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
29576800000018

第18章 民间歌谣概述

民间歌谣的含义

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歌谣”一词可以统而言之,概称一种民间韵文文体;也可分而述之,分指“歌”、“谣”两类。《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诗故训传》解释此句说:“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即合于乐章,有一定的曲调、唱腔,并常用乐器伴奏来演唱的是民歌;没有曲调,但词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吟诵的方式来传播的是民谣。民歌与民谣就可以用是否有曲调、是否歌唱来区分开。当“民歌”与“民谣”相对而言时,“民歌”是狭义的概念。但还有一种情况,将“民歌”用作“民间歌谣”的简称,也包含民谣。这正如古汉语中的“歌”有时也包括“谣”。清代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说:“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而歌字究系总名;凡单言之,则徒歌亦为歌。故谣可联歌以言之,亦可借歌以称之。”

民歌篇幅较短,这点是它与史诗、民间长诗、曲艺等韵文体作品的显著差别;它可以歌唱或吟诵、具有曲调或韵律的特点,则使它在形式上与故事、传说等散文体作品相区别。

民间歌谣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富于韵律的语言形式,而且合于乐曲、用来演唱,演唱时还常伴以舞蹈。在古代,诗、乐、舞通常是三位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它所描述的就是融诗、舞、乐于一体的艺术活动。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部经典《诗经》中的诗原本是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墨子·公孟》中就提到,在孔子时代,《诗经》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后来,诗、乐、舞逐渐分化成三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虽有相互配合的情形,但其主要格局还是沿着各自独立的方向发展。而民歌不同于文人之诗,它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诗、乐、舞相融合的。

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

关于民歌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劳动说和宗教说是最值得重视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上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总体来说,民歌的起源应有多种渠道。故除劳动说与宗教说之外,还有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灵感说、性欲说、美欲说、感情传达说、精力过剩说等。

民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演进。最初是简单的劳动号子等,后来诗律经历了多种形式,其表达功能越来越完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歌始终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另外由于其作品的长久留存依赖于文人的记录和整理,不同时期记录整理民歌的工作往往有较大差距,所以各个阶段保存下来的作品也有数量的差异;在有些阶段,其形式的演进状况不能看得清晰。总体而言,文学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优美、经典的民歌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文学的发展。这种文体至今仍活跃在民间,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于民俗学工作在现代具备了一定规模,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工作卓有成效,中国民歌的现代资料很丰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民歌多姿多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