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品读
29566500000040

第40章 审地度势,择便处军

○译文

凡是作战,途经山地时,必须靠近溪谷;控制制高点,并注意占据便于机动的位置;当敌人已占领了高处,就不宜再去仰攻。这是在山地作战时部署军队的基本方法。横渡江河时,应远离湍急的水流,不应在渡河地区之水域地带结营布阵,这既是为了防备敌人袭击偷营,避免我军背水作战,也是为了与敌军保持适当距离,达到我军行动上的突然性;敌人渡水而来与我军交战,不要在他们刚开始渡水时就迎击,要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做更为有利。如果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布防列阵迎击敌人;在江河地带驻扎军队应占领机动位置,控制制高点,驻扎地应是居高向阳,阵地前低后高,视线开阔;在水上作战应顺流而战,力避逆流迎敌。这是在江河水流地带扎营对敌、部署军队应采取的基本方法。

地形篇 地形也是一部“兵书”

地形篇 地形也是一部“兵书”

交必择友,居必择邻,军事上则须择便处军。

孟子像

地形篇 地形也是一部“兵书”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隋末唐初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

李世民

地形篇 地形也是一部“兵书”

古人说,“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未知敌情,则军不可举”。孙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后,详细介绍了32种直接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这32种方法被后人称为“相敌三十二”法。

孙子的“相敌三十二法”,原则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依据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判断敌情。如:群鸟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鸟起者,伏也”);“走兽到处乱跑,是敌人大举来袭(“兽骇者,覆也”)。二是依据敌人的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如: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军急速奔走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求与我决战”(“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孙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他能透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察微知著,看到事物的本质,实在是高明至极!

在企业经营中,一句话、一条消息、一张照片就会使企业增加百万收入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国亚默尔公司的创始人菲力普·亚默尔具有惊人的敏锐目光。

在美国南北战争快要结束时,市面上的猪肉价格非常昂贵。亚默尔深知:这都是战争造成的,一旦战争结束,肉价就会猛跌。亚默尔有读报的习惯,有一天,他拿起一份当天的报纸,看到了一则非常普通的新闻报道:一个神父在南军李将军的管区遇到一群儿童,他们是李将军下属军官的孩子。孩子们抱怨说,他们已有好些天没有吃到面包了,父亲带回来的马肉很难下咽。亚默尔立即得出如下判断:李将军已到了宰杀战马充饥的境地,战争不会再打下去了。

想到这里,亚默尔立即与当地销售商签订了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一批猪肉的销售合同,条件是:付货时间推迟几天。

正如亚默尔所料想的,战争迅速结束了,猪肉的价格暴跌,亚默尔从这笔交易中轻松地赚了100万美元。

到了1875年春天,亚默尔又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墨西哥发生疑似瘟疫的病例。当时亚默尔正在经营肉类生意,他想:倘若真的是瘟疫,临近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将会成为瘟疫的传染源,而这两个州是全美国肉类的主要供应点。于是,亚默尔毫不迟疑地带领家庭医生到了墨西哥,确证了瘟疫的真实性,回到美国,倾全力买下了加州和德州的所有生猪和肉牛,把它们赶到美国的东部。

没过多久,墨西哥的瘟疫向美国袭来,美国政府下令关闭加州和德州的肉类市场,不许这两个州的一切食品外运,以免波及全美国。顿时,全美国的市场上,猪肉、牛肉价格暴涨。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亚默尔就赚了900万美元!

茫茫商海,到处都孕育着商机,而商机来自于信息。每一个搏击商海的人都应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捕捉瞬息而逝的市场信息,从而抓住机会,开创事业。

战例

晋国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南)之战中击败秦国后,便进而准备进攻楚国。但楚国远在南方,必须诱其北进中原,才有机会。所以,晋国这时特别着眼于中原。因中原诸侯本多纠纷,这最易引起楚国注目。

麻隧战后次年(公元前577)八月,郑成公派子罕讨伐许国。楚国见其盟国许国受侵,讨论是否伐郑救许。令尹子重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交战,主张不救许。司马子反则力主伐郑救许,说:“见死不救,还算是什么盟国呢?”楚共王听从子反的建议,立即兴兵伐郑。楚军迅速占领郑国的暴隧(今河南扶沟县境),又东侵卫国,攻占首止(今河南睢县首乡)。郑成公则派兵侵入楚境新石(似在今河南许昌市附近),以威胁楚军的后路。晋国君臣得知楚军侵入郑、卫两国,顿时大哗。

