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23

第23章 风俗·宗教(3)

民间有一种“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这种说法使一些人误认为73与84岁是两道“难关”。何以有此说?溯其源,此说与孔孟有关。旧时年岁按虚岁计,据查孔子活了73岁(前551~479),孟子活了84岁(前372~289)。封建社会,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之人,一些认为圣贤之人尚在这岁数上死了,普通人更难活过这岁数,于是便有了此说。

古人对血与红色的迷信

古人不知道造血的过程和作用,只是由种种实在的事例体会到血的重要。他们亲自看到动物和人受到杀伤就会血流如注,若是血流不止就会死亡。

血不流出来,人和动物大都不会死。于是人们对血既了解它的重要,也感到流血的恐怖,甚至更具体地认为血是生命的一部分。许多和血有关的迷信和习俗也就因此而起。

血是重要的,所以古人常用歃血为盟方式,表示郑重其事、不可悔约的意思。把马牛羊等牲畜的血盛在器皿里,订盟的每个人都用指蘸血涂在嘴上,口中再念誓言,也就表示绝不改变的诚意。因此“口血未干”就成了订约不久的形容词。

古人铸造钟鼎等物常用动物的血涂于器物的内外和空隙,这叫做“衅”。一是使新铸成的器物牢固些,另一方面也是使新器物有灵气(因为血是有灵气,有生命的)。此外大军出行之前要“祭旗”。旧小说时常讲奸细到敌方军营里去“卧底”,被敌人发现后,却被绑在那儿一刀一个砍了头去“祭旗”(军中大纛旗)。这举动一直保留下来,只是不杀人了,改用牲畜而已(还比如从前梨园行武人等祭他们本门祖师要斩雄鸡头沥洒祭之)。

北方丧礼点主大典,由点主官用朱砂研雄鸡鸡冠血,用新笔蘸着在神主牌上的主字上点一点(先写王字,留下那一点等主官来点)。贵阳丧礼点主时不用鸡冠血,而是刺孝子的中指取血,这也是父子骨血相关的意思。

北方传说人在夜间行路,运气不好就会遇上“鬼打墙”,就是你不论向哪一个方面走,面前都没有路。如果换个方向走,挥手一洒,中指血洒下去,立刻冲散邪崇,找到归路。遇到僵尸或尸变都可以用这方法来解围。人是阳,鬼是阴,阴不胜阳,邪不胜正,理之当然。

又传说庚申日人的血(尤其是中指血),若是沾在任何东西上,那东西就会变成精怪,可以变化通灵。《阅微草堂笔记》讲一个猎人骑着马到野外打猎,驰马正走,忽然一阵旋风挟着一团火光飞沙走石迎面而来。他举起鸟枪对着那团火光就放,砰然一响旋风就散了。他见地上多了一件东西,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枝破毛笔,笔管上沾着血迹,颜色已经很淡。原来那枝笔管沾了人血,已经能够游走飞行了。

人血是珍贵的,但是从前一般观念认为妇人生产流的血和月经却是污秽不洁的,这是由于古人认为“性”和“生殖”都是不洁的缘故。因此男人不入产房,妇女月经期间不到庙里烧香,女人的月经带也要收好不许冲犯三光(日、月、星),尤其不要被妖怪偷去。用血污的月经带顶在头上可以躲过雷劫。旧小说里讲抵御妖术邪法,要用蒜汁狗血屎尿等物劈头洒下,也就是用污秽之物可以破道法的说明。

血是红色的,血既可以破邪崇,因此血红色的衣物也可以辟邪祟。比如邻居死了人,停柩在堂,左邻右舍都在门楣上贴一张红纸,就是为了防止邪崇野鬼误入自家。清代冬至处决的时候,监官莅临刑场要身披大红斗篷,也是同样的用意。老式婚礼新娘子全身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红的,并不是取吉利,乃是为破不吉。

贴“福”字与倒贴“福”字

【贴“福”字的由来】

我国城乡均有农历除夕在门上贴“福”字的习俗。这一习俗起源说法不同:

1.源于朱元璋查“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在一个镇上看见有人围观一幅绘有赤脚女人抱西瓜的漫画,意为取笑淮西妇人不缠足。明太祖以为镇上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她正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即吩咐军士到镇上查清围观者和漫画作者,对未参与嬉笑的住户,一律在其家门上贴一“福”字。两日后,军士便以此为据,到无“福”字的百姓家捉人。此后,演变为除夕在门上贴“幅”字,意思亦由“避嫌”变为“祝福”。

2.源于姜太公封老伴穷神。传说姜太公老伴为八败之命,意即谁娶此女全家受穷。太公因辅文王有功封神,老伴问他:“诸神皆被封,君何不封我?”太公说:“你到谁家谁家受穷,若封即封为穷神!”老伴嗔之说:“封为穷神,何处为家?”太公戏谑说:“凡有福之地,你都不能去!”此传出后,户户贴“福”字。“穷神”不敢入门,求得家业不败,年年有福。

【“福”字倒贴的由来】

“福”字倒贴一俗源于如下传说:清代的一个春节前夕,恭亲王府大管家写了几个大“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家人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愤,欲鞭罚惩戒。大管家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一听,也合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于是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为何要给压岁钱?

每逢过年,民间百姓中用红纸包钱给晚辈的风俗,称压岁钱。旧时的压岁钱是用红线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穿成鲤鱼形、如意形或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隆”、“钱余”之意。关于压岁钱还有两段传说。

一个传说是,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第二天,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得呆痴。弄得民间有小孩子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妻俩,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于是变成八枚铜钱,守在小孩身边。孩子入睡后,夫妻俩用红纸把铜钱一包,放在孩子枕头旁边,并吹灭灯火上了炕。半夜,“祟”出来,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一道道金光,吓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了左邻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渐就演变成为“压岁钱”。

另一传说是起源于唐代宫廷。当年杨贵妃生了一子,唐玄宗闻报大喜,并亲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做镇邪祛魔的护身符。“洗儿钱”后来从宫中流传到民间后便演变成“压岁钱”。

鞭炮原为驱邪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喜庆的习俗——舞狮子

每逢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

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术。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开始数九,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能寒尽春来。数九寒天是一年中难于度过的日子,而大地春回则是人们共同向往的,所以古人便在冬至这一天设计了“九九消寒图”,用来计算时日,帮助消寒迎春。最常见的是文字消寒图。其图由九个汉字组成,例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每字九画,正好八十一画。字呈双钩体,笔划中间是空白的,每过一天用红笔描一画,待到九个字描完,春天便来临了。第二种是梅花消寒图,其图是一枝梅花,共八十一瓣,每天用红笔涂染一瓣,待到素梅变成红梅,便“出九”了。第三种是圆圈消寒图,其图是九个大圈,每圈又有九个小圈,圈旁标明日期,每天用墨涂画一个小圈,阴天涂掉圈的上半,晴天涂掉下半,刮风涂左半,下雨涂右半,下雪则涂中央。这种消寒图除了计日,还可兼记气候,保存下来可以成为气候史的资料,其意义又远远超过单纯地消寒迎春了。《帝京景物略》中有详细记载,看来此法始于明代。

“三百六十行”

行业之说,始于唐代,时人称36行。《清波杂录》说这些行业是: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纸行、巫行、海味行、鲜鱼行、酱料行、花果行、汤店行、药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珠宝行、首饰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针线行、丝绸行、仵作行、驿传行、铁器行、玉石行、顾秀行、扎作行、皮革行、纲罟行、花纱行、杂耍行、鼓乐行、故旧行、新兴行、陶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