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民谚叫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这不只是说话的技巧,更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便迎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只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获得的东西。这也是成大事的一个技巧。有句谚语叫“到什么山上坎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道理很明白,就是说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否则就容易造成对立,产生麻烦。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说话一定要讲究对象。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托人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因此,要想学会与不同对象谈话的技巧,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的办法:“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意思是: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这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
2考虑地域的差异说话
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这样才能够让他人所接受。
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白相了!”(台下充满笑声)
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3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有个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问一位没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没有。”老太太这才恍然大悟。可是,对有文化的人说“配偶”就没有障碍。
跟文化低的人说话应该用家常口语体,说大白话。如果用接近书面语的典雅口语体与他们交谈,那么,在语体上是不合得体性的要求的。另外,文化高的人比较敏感,爱抠字眼儿;文化低的人却不是这样。因此,对文化低的人讲话可以随便些,即使有几个词用得不得体或不是地方,他们也不会去深究的。跟知识分子讲话就得注意尊重对方,避免常识性错误,特别是注意用词得体,否则一旦被他们抓住就会留作笑柄。
4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论语》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特点而无意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伤害对方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对象,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分出纵多的类别和层次来,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孔子就做到了这点,他能够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
5重视对方年龄的差异
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6对心境不同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里说:“莫对失意人谈得意事”。这是说,对一些人说来是最不得意的事,不愿意别人提起的事,有些人却提了,这就叫“哪壶不开偏提哪壶”。这等于戳人家的伤疤,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同一个人,心境不同对言语的反应也不相同。情绪好的时候,别人即使对他说些不中听不得体的话,他听了就听了,表现出随和性;情绪不好或心烦时,自己不愿意多说话,更不爱听别人唠唠叨叨,听到一句不顺心的话就会起急,甚至莫名其妙地冲人发火。因此,一定要针对对方的心境说话。
综上所述,还有许多类型的谈话对象,在此就不一一陈述了。总之,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表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而且能让对方在与自己的谈话中感受到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