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21

第21章 人伦礼仪篇(2)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注释】

物:事之征验。

格:旧有的法式。

师虞,庶言同:师、庶皆众。虞:度。

轼:古代设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

敝:衣袖。

龟筮:占卦。古时占卜用龟,筮用蓍,视其象与数以定吉凶。

【今译】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主,自己的行为不正,言语不诚信,那么就是不守义,不专一,行为不像臣子了。”

孔子说:“说话要有根据,行为要有规范,这样的话活着就不会被人强迫改变志向,死了以后也不会被人毁坏名声,所以说君子要广博地听取见闻,简质地坚守;多以志意博交泛爱,简质地亲近很少的人,精细地思考自己的知识,执守简要。《君陈》上说,‘内外政令要出自你们众人的考虑,众人的意见都要一致。’《诗经》说:‘那位善人君子啊,他的容仪举止都始终如一。’”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爱好正直的德行,小人从来都怨恨正直的德行,所以君子交朋友有原则,厌恶小人也有原则;所以说和他亲近的人不会疑惑,离他远的人也不会怀疑。《诗经》说:‘君子的好配偶。’”

孔子说:“如果很轻易地和贫贱的朋友绝交,却不轻易和富贵之人绝交,那么就是爱好贤能不坚固,厌恶恶德不鲜明,他如果说他自己不爱好金钱,我也不会相信的。《诗经》说:‘朋友之间要靠什么来辅正,要靠威严的容仪举止来辅正。’”

孔子说:“私下里施舍恩惠不符合道义,君子不会留意这样私下施舍恩惠的人,《诗经》说:‘如果有人喜欢我,就要指示我大道’。”

孔子说:“如果有车必然能看到车轼,如果有衣服,一定能看到衣袖,如果有人说话,一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做事情,一定能看到结果。《葛覃》说:‘衣服穿不厌’。”

孔子说:“话说出以后就照着做,那么言语就不能虚饰了,做了之后就说出来,那么行为就不能虚饰了,所以说君子言语要少,行为要能成就自己的诚信,这样的话,百姓就不会夸大君子的美德而减少君子的恶行。《诗经》说:‘白圭的瑕疵,还可以磨去,话语的瑕疵,不能挽回’。《小雅》说:‘真是君子啊,确实大成功。’《君奭》说:“从前上天大概多次考察文王的德行,把统治天下的大使命交给了他。”

孔子说:“南方人这样说,‘人如果性行无恒,就不能为他卜筮’,这是古人的遗言吗?卜筮都不能知道这种人的吉凶,何况是人呢?《诗经》说:‘我占卜的龟灵已经厌倦,不再告诉我吉凶之道。’《说命》说:“爵禄不能给那些恶德的人,百姓就会自立于道义,做事正直,专一求神祭祀,这是对神的不敬,事情过繁就会搞乱,祭祀神灵也难以祈求到福佑。’《周易》说:‘如果不能保持恒久的德行,有时就会蒙受耻辱,占问保持恒久的德行,对于妇人是吉利的,对于男子是不吉利的。’”

4.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总理引古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一,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

第二,这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历史性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必须与各国相互信任、和睦相处。

第三,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是国际社会一员,要实现自己的发展,也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各国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总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

引古背景

2006年4月3日,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霍华德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演讲。温家宝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将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对国际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否成为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稳定力量?

他强调,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它的精髓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他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解释为什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时,他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古语加以诠释。

论今之妙

在西方,一直有媒体编造并宣扬“中国威胁论”,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届会上,温家宝总理向西方引述了古代的一种观点,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是老子所说的话。温家宝总理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中国愿意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不是一个霸权主义国家,也永远不会称霸,这是我们奉行的原则。温家宝在这里适时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同时也向外国宣扬了中国的和谐之道,让外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而并非被误解的中国。

古语源头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源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a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于老子,言老子“犹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阅读拓展

【原文】

《道德经》(节选)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小国寡民:帛书甲本“国”作“邦”。小,寡,都是动词,使小使少的意思。

使有:傅奕本作“使民有”。

什伯之器:帛书甲本作“十百人器”,乙本作“十百人之器”,河上公本作"什佰人之器",对此解释有几种:一说什即什物,什伯之器就是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器具;一说什伯之器即十百人之器,指一人用的等于十人百人用的器械,亦即功效很大的器械;一说什伯之器指的是兵器,因什、伯都是代表军队人数的数字。今从第一解。

重死:重(zhong),看重、重视。重死,即怕死、看重生命,不轻易冒生命的危险。

不远徙:徙(xi),迁移、搬家。不远徙,不朝远处迁移。

舟舆:舟,船,舆,车。

无所乘之:没有用车船的必要。小国寡民状态使人们无所向往,所以不用车船。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甲兵,指武器装备。

无所陈之:陈,陈列,一说同阵,作动词用,意思是摆列阵势。无所陈之,没有用得着陈列武器装备的地方。小国寡民的状态,使人们与外人无争,所以武器军队在这里没有用处。

复:再。

结绳而用之: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古时文字发明以前,人们记事的方法是在绳子上打结,相当于今天的备忘录、记事簿等。后来绳子的结有不同打法,本部落的人一看绳子的形状便知道是什么事情。有时还用绳结传递重要的通知,相当于今天的文告。

信言不美:信言,诚实的话,真话。美,漂亮、华丽。诚实的言谈是不漂亮的。

美言不信:华丽的言谈是不诚实的。

善者:此“善者”可以理解为善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言说的人。今从后者,则与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思想是同一个意思。

辩:能说会道,有口才。

知者不博:一说博是显示自己懂得多,卖弄的意思,即真正懂的人并不卖弄。一说博是广博,即真有知识的人不广博。今从后者。知识越专精,相对来说,就越狭窄;博杂的人往往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这就是“博者不知”。

积:指私自保留、积藏。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有,富有。

与:给予。

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

为而不争: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老子深恶痛绝人类的私欲与争夺,提出“不争”的思想,这个“不争”并非消沉颓废,而是要人们顺任自然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有“道”者即老子的所谓“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他本着自然的心境去作为,有所成就却不据为己有,永远帮助别人。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真可谓淡泊自然、了无包袱。

【今译】

国家要尽量小,人民要尽量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看重死亡,不朝远处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使用的必要;虽然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拿出来备用。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人民)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自我满足于朴素宁静的生活和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听得清楚,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5.上德不德,讲信修睦

总理引古

“各位议员先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9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实现这两大任务,必须推进两大改革。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这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中国发展了会对周边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

引古背景

2007年4月1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中日关系的五项原则:增进互信旅行承诺;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着眼未来加强交流;密切磋商应对挑战。他强调,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会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路线和方针。在这次演讲中,温家宝提到中国历来有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上德不德,讲信修睦”。

论今之妙

“上德不德”其意为有德行的人,不自夸其德。“讲信修睦”的意思是,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要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作为二战时期的战败国,日本在侵华战争失败撤退至本国后,在中国遗留下许多妇女和孩子,中国人没有将他们视为仇人,加以凌辱或是报复,而是如亲人般对待,让他们在中国的国土长大,后来许多日本人加入了中国的国籍,并且说:“中国才是我的故乡”,单是从这点来看,就体现出中国人民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