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认为这样的方针符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和平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最大的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以最大的努力促进‘三通’,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以最大的努力推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早日恢复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以最大的努力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引古背景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邀请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台湾联合报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3月20日台湾要举行大选,还要进行公投,您认为公投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您关注台湾的大选吗?您对大选以后两岸关系的前景有什么看法?”首先,温家宝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着他引用了丘逢甲的著名诗句,表达自己对台湾被分割出去的痛心和愤慨。
论今之妙
温家宝总理吟诵的这首诗是丘逢甲1896年写下的,充满忧国情怀的诗篇《春愁》。事隔100多年,温总理让我们重温了这首思念台湾的爱国绝唱,掷地有声地表达了13亿炎黄子孙的心声。他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血脉相连,一条海峡不能把我们的骨肉隔断……”事实上,自台湾被割裂以后,还有一位仁人志士做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作,那就是谭嗣同,他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暝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两首诗无不表达了对失去台湾的痛惜之情,这两首诗是海峡两岸同声相应、痛哭台湾的千古绝唱。台湾同胞是“春愁难遣强看山”,大陆民众则是“世间无物抵春愁”,台湾同胞是“四百万人同一哭”,大陆民众则是“四万万人齐下泪”,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骨肉亲情!时至今日,我们重读这两首诗,仍然让人热血如潮,不能自已。历史无法遗忘。台湾归属,百年前的两岸民众早已做出了神圣公投。台湾永远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温家宝总理引用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台湾早日回归的期盼之情。
古语源头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引自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台湾彰化人,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光绪四年(1878)为台湾府童子试之冠。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辞职不就,返台任教于衡文、罗山、崇文等书院。甲午之战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逢甲迭电清廷,反对割让台湾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台湾民主国”成立,逢甲为大将军,率军抗击日本。失败后,内渡回广东,先后执教于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以时务、策论课士,摈弃八股试帖。光绪二十六年(1896),倡办同文书院于汕头,开岭东新学风气之先。宣统元年(1909)广东咨议局成立,任副议长。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深相结纳,支持、掩护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民国元年(1912)元旦因肺病复发,正月初八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其生平事迹详见于丘瑞甲《先兄仓海行状》、汪瑔《丘仓海传》、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丘铸昌《丘逢甲评传》等文献。
丘逢甲早年曾于台湾组织栎社,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亦积极响应。一生作诗甚多,惜大多散失。据丘瑞甲《〈岭云海日楼诗抄〉跋》,“积各体诗达数万首。甲午之役,与台湾俱亡。”仅存《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抄》十三卷。丘逢甲现存的诗歌,大多是为复台湾、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
阅读拓展
【原文】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
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指台湾当时总人口。
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总理引古
“我愿意通过记者女士向台湾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的对话和谈判,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的来往与交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的早日实现,争取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引古背景
200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黄菊、吴仪、曾培炎、回良玉,应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发出这样的提问:“从年初以来,台湾方面在两岸关系上有新的做法,比如提出希望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在两岸‘三通’直航上也有比较积极的做法,大家都很希望两岸关系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不过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您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借这个机会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在两岸关系上有哪些问题要有所推动?您个人的期待又是什么?”温家宝说道:“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接下来他便引用了于右任的这首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
论今之妙
公元1964年11月10日晚8时08分,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的一个单间病房里,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带着对大陆的无限思念、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满腔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清末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的元老记者,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交通部次长,后来被誉为“一条竹杖定西北”的靖国军总司令,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前后赓续达三十三年的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晚年生活孤寂清苦,思念故乡,怀念大陆亲朋故旧之情,与日俱增。到台湾后,他写的诗词大都以思大陆、恋乡土、怀故人为主题。1962年,一位陕西同乡请于先生为两个女儿取名,他欣然以故乡“三原”和古都“长安”两个陕西地名作为她们的名字,勖勉这两个在台湾出生的女孩一辈子不要忘记她们的故乡是陕西。也就在这一年的1月24日,因思念家乡和亲人彻夜未眠的老人,在晨光熹微的黎明,写下了悲痛欲绝、传诵海内外的《望大陆》。浅浅的一湾海峡,击碎了多少人的大陆情怀,隔断了多少人的故园梦想,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浅浅的一湾海峡成了多少中国人心底最深的裂痕和伤痛啊!温家宝总理引用此诗是希望能看到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早日团聚,共聚一堂,这是多么殷切的盼望啊。
古语源头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引自爱国诗人于右任的诗作《望大陆》。
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晚年号太平老人,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元旦,陪同孙中山先生去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本人被推选为民国首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至1922年,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回到陕西组织成立靖国军,与当时的北洋军阀在陕实力人物陈树藩、刘镇华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后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监察院长。
于右任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他爱好碑铭金石,所见古刻名碑,竭力保护,即使戎马倥偬,任靖国军总司令时也不例外。1924年,于右任委托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从洛阳古董商手中买下出土的古代墓志近300方,因其中有7对北魏贵族夫妇的墓志,故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鸳鸯七志斋”。
于右任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收藏古代碑志耗资16万多银元,其中1933年由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协助在河南洛阳收买的《熹平石经》残碑石用了4000银元。有时为了不让古董商将碑志卖给外国人,于右任宁可多掏钱,也要买下。当1937年西安碑林大修告竣后,于右任即将自己收藏的碑志全部捐献给碑林博物馆,共计318种,384方。其中:《熹平石经》及黄石6种、晋墓志4种、北魏墓志136种、东魏墓志9种、北齐墓志8种、北周墓志5种、隋墓志110种、唐墓志35种、后梁墓志1种、北宋墓志3种。
于右任收藏并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墓志中,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夫人管氏墓志》、《元珍墓志》、《穆亮墓志》等书法极品20多种,都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阅读拓展
【原文】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注释】
高山:据于右任先生日记中所写,应为玉山或阿里山的高处。
故乡:指中国大陆。
国有殇:国家有伤痛。
【赏析】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令人叹息悲痛!
4.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总理引古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可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进行协商。这样做实际上是发挥了两岸互补的优势和互利的优势。”
引古背景
2008年3月1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回答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关于两岸关系及大陆对台政策的提问时,温家宝引用了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实现大陆统一的迫切愿望。
论今之妙
要了解这首诗的精髓,先要了解它的背景。宋沦陷后的许多年,大批南宋遗民沉浸在心灵创伤和悲痛中,因为亡国丧家而意志消沉,颓靡不振。其中一些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独行之士用他们的笔触描写了这样的心情。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是这些不服从、不合作者中的代表,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其内心渴盼统一的心情天地可鉴。
温总理引用这句诗,表达的是坚定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以及一心希望台湾与大陆早日统一的心愿。
古语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