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经典今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说你站在正义这方,支持你、拥护你的人就多;你不仁不义,必定会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这话出自于孟子之口,与他代表的儒家“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隋唐交替,改朝换代,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必然结果。隋炀帝杨广“失道寡助”,丢了江山;唐太宗李世民“得道多助”,坐了天下。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杨广也不例外。按照现在历史学家的说法,此人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但关键在于他的能力用得不是地方,且过于独断专行,这就远离了正道。比如他不顾国情三次征伐高丽,本意是想树立权威,解除边疆隐患,但屡战屡败,耗费了国力,老百姓因而家破人亡,怨声载道。又如他开挖运河,客观上沟通了南北水运,并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自然文化遗产,但挖运河劳民伤财,老百姓叫苦连天,他知道这种情况后,不仅不思悔改,也不安抚百姓,而是对民愤进行无情打压。《隋书》记载,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又比如他想把自身生活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大肆修建离宫,老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导致后来瓦岗军起义。
李世民正好相反,他是一个可以战胜自我的人,特别善于自省,总是虚心接受臣子的批评,所以一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当皇帝期间,曾经把多余的宫女遣散回家,宫女们欢天喜地一哄而散。他还让死刑犯回家与家人团聚,到第二年秋处决时自行回来,没想到这些犯人到点还真的回来了,没一个无故缺席的。
李世民挺满意,说:看来你们已经改邪归正了,我也不杀你们了,你们回家种地去吧。这就是“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的典故。开明的对内政策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使李世民很得民心,甚至连外国人也前来称颂,称李世民是“天可汗”。
慧眼看经典:
什么是道?大概就是指符合自然规律、顺应社会潮流。统治者的道,是治国之道,能富国强兵,使百姓安康的统治者,就是有道;对于一般人来说,若能尊重社会行为准则,尊重公共道德,尊重他人利益,也可称为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