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建立了助学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寄宿生活费,这一政策也惠及全国3600多万中小学生。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的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
我们要使所有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引古背景
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在谈到农村教育时,他表示会通过种种举措来解决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通过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的方法使农村的孩子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里他引用了孔子“有教无类”这一名言,说明每个人受教育权利都是公平的。
论今之妙
“有教无类”是由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有七十二。他的学生来自各个行业,多数在自己所属的领域作出了不俗成绩。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极具创建性的,他的愿望就是让人人都有机会受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这一思想是和孔子相通的,温家宝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这一著名教育思想,其目的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获得长足的发展。
古语源头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论语》及作者简介见本书第178页)
阅读拓展
【原文】
《论语·卫灵公》(节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释】
馁:饥饿。
禄:做官的俸禄。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涖:(li),临,到的意思。
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谅:信,守信用。
食:食禄,俸禄。
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相:帮助。
【今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总理引古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引古背景
2009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温家宝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做了解读,向海外人士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精神,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在讲进取精神时,温家宝引用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说明中华民族是积极进取,奋勇向前,越挫越勇的。
论今之妙
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便是积极进取,毫不懈怠的精神。这种思想,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不仅对知识分子,而且对一般社会群众都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这段话中,每一句都包含了一个在险恶的环境中克难奋进、终于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无数志士仁人、民族英雄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建设事业、学术领域,还是在反抗外来民族的压迫上,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刘备三顾茅庐的举措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互相补充,同样流传千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落日雄风激励着无数的白发英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笔诗句勉励着一代又一代后辈健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高歌,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生在世,要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奋斗的伟大追求。这些例子,都说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凝聚、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反抗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激励人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力。
温家宝引用这句古语向外国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进刚健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古语源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a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术数、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模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阅读拓展
【原文】
《易经》乾卦第一(节选)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注释】
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
元亨、利贞:是两个贞兆辞。元,大。亨,通。利贞,《说文》:“贞,卜问也。”利贞,犹言吉利的贞卜。
彖:《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乾:天。元:始,犹言创始。
资:凭借,依赖。
统:统率。统天:犹言统属于天。
品:品类。这里用如动词,有繁殖义。品物:繁殖万物。流:这里引申为赋予。流形:赋予形体。
大明:高亨说:“《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甚是。终,谓日入;始,谓日出。”
御:《集解》引苟爽曰:“御者,行也。”上古神话,日乘着六条飞龙拉着的车子,以羲和为御,运行在天空。
保:保持。合:调整。大和:大音为太。太和:指自然界的一种普遍调顺谐和的关系。利:施利。贞:中正。《彖》、《象》释贞多用此意,与经意有出入。
庶:众。庶物:犹言万物。首出庶物:当指天的功德超出万种物类。咸:皆,周遍。
象:《易·乾》疏:“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后人用文字以释万物之所象,故曰象。”《象》,易传名,十翼之一。它主要是依据卦象、爻位对卦辞、爻辞进行解释,评价,推衍。其内容贯穿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象辞》释卦辞,通常将卦象所表示的自然现象与人的品德行为联系起来加以阐发。
【今译】
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属于上天。云在飘行,雨在降洒,繁殖万物,赋予形体。太阳运行,升上降下,出东没西,向南朝北,六方位置,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的运行。这种运行变化,形成季节气候,万物从而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于是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天的功德超出万种物类,给万国带来普遍的康宁。《象辞》说: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原文】
《易经》坤卦第二(节选)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释】
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六画都是阴爻,用以象地。代表纯阴柔顺之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
朋:李镜池说:“朋,朋贝。货币起先用贝,贝十枚一串为朋。”
至:朱熹说:“至,极也。”坤:大地。元:始,创始。
承:《说文》“承,奉也。”乃顺承天:犹言大地顺承天道的变化而变化。
德:《易经》常用以表示事物的形态性质的一个哲理性概念。合:借为迨。《方言》:“迨。及也。”
含:蕴藏。弘:深厚。光:借为广。
品:品类。品物:犰言各种物类。咸:皆。亨:通泰。这里是生长顺畅的意思。
牝马:母马,阴性之物,与地同类。
柔:柔和。顺:温顺。利:便捷。贞:贞正,犹言执着。此四字讲牝马之性。所解“利贞”与经意有异。
攸:所。
常:常道,正路。
《彖辞》以“类”字释“朋”,取“同类为朋”之意,与经意不合。
坤:《释名·释地》:“坤,顺也,上顺乾也。”
【今译】
坤卦: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财物,东北行丧失财物。占问定居,得到吉兆。《彖辞》说:崇高呵,大地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大地美德,广大无垠。它蕴藏深厚,地面辽阔,各种物类皆得其所。牝马阴性,与地同类,善于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奔跑,生性柔和、温顺、便捷、执着。君子外出,先迷失路途,后来顺利地找到归宿。西南行得到朋友,于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东北行丧失朋友,不过最后还是吉庆的。祥和贞吉,则无往而不吉利,正如大地随处伸展不穷一样。《象辞》说: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5.和合故能谐
总理引古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引古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