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开窍作文
29675600000022

第22章 写法开窍(1)

不会结尾怎么办

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结尾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交代结局。在记叙事情的文章中常用交代结局的结尾方法,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地收笔了。如《水浒传》中一篇的结尾: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到:“天色很晚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武松在“冈上”把老虎打死了,怕“再跳出一只大虫来”自己斗不过,于是便“下冈”了,“一步步挨下冈来”。文章到此也就自然结束了。

二、内容含蓄。运用意思深刻的语句含蓄结尾,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余地,令人思考回味,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如下面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下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接着他告诉我,晚饭以前,已把纸箱子里的小昆虫全放了。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过也难说,它们未必像我们战士能够适应岛上的环境和条件,岛上比陆上差得多苦得多,它们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也得来一番改造。”

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那对彩色的翅膀。

结尾段写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光辉形象。“正对着朝阳,扇动着那对彩色的翅膀”的小蝴蝶,正是战士小高的化身。

三、首尾呼应。文章的结尾同开头相呼应。前边“开头”讲过的内容,后面还有必要再作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有时还能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

《小木船》的开头这样写:

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

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开头写看见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写看见小木船,“就好像看见陈明”。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四、引用式。这是一种用名言、警句、格言等作结尾的方式,往往也起点明中心的作用。《桂林山水》就是这样结尾的: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中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交代式。像猜谜语最后亮出谜底一样,将文章中一直未作交代的内容,在结尾处向读者交代清楚。《捞铁牛》便是这样结尾:

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六、扣题式。在结尾处点出文章的题目。《沙漠里的船》的结尾就是这种形式:

骆驼走得不很快,可是能驮很多东西。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

总之,文章的结尾是文章整个结构有机的一部分,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要与整篇文章和谐一致。好的结尾必能深化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但有的学生在写作文的结尾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作文有头无尾,文章开头花了很多的工夫,写得很引人入胜,但读着读着就没了,故事还没有讲完,中心思想还没有表达清楚就结尾了。

例如有一篇作文《我的花母鸡》,作者写了“我”怎么从苏州挑回来这只花母鸡,以后又是如何精心喂养它,直到它下了许多的大鸡蛋,最后,文章这样结尾了:

……每当夜幕降临时,只要我呼一声,它就会跑回鸡窝,乖乖地躺下了;每当它生了蛋,就会跑到我跟前,“咯咯咯”地叫着,像是报捷似的……这样的结尾虽然表现出了“我”和花母鸡之间的感情,但总觉得缺少照应,意思似乎没有表达完。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添加一段:

多可爱的花母鸡!对人所求的只是一点残羹剩饭,可给人的却是丰富的食物。花母鸡下蛋,不正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吗?

这样的结尾就比较有力,而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另一个极端就是画蛇添足。

有的同学明明可以结束文章了,还要喋喋不休,离开中心讲些多余的话,请看作文《在烈士墓前》:

安息吧,敬爱的英雄们!我们一定继承你们的遗志,踏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教育活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为自己考虑多,为别人考虑少,一点也不肯吃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上课时不随便讲话,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同学,做一个爱学习、守纪律、心灵美的好队员!

这篇作文按照悼念活动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渲染了气氛,抒发了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总的来说是写得比较好的。可惜结尾出了毛病。照理,文章写到“安息吧……”这一段就可以结束了。作者表达了继承遗志的决心,而且文字不多却意味深长。现在明明已经结束的文章后面再添上一段“回家路上”的检讨,显然是一条硬拖的尾巴,更何况“上课时不随便讲话,按时完成课外作业”等检讨与决心,过分具体、琐碎,很难与烈士的精神联系起来。这段文字完全可以删去。

所以,写作文时既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画蛇添足,应该结束时就画上句号,还没有交代清楚时就继续写下去,直到写完。

不知道怎样照应怎么办

照应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照应是常见的照应方法。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譬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述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结尾处再次强调,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是李大钊遇难16周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遇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接着作者写了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关头,仍然坚持留在北京工作。4月6日早晨,李大钊同志和家人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李大钊表现得异常英勇、坚定。李大钊被害的消息是舅老爷到街上买报时知道的: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号。”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样的首尾照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说明这个日子不平凡,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事件照应,关系到整个情节发展的事件需要在恰当的地方加以交代和照应。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处照应: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件事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的严峻,这段叙述交代了时代背景。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作者当时没有写明,读者不清楚。后来用母亲说的话做了照应,读者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对“焚书”事件的照应,不仅使我们感到军阀是如何凶残地破坏革命,而且也认识到李大钊同志是如何处处为党的利益着想,从而突出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

三是主题照应,文章的内容与题目相照应。从《草地夜行》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事件———行(行军、行进);时间———夜(夜晚、夜间);地点———草地(松潘草地)。文章主要讲了谁和谁为什么在“草地夜行”,他们在草地怎样夜行。《草地夜行》这篇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战士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赶上队伍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文章从内容上与题目照应。

开头写“我”空着肚子在茫茫草海中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再写黑夜中,下起了大雨,老红军背着“我”走,以致陷进泥潭,被草地夺去了生命。

接着写迎面来了一位同志,和“我”并肩朝前走。

而有些小学生写作文,经常是不知道怎样前后照应,随心所欲,从而出现前无交代或后无呼应的情况。如作文《记电影雷锋片段》

中的一段文字:

有一天,雷锋在回连队的路上,遇到了瓢泼大雨,他一步一滑地匆匆向前跑。正跑着,猛听见了哭声,顺着哭声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老大娘一手拉着个小男孩,一手打着伞,顶着大风大雨踉踉跄跄地跑来。小孩的衣服被雨打湿了,冷得直打战。雷锋连忙脱下雨衣披在小孩子身上。

雷锋问大娘:“这雨天您到哪儿?”大娘说:“我去女儿家,一下火车就遇上大雨。”雷锋笑着说:“我到朱家屯有事,我送你们去。”大娘非常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了!”

这段文字,有两处缺乏照应。第一处是前面写“猛地听到哭声,顺着哭声的方向看去……”后面未交代谁哭的。第二处是大娘没有说到朱家屯,使人发生了“雷锋怎么知道大娘去朱家屯”的疑问。应该怎么改呢?请看下列修改后的短文:

有一天,雷锋在回连队的路上,遇到了瓢泼大雨,他一步一滑地匆匆向前跑。正跑着,猛听见了哭声,顺着哭声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老大娘一手拉着个小男孩,一手打着伞,顶着大风大雨踉踉跄跄地跑来。小孩的衣服被雨打湿了,冷得直打颤(只是一个劲地哭)。雷锋连忙脱下雨衣披在小孩子身上。雷锋问大娘:“这雨天您到哪儿?”大娘说:“我去(朱家屯)女儿家,一下火车就遇上大雨。”雷锋笑着说:“我到朱家屯有事,我送你们去。”大娘非常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了!”

括号内语句都是为了弥补缺少照应的漏洞,这样结构就完整了。

名师精析

这篇习作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围绕中心思想来写。文章的开头段除了需要交代的时间与人物以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其他内容都应该删去。结尾段与中心思想无任何关系,也应该删掉。

第二、第三自然段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应该细致描写,但文章写得不够。这是一篇典型的、没有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范例。

选材没有意义怎么办

围绕中心选取的材料,除了要真实以外,还必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我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这篇作文的中心是“毅力”,那么我们可以选取“为了减肥,不论寒冬还是酷暑我都坚持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