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是一种修行
29623800000030

第30章 心存善念

一切是不变的,而一切又是变的。改变业力,或者说影响业力唯一的希望,就是心存善念,积累善业,这也许正是众生在经历了久远劫的苦难之后,一种最朴实的人生总结。

人的思维是不是在深夜的时候才格外清晰?这个时候,你睡不着觉,一些你从没在白天想过的念头一件件浮上脑海,譬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善的法则,而规避恶的行为?仅仅是惧怕法律么?不一定。如果是那样的话,在众人眼未及的地方,我们可以尽情地使恶。为什么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总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提醒自己,不该这样做。

我们把它称之为良心。而良心又是什么呢?仅仅是一种感念呢?如果深追究下去,或许,这就是对久远劫以来,众生对业力的深悟和畏惧。

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它的产生,终究要来自于一个原因。任何一个原因,都会结下结果,它成为了左右我们现在幸福或者悲伤的原因。

任何人也逃不过。

我曾经看过一本《释迦牟尼传》,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佛陀在出家前曾是释迦族的王子,在他出家的几十年后,他的王国一度非常富足。可是,因为他的王国强大,瞧不起周围邻国,而为自己惹来了祸端。虽然,佛陀曾经多次警告当时的国王,对方却没有丝毫改变。

具有圣智的佛陀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在某一天,他的徒弟们发现他不再像往常那样,周身散发光芒,就询问原因。

佛陀黯然地回答:我的王国的人们,很快就会遭受一场灭顶之灾,我现在是提前为他们哀悼。

佛陀的徒弟都是具有神通的人,听到此话,其中一人很不以为然:不会的,我以我的神力,救出一些青壮年,就不会让释迦族毁掉。但佛陀答道:不可能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即使有神通也无法改变业力。

这个徒弟不信,他飞到王城里,将500个青壮年男女放在自己的钵里,但是,当他飞出来,却发现,这500人已经化成血水。他大惊之余,才感慨地相信了佛陀的话:个人的业力只有自己才能解除,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之后不久,释迦族周围的邻国对这个国家展开了进攻,很快就攻破了城堡,并对民众进行了大肆的屠杀。将三万人活埋在地下,只露出头,用大象践踏,用铁犁来耕,屠杀婴儿,将女人剜目挖心,整座王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这幅情形让老国王心如刀绞,他这样哀求敌国的首领:你把我沉到水里,这个时候,让我的臣民们逃跑,当我忍不住浮上来时,剩下的人,随便你杀,可以么?

敌国的首领觉得这个主意很好玩,就同意了。于是,老国王被沉到了水里,人们趁着这个功夫四下逃散,那个首领还看得哈哈大笑,过了很久,人几乎都跑光了,他才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个老家伙还没浮上来?于是,派人下去看,那个士兵是含着眼泪上来的:老国王已经溺死在水里,他为了不让自己浮上来,把自己的头发绑在了木桩上,双手紧紧抱着木桩,拽都拽不开。

首领听后心里一动,也就没再说话。

这段情节,我反复看了好多遍,老国王舍己为人的菩提心,让我万分感动。

但是,让我最受震动的,还是佛陀的那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即使是佛陀,也无力改变。

依佛教的理论,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无关他人,都是因果所致。说到这里,或许有人问,如果是这样,我做或者不做,因果早就注定,岂不是毫无意义。

并非如此。佛经认为因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在发生变化。比如释迦族的国王,当他听到佛陀的警告,如果认真听从了,那么,属于他们,以及他子民的因果,就会发生变化。但是,他没有,于是,因果真实不虚地进行下去了。

一切是不变的,而一切又是变的。改变业力,或者说影响业力唯一的希望,就是心存善念,积累善业,这也许正是众生在经历了久远劫的苦难之后,一种最朴实的人生总结。

而人生如此漫长,为了让以后的日子少一点波折,还是让我们心存善念,多做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