在了两国关系上,可见总理眼光的高远,同时也是希望两国领导人能够高瞻远瞩,不被眼下的团团浮云迷惑,能够独具慧眼,为两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

古语源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阅读拓展

【原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眼: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为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2.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总理引古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美关系的发展还体现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不断加深。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美方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资金和物资,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民间。记得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在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察看灾情时,偶遇三个美国青年。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从成都赶来的美国志愿者。这是我在灾区见到的第一批外国志愿者。后来,由美国国际开发署牵头,美国一些著名企业和机构的代表冒着余震危险,前往重灾区考察,为恢复重建工作出谋献策。这在两国交往中也是首次,我在北京会见了他们。目前,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促成下,150名来自地震灾区的中国大学生正在纽约州立大学学习。我相信他们学成回国后一定能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也一定会加入到促进中美友好的事业中来。”

引古背景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8年9月23日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和第六十三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他当天中午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发表演讲并答问。在演讲中他提到,中国和美国在各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并不断地加深,中美永远是友好的合作伙伴,中国人民和美国民众心灵是相通的,情感是相连的。他引用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古语,希望中国人民和美国民众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友好。

论今之妙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是2008年温家宝访美时说过的话。1978年12月16日晚,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虽然,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不过3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史却要久远得多。格伦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的正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两国人民身上的故事。

对中国人民而言,美国“飞虎队”的名号可谓如雷贯耳。有资料显示,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万多名。事实上,“飞虎队”渐渐成为一个统称,指的是二战期间在中国战斗过的美国飞行员。如今,没有多少人在乎这一称呼是否准确。人们更多地是记住了战火中铸就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飞机开掘修复后,我希望能亲手将飞虎队的旗帜覆盖上去。”驼峰飞行员协会主席杰·文雅德先生此次来华特地带上了孙子。采访中,85岁的文雅德意味深长地看了看身边年轻的孙子:“希望美中之间的这段历史和情谊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广西、云南一带至今依然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美国飞虎队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被当地一位农民救助。面对日军逼问,农民惨遭杀害,最终飞行员也未能逃过此劫。当地百姓把两人坟墓比邻而建。不久后,坟上长出两棵树,紧紧缠绕在一起。虽然日军发现后砍倒树木,铲平坟墓,故事却久远地流传了下来……

其实关于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温家宝借此句话是想说,中美两国人民交好由来已久,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会越来越深,两国人民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

古语源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引用自《韩非子·说林上》。

韩非(前280~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治、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备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韩非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而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