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经典今读:
“日就月将”,意思是,认真学习,每天都有一点小收获,日积月累,就会有大成就。
《敬之》作于周成王时,“敬”通“儆”,乃警戒之意。这首诗以周成王的口吻告诫群臣要勤于学习,做学习型官员,只有知识丰富了,认识水平提高了,政治上成熟起来,才能不辱使命,跟着周成王一起开创光明的未来。
古人重视学习,通过努力学习,很多人都出将入相,成为国家栋梁。但官员的编制毕竟是有限的,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官。那么,不能做官的读书人又能做什么?还能不能有光明的未来?
南朝人刘勰告诉了我们一种选择。
南朝。某夜。月亮照着定林寺,定林寺一片静谧。
半夜时分,一个小和尚起来小解。他急匆匆往茅房走,经过佛堂时,看到地上一个巨大的影子倏地掠过。他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鬼。一阵冷风吹来,带着呜咽之声,那影子随着灯火扭动起来,显得阴森诡异。小和尚大叫一声:“有鬼!”吓得屁滚尿流地跑回了僧房。
所有的和尚都被小和尚吵醒了。方丈问明情况,便带着众僧来到佛堂,人多胆壮,众僧心中的好奇多过了胆怯。进了佛堂,突见一个影子一闪,穿门而出,蹿上了围墙旁的大树,月光下面,众人看清楚了:是个小孩。
众僧疑心他是个小偷,不由怒从心起,便一拥而上,将其擒获。一审,原来此“贼”的名字叫刘勰。问他偷了什么?他说自己不是小偷,是到佛堂来借火看书的。因为家里穷,没钱点灯,而佛堂的灯火却通夜长明。众僧不肯相信,喝问:“不许撒谎!你说是来看书,有何凭证?”小孩哆哆嗦嗦从怀中掏出一本破破烂烂的书。方丈拿过来翻看一番,确定不是本寺藏经,便信了他的话。
原来刘勰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无钱买灯油,偏又笃志好学,酷爱读书,晚上不想睡觉,只想看书。他已经数日到定林寺夜佛堂上晚自习,不曾想今夜被小和尚撞见。方丈知道端详后,对刘勰甚为赞许,摸着他的头说:
“真是与佛有缘。小施主,不如以后光明正大地留在定林寺读书吧,贫僧或可与你切磋切磋。”刘勰正儿八经给方丈磕了三个响头,正式拜他为师,留在定林寺专心读书。古庙藏龙卧虎,那方丈也是个奇人,学识渊博,见识高深,加上定林寺藏书极丰,刘勰受益良多。他日日书不离手,夜夜掌灯苦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日就月将,“博通经纶”。刘勰日后写成了皇皇巨着《文心雕龙》,这是中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着。
慧眼看经典:
每天取得一点成绩,每月取得一点进步。不唯读书,只要抱定“日就月将”的进取态度,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处于什么位置,都会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