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大我”
什么是“大我”?
当一个人认同和体悟到“大精神”的时候,他在这个时候的自我就是“大我”。从道家来看,“大我”就是体道之人的我。
一个人体悟到“大我”之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肯·威尔伯对此有非常好的叙述:
“我认为那些圣者、先知们处于进化的神秘冲动的前沿,他们是自我超越驱力的先锋。这种驱力使他们不断超越已经走过的道路。在我看来,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大宇宙朝着更大深度和不断拓展的意识进化的动力,他们一直奔跑在光的前端,快与上帝会合了。”
“我认为,他们已经表明,在你、我,以及所有人的身上都有同样的深度。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渗透到了万事万物中。大宇宙通过他们的嗓音放声歌唱,大精神通过他们的眼眸闪烁光芒。他们昭示了明天,向我们打开了通向我们自己命运的道路。这条道路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达到惊人的自知。你会发现,圣者(sage)的声音变成了你自己的声音,圣者的眼睛变成了你自己的眼睛,你用天使般的声调说话,你在永不熄灭的实现的火焰中燃烧,你在大宇宙这面镜子中认清了自己的面容:你的本体实际上与万事万物是同一的,你不再是那条溪流的一部分,你就是那条溪流本身,万事万物是在你之内而不是在你之外展开。星辰不再是在天外,而是在你自己的上空闪烁。超级新星在你的心中形成,太阳因为你的醒悟光芒四射。因为你超越了一切,拥抱了一切。在这里,没有最终的完全的体现,只有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你就是那个起点,那种初始状态,或者那个绝对的空。在那里,整个进化过程永远无休止地、持续地神奇地展开。”
这是肯·威尔伯自身修炼的又一证明。
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肯·威尔伯对“大精神”的惊人的体悟。这也是他与“大精神”的通心,是他在存在性独处状态中的一种最高的体悟。
毛泽东青年时期对“大我”曾经有很好的理解和体验,在看了老师杨昌济推荐的包尔生的《伦理学》后,写下了这样的笔记:“一个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个之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这段话,可以说是抓住了“大我”的特点。
“大我”也是一种有大自在、大自由感觉的我。这也就是《心经》所描写的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佛教所说的“空”,一般人容易有一种误解,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对于“空”的理解,最终要依赖对“空”的实际体验。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体会,是很难体会到这一境界的。但是,我们借助语言文字,也可以先做一些言不尽意的解释。所谓“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对什么都不执著。由于对什么都不执著,人就能够达到一种自由控制自己心灵的程度。在这种意义上,人就可以做到要什么有什么。关于“空”的境界,作为西方人的肯·威尔伯则有这样的描述:
“……只要你平静地静止在这个观照的觉知中——注视着身体、心智以及自然飘浮——你可能会开始注意到你实际感受到的是自由的感觉,一种解脱的感觉,一种不被你所看到的客体束缚的感觉。你什么也看不到,你只是静止在广阔的自由当中。”
“在你面前白云飘荡过去,你的思想飘荡过去,你的身体的感觉飘荡过去,而你并不是它们。你是这些客体来来往往的广阔的自由空间。你是空地,你是空,你是一个无垠的空间,所有的客体在其中来来往往。白云、感觉、思想来来往往,但你并不是它们。你是广阔的自由感,你是广袤的空,你是无边的空地,正是由此外显才得以产生,停留片刻,随之飘走。”
二、什么是“大我实现”
什么是“大我实现”?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按照马斯洛的意思,我们可以在自我实现之后,再加上“自我超越需要”,把需要层次扩展为6个。
什么是“自我超越需要”?它是指人在自我实现之后,还有进一步发挥潜能,超越自身的需要。人除了关注自我以外,还要关注社会、人类,甚至把关注力扩展到整个地球,乃至宇宙。自我超越需要也是一种追求和满足自己终极关切的一种需要。
为了对人有更全面的研究,可以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再进行补充:
在“自我超越需要”之上,还可以加上“大我实现需要”,把需要层次扩展为7个。
所谓“大我实现需要”,是指当一个人认同和体悟了“大精神”、发现了自己的“大我”之后,实践终极关切,以及体道的需要。
发现大我、实现大我的一种体验和意识状态就是一体意识。
“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和前五种需要一样,也是人所固有的需要,它们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所谓“类本能”(instinctoid),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和本能一样,“类本能”也有先天的遗传的因素,但它和本能又有区别,本能是不需要学习的,先天就会的能力,而“类本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后天的因素。
它们都与终极关切有关。它们的区别在于,当人的“大我实现需要”被唤醒的时候,他有最广大的认同范围,已经达到了没有疆界的状态。
如果说“自我超越需要”的主体仍然是自我的话,由于大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大精神通心,大我实现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完全是“自我”,而是转化为了“大我”甚至大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这已经不是“我”在实现,而是“道”、“规律”本身在实现。这种境界是人与宇宙的合一,人的能量融化在宇宙的能量中,按照“道”的要求在表达。中国哲学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类似这种状态。
人生一世,活着为了什么?从需要满足的角度看,需要满足地位的层次应该不断上升,占优势的需要应该不断上升为更高级的需要,最终应该发展到自我超越甚至大我实现的层次。没有发展到自我超越以及大我实现的人生,不能够算是大圆满的、最充分的人生。
马斯洛在论述自我实现的时候,并没有为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他在很多地方谈到过自我实现的含义,其最主要的含义可以用“潜能的充分发挥”来概括。但是,“潜能充分发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充分?所谓“充分”,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充分”的标准,至少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自己的主观满意度,一是以其他人为参照。这两种标准,都可以参考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的概念来解决。有没有高峰体验,是我们的潜能是否充分的一个标记。如果没有高峰体验,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坚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马斯洛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同一直在山腰攀登,永远到不了顶峰。”所以高峰体验又叫“终极体验”。它使我们体验到人之为人所能够体验的最美好的东西,使我们能够死而无憾。按照马斯洛的说法,高峰体验是我们所能够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
实际上,在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自我超越的概念,以及接近大我实现的概念。
在马斯洛晚期的论述中,他曾经提出过两类不同自我实现的概念。所谓两类不同的自我实现者,一是指“非高峰者”,一是指“高峰者”。所谓“非高峰者”是指一些没有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者;所谓“高峰者”,是指有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者。
如果我们对自我实现者进行细分,我们可以把有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看成是向自我超越和大我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人。
马斯洛并没有提出“大我实现”的概念,但他提出了“第四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的思想。他还提出:我们需要某种“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我感觉,马斯洛再走半步就可能提出完整的大我实现的概念。
“自我超越”与“大我实现”应该是第四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主题,也是全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