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是一种修行
29623800000106

第106章 隆重的仪式

当你亲眼看到死亡,虽然不可能产生完全的出离心,但是,在那一刻,你绝对会彻悟,人世间的一切,包括这个你最珍视的肉体,都是毫无用处的,赤裸而来,赤裸而去。

生死是人世间最大的事情,然而,在藏地,人们对于死亡的重视远远大于生。而且,寺院似乎和死亡总是息息相关的。不管什么样的人,当他死去了,他的亲人一定到寺院请求超度。如果他没有亲人,就会由寺院亲自派人来处理善后事宜。在这里,死者有很多种入殓方法,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一般来说,高僧都是火葬。普通人则采取之前的那些方式。不过,要如何入葬,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有强烈意愿的除外),而是家人要找活佛打卦,算出他入殓的时间以及方式。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去世了,活佛打卦,她应为水葬。

举行仪式之前,死者的尸体还会被抬到寺院的措经大殿前,由每一位僧人都为她念诵度亡经(寺院共有300多名僧人),在接受了僧团的祈祷之后,尸体才正式被抬到河边,进行水葬。

猫的家乡有一条异常宽阔且奔流湍急的河流。水葬就在那里举行。

水葬的道理与天葬一样。天葬是将人的尸体切成小块,裹上糌粑,喂给秃鹰吃掉。以示来自天地,回归天地。水葬也一样,水葬师将尸体切割后,扔入水中,由鱼儿分享。往日,你们曾是我的食物。今日,我以身为食,完成因果的循环。

和水葬很相似的一种丧葬方式就是天葬。

从古到今,这是藏地非常受争议的做法。据说,早在清朝,有驻藏大臣看到这一情形,就相当崩溃,痛心疾首,认为是“此等行事,下同畜类”。

然而,不管别人的议论如何,天葬从传入西藏那一天起,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天葬的方式源于何时?有记载说,和印度文化的传入有关,比如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就这样描述印度的丧葬风俗:“……三日野葬,弃林饮伺兽……”值得一提的是,丢弃尸体的树林被称为“尸林”,也是密宗修行最好的地方。

西藏最早的天葬台就是由密宗大师建立的。有一位着名的止贡噶举派的祖师就建立了止贡天葬台,并宣布,如果在这里天葬,死后不进地狱。从那时开始,天葬开始被藏族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主要的丧葬方式。当然,它得到认可的原因还是和佛教有关,那就是与佛教提倡的“慈爱布施”“舍身饲虎”不谋而合。

然而,这一切说起来轻松,真正看到又会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我没能亲眼看过天葬,却看过一部描述天葬的片子——《喜马拉雅》,恰好还是半夜时。

影片的第一个情节,就是天葬。

死者被修习密教的修行者僧人抬到天葬台上,安放好。修行者开始念经,缓慢地摇动手鼓。

很奇特的音乐。

此时,天空开始有兀鹰在盘旋。

白色的鹰。

那边,天葬师已经开始工作,先是用刀子划开尸体,之后,用重物开始砸。估计是骨头类的硬物。在天葬师划开尸体的时候,会撒上很多青稞粉,作用是什么呢?就是预防血会大量地涌出来。沾上了面粉的血就会发粘,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划掉了皮肉之后,就是骨头,要全部砸碎。要砸得很细致,不然的话,鹰会吃得很费力气。

当天葬师把尸体处理成块的时候,成群的兀鹰都飞过来。但是,它们不会动口去吃,而是等着它们的头领来,一会功夫,它们的头领姗姗来迟,它先吃第一口,其他的鹰才敢接着吃下去。

鹰飞来的时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如果死者生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人,那么,来的鹰大多是白色的鹰。反之,就有满天的黑鹰来吃。

还有一种人,可能是坏到顶了,不管是黑鹰还是白鹰都不屑于吃。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些尸体白白胖胖,但是,鹰就是不吃,反而那些又老又脏的尸体,被处理后,鹰都会大口地去吃。后来,天葬师把那人的尸体块包在青稞粉里,混在别的尸体里,有的鹰不知道,吃了两口,但是,竟然被它们挑出去。最后,实在没办法了,那具尸体只好被火葬了。

谁说冥冥中没有一双清透的智慧眼,在遍观十方世界?

密教中认为,鹰鹫是十方空行母的化身,那里的人们都认为,如果被它们吃光了尸体,那将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灵魂将随着鹰背翱翔在无限的虚空之间。

而许多修行人更是认为,能接受天葬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死亡做准备。当你亲眼看到死亡,虽然不可能产生完全的出离心,但是,在那一刻,你绝对会彻悟,人世间的一切,包括这个你最珍视的肉体,都是毫无用处的,赤裸而来,赤裸而去。

当肉体最终化作苍鹰的食物,那一刻,你会想,这忙碌的一生啊,我们都做了什么?都在忙碌了什么无意义的事情?

明白了天葬的意义,大约也是明白了死亡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