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29582100000050

第50章 不要让孩子贪玩过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换句话说,没有不贪玩的孩子。不过,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超过了度就不好了。正如孩子贪玩一样,如果玩得过分,玩得沉迷,这就有害而无益了。我国古代有句话叫“玩物丧志”就是这个意思。为此,作为母亲的女性绝对不能让孩子贪玩过度。

了解孩子贪玩的原因

儿童天性好动,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贪玩的毛病。对孩子的贪玩,家长不要过分心急,当孩子贪玩影响了正常学习及生活时,我们做家长的则需要进行干预。研究认为,引起孩子贪玩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儿童多动症

这种孩子表现为整天动个不停,但兴趣爱好不持久,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久,行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事有头无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控制自己。

(2)教育不当

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平时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整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无人加以约束和引导,使得孩子沉溺于玩耍。学龄儿童贪玩则与多种原因有关,例如有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也有的因视力或听力等问题,因为看不清,听不懂导致上课做小动作和调皮捣蛋等,这些也往往被教师及家长认为他们是贪玩。

(3)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饮食与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有的孩子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可能与孩子平时多食鱼、肉、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有关。另外,常喝含兴奋性成分的饮料以及多吃人工合成色素类食物及挑食、偏食引起缺铁性贫血等也可以引起儿童爱玩。

改变贪玩孩子的方法

孩子爱玩并不是坏事,因为在玩中同样能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玩不应该一律加以强硬的干涉,而应该区别对待,正确引导,并根据孩子贪玩的原因,对症下药。

(1)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对电脑很有兴趣,他就愿意自觉主动地看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贪玩的习性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应不时地寻找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才。

(2)科学严格的教育

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通俗地讲,就是软硬兼施,重在激励,“软”就是启发、激励孩子,“硬”就是严格教育。严格教育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管死,而是对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要抓紧、不放松、不打折、不妥协,抓出实效。

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家庭应该进行严格管教,这会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而溺爱孩子、放任不管才是造成不良亲情关系的重要原因。

(3)对潜能的挖掘培养

挖掘潜能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这对贪玩孩子的转变是很重要的。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得到展示,受到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他成长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有特长、有天赋、有潜能的,我们只要留心,总会找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天赋和特长,只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会兴趣大增,从而转移注意力,把玩放到次要地位。

(4)让孩子感受成功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多是由于学习总是失败,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并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努力达到他能够实现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励孩子的继续努力,使他不断进步。

(5)交爱学习的伙伴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孩子仿效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孩子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这种同伴的力量有时甚至比父母的说教、打骂更有功效。

另外,作为母亲,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使孩子不贪玩,首先我们自己必须爱读书,为孩子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我们成天玩麻将、看电视、跳舞、应酬,那么要想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绝对不可能的!

贴心小提示

孩子贪玩总会惹出一些事情,其实,这是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或者还不会“沿着道走路”。为此,您不妨参考以下方法。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要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孩子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确定所有的方法被找出之前,不得对任何人的方法进行批评。

这种思考方法有利于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您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构想可行,则在所有的方法确定出来后,引导孩子评估每一个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对每一个方法进行总结。

您可以询问孩子,“你认为哪一个方法对你最有效”,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孩子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任。行动方法确定后,您应鼓励孩子“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无论如何,寻求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

在商量解决问题的时间之前,您可以与孩子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况。如果孩子的计划没有成效,您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建议,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选择其他方案。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孩子不与您讨论计划的实施情况,您可以晚些时候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你愿意谈谈这件事吗?”

以此,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实践自己的计划,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让孩子养成规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