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24

第24章 文化教育篇(1)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总理引古

“中国的全民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4%,青壮年文盲下降到4%,女童入学率达到98.9%。全民教育的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全民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依然存在,教育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要继续为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愿以自身的发展为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的先贤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引古背景

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在讲话中,他表示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并愿意为全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也愿意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提供援助。他提出教育是长远大计,并引用管子的话证明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

论今之妙

“一年之计,在于树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是说明,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之所以是未来,在于它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一辉煌历史,与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很大关系。但从18世纪中叶开始,我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革命同步起飞的机遇;在封建农业制约下,我国也失去了发展现代教育的机遇。近代以来,虽然维新人士发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强音,但因内忧外患,教育发展缓慢。而缓慢发展的教育,又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落后的科技水平,又导致了经济的停滞不前。教育之所以是未来,还在于它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史,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论断。同样,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确立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策。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日本国民的识字率就由原来的40%多上升到90%多。“二战”后的日本更是举国上下“勒紧裤带”办教育,从而带来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在当代社会,我国经济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直面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等的挑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既要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又要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为知识经济奠基。要完成这样的双重任务,我国就要大力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成为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开发人力资源,就离不开发展教育。这一道理实际上就是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强调过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温家宝总理多次反复强调发展教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是国家保持强盛的基础。

古语源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出自《管子·权修》。(管子及作者简介见本书第105页)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名夷吾,又名字仲,谥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仲的传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

《管子》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阅读拓展

【原文】

《管子·权修》(节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欲民之有义,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审;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闲其治;民闲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闲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

【注释】

计:计划,打算。

民之有耻:让人民都知道耻辱的道理。

饰:更正,改正。

爵服:爵位及其相应服饰。

辟就:谓亲贵者犯法﹐必曲法庇之﹐使避惩罚﹔疏贱者无罪﹐定锻炼周纳﹐使就刑诛。

【今译】

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才,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育人才,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门才能够做到。凡是治理人民的,应该使男人没有邪僻行为,使女人没有淫乱的事情。使男人不行邪僻,要靠教育;使女人没有淫乱,要靠训诲。教训形成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的道理。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走正道。要求人民走正道,就不能不禁止小的邪恶。因为,小的邪恶是大的邪恶产生的根源。不禁止小的邪恶而想要大邪恶不危害国家,是办不到的。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有“礼”。要求有礼,就不可不重视小礼。因为,在国内不重视小礼,而要求百姓能行大礼,是办不到的。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有“义”。要求有义,就不可不实行小义。因为,在国内不行小义,而要求百姓能行大义,是办不到的。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有“廉”。要求有廉,就不可不重视小廉。因为,在国内不重视小廉,而要求百姓能行大廉,是办不到的。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有“耻”。要求有耻,就不可不整肃小耻。因为,在国内不整肃小耻,而要求百姓能行大耻,是办不到的。凡治理人民,要求人民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止小的坏事,这都是训练人民的办法。而人民能够做到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并禁止小的坏事,又正是治国的根本。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服从驱使。要人民服从驱使,就不可不重视“法”的作用。法,是用来建立朝廷权威的。要建立朝廷权威,就不可不重视爵位。如果把爵位授给“不义”的人,人民就轻视爵位;人民轻视爵位,君主就没有威信;君主没有威信,命令就不能推行了。法,是用来驱使人民出力的,驱使人民出力,就不可不重视禄赏。如果把禄赏授给“无功”的人,人民就轻视禄赏;人民轻视禄赏,君主就无法劝勉人民;君主无法劝勉人民,命令也就无法推行了。法,是用来发挥人民才能的。发挥人民才能,就不可不慎重地委派官职。如果委派官职不慎重,人民就背离其治理;人民背离治理,则下情不能上达;下情不能上达,人民就怨恨君主;人民怨恨君主,命令也就无法推行了。法,是用来决定人民生死的。决定人民生死,就不可不审慎地使用刑罚。如果刑罚不审慎,就会使坏人逃罪而好人蒙冤;坏人逃罪和好人蒙冤,就会出现杀无辜而赦有罪的事情;杀无辜而赦有罪,国家就难免被贼臣篡夺了。所以,爵位被鄙视,禄赏被轻视,人民背离统治,贼臣发动叛乱,这些都是败国的政教造成的。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总理引古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代大思想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他把尊师重教同国家治理和兴衰联系起来,发人深省。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教师,他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的崇高品德和业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我们相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有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必将开创崭新的局面!”

引古背景

2003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会上,温家宝针对农村教育现状提出了种种相应的改革措施,下定决心要把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上去,而提高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教师,最后温家宝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他引用了古代思想家荀子的名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

论今之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表明了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占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水平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如果能有良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那么未来国民的素质必定能升上一个层次,在各方面的人才也会层出不穷,国家的发展也会日新月异。而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就要提高教师的教授水平,提升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条件,尊重教师的人格。温家宝总理在这里提出要“贵师而重傅”的观点,就是让我们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假如全民都能做到“贵师而重傅”的话,那么我们国家不日就能立于世界之巅了。

古语源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出自《荀子·大略》。(《荀子》及作者简介见本书第162页)

阅读拓展

【原文】

《荀子·大略》(节选)

《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

【注释】

愆:(qian千)这里用为超过之意。

于: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这里用为超过、过分之意。

疾:《孟子·梁惠王下》:“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玉篇·疒部》:“疾,患也。”这里用为担忧之意。

至: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也:这里用为乱之意。

其:这里用为也许,大概之意。

赍:(ji)这里用为送给、资助之意。

嗛:(qian谦)通“谦”。这里用为谦虚之意。

【今译】

《国风》所谓的好色,古书上说,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欲但不会使人们的举止超过限度。它真诚的情感可与金石相比,它的声音可进入宗庙。《小雅》不会用过分的语言玷污上级,它自己引咎而居于下位。它担忧当今的政治,以现状而怀念古人,它的言辞很文明,它的声音充满哀伤。国家将要兴盛,必然是珍贵老师而且重视师傅,珍贵老师而且重视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存。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是贱视老师而且轻视师傅,贱视老师而且轻视师傅,那么人有放肆之心,有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损坏。古时候,一般人五十岁才可以做官,天子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可以加冠,加冠之后就可以听取政事,(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是周密的。君子行为很乱者然而很喜好(学习),大概算个人吧。这个大概算个人的人乱为而不教育,就不吉祥。不是君子而很喜好(学习),也就不是大概算个人的人。不是大概算个人的人而教育他,就是借粮给强盗,借兵给盗贼。对自己的行为不懂得谦逊的人,就会言过其实。

3.有教无类

总理引古

“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中国人民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源远流长。

中国政府致力于保障所有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