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亲子关系实用手册
29586100000009

第9章 暴力倾向——缺乏交流是根本

“亲子心理诊所”

孩子天性好动,互相嬉笑玩闹是常事,但也有部分孩子性格暴躁,玩着玩着就演变成了打架。虽然不一定出什么大乱子,但如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抓得青一块紫一块,心里当然也不是滋味。于是,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受欺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强力壮”,甚至向孩子传授打架的“技巧”。

但是这种片面鼓励孩子“打”赢别人、“以暴制暴”的做法不但不文明,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成人后适应社会非常不利。而那些喜欢“打架”的孩子,本身就说明他们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父母正确引导。

下面我们看一个案例:

刚刚很活泼,也很乐意和别的小朋友玩,就是有一点很让父母担心:他在被别的小朋友打时根本不知道还手,只是一味的躲。作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真的很心疼。

在确认孩子被欺负后,父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和老师沟通。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孩进行教育,同时对班上的每个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更有利于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对“受伤”的孩子也是一种安慰。

父母还可以适当地教孩子一些“防卫”的方法,比如:采用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此外,父母要做到不能对孩子关切过度、事事代为安排,而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合群,充分和其他孩子交流。这样的话,孩子卷入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亲子心理处方”

暴力倾向、行为不但对暴力对象有危害,而且对施暴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如不及时消除其暴力倾向将成为其今后犯罪的隐患,其破坏性不可低估,所以父母应高度重视,及时预防、减少、消除孩子暴力倾向。

1.改变孩子的周围环境,为孩子建立健康的成长氛围。

针对社会大环境对孩子成长存在的不利影响,如:充斥电视的暴力镜头、社会上的暴力行为、周围环境的不良事件等,父母应积极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小环境。首先,要控制孩子观看影视的时间和内容。要选择适宜的节目让孩子观看。父母在看影视时,应避免让孩子看到少儿不宜的节目。其次,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应该有选择性,对喜欢打闹的孩子,最好不要为其购买大炮坦克一类的玩具。在言行上也应注意,不要表现出暴力冲动。最后,对孩子经常施暴的父母应立即停止对孩子的暴力言行,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消除与孩子间的情感阻碍,重新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如孩子受到其他孩子的打骂,父母应积极给予安慰,且不可教唆孩子以暴还暴,如“有人欺负你,给我使劲打,打坏了我负责”。

2.转变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避免、克服孩子任性性格的形成。

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倍加关爱,是应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切不可过分溺爱孩子。父母除自身不要溺爱外,还要劝阻孩子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应改变家庭育人结构。对孩子应严爱相济,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以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情感上相互支持、关爱。变孩子在家中的核心支配地位为受教育的地位和家庭中平等的一员,避免孩子形成小皇帝、小公主心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区别对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拒绝,事后应向孩子说明理由。

3.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孩子的心理发育存在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4~7岁的孩子,其主动性与可塑性最强。这一时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为此父母首先应关爱孩子,以爱作为双方交流沟通的桥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观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同时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如当父母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折下来,这时父母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4.加强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

针对独生子女不善于与同伴相处、集体认同感差、环境适应能力差的特性,父母应有意识的创造群体环境。如在家中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游戏、玩耍、谈心。在家庭外,父母应有意识的多让孩子参与到其他孩子中去游戏玩耍,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中,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养成孩子的忍耐宽容,无形中会加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利于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