此后中原又发生若干事件。首先是宋国发生内乱,亲楚派与亲晋派相互残杀,楚国不能不密切注视。接着是晋国发生内变,晋国的三郤(郤奇、郤双、郤至)专横跋扈,擅杀大夫伯宗和栾弗忌,伯宗的儿子伯州犁被迫逃亡楚国避难。楚国上次伐郑、伐卫,曾受郑军牵制,无功而还,这时为求与郑国和好,便割让楚国的汝阴之地(约在今河南襄城县汝河以南地区)给郑。郑成公立即叛晋附楚,并自视为中原强国,兴兵伐宋。晋国这时唯恐宋国降楚,则整个中原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决心伐郑救宋。楚国听说晋国出兵,亦迅速出兵北上救郑。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四月,晋厉公以伐郑为名,目的是攻打楚国,率兵车500余乘、将士5万余人,渡过黄河向鄢陵(今河南鄢陵县)急进。出发前晋国联络齐、鲁、宋、卫之军,要他们协助作战,会师于鄢陵。鄢陵附近川原平旷,无名山大川阻挡,而且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军事展开。

楚共王亲自统率全军,连同郑成公带来的郑军,共有兵车530乘,将士9.3万人。楚、郑联军由申邑(今河南南阳县)出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过叶(今河南叶县)经瑕(今河南襄城县西南),渡过汜、颍二水,疾趋鄢陵。楚军中军统帅子反,欲乘晋所召集的诸侯之军尚未到达,以优势兵力先击破晋军。故楚军北上行军极为迅速,到达鄢陵后,不顾天色已昏,直压晋军营前列阵。

此时,齐、鲁、宋、卫诸国的军队,尚在向鄢陵开进的途中。晋军既感到兵力单薄,又受楚军所迫,没有列阵的余地。晋中军元帅栾书采纳属下的建议,填塞水井,平毁灶台,就在宿营地列阵,并在营前清理出一条通道,以便发动进攻。

晋将郤至经过“相敌”之后说:“据我观察和了解,楚、郑联军有六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不可不加以利用。楚军中军元帅子反和左军元帅子重关系不好,此其一;楚军王卒多年老之兵,此其二;郑军列阵不整,此其三;楚军中随军的蛮卒不懂得战术,此其四;楚、郑联军在晦日列阵,此其五;楚、郑联军阵中士卒喧嚣不静,秩序混乱,此其六。如此杂乱无章的军队,作战必然各顾自己,没有斗志。楚军主力兵多年老,战斗力不一定强,又违反晦不列阵的忌讳,我军一定能把他们击破。”晋厉公与栾书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立刻进攻。

这时,楚共王登上巢车(架在兵车上的瞭望高台)瞭望晋军;同时,晋厉公登上高台瞭望楚军。从楚国叛逃晋国的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军的精锐在其中军王卒,不可抵挡。如果以我军的精锐先分击其左右,然后集中三军之力合攻王卒,必可取之。”晋厉公采纳其议。于是,栾书乃作如下部署:以中军一部进攻楚军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中军;集中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兵,进攻楚军右军及郑军。晋军部署完毕后,立即向楚军发起进攻。

正当晋军向楚军阵地发起攻击时,晋厉公乘坐的战车忽然陷于泥淖之中,栾书正想换下自己的战车供晋厉公使用。其子栾铖斥责他道:“请你赶快离开!你负有指挥全军的重任,怎么能什么事都插手?”栾书只好作罢,继续率军进攻。由栾铖把厉公的车掀出泥淖。战斗中,晋将魏锖用箭射伤了楚共王的左目。

楚军听说楚共王中箭负伤,人心惶恐,又见晋军攻来,以为诸侯之军已到,阵势大乱,纷纷败退至颍水南岸。这天夜里,楚中军元帅子反整顿队伍,准备明晨再战。楚共王派人召子反商议明日的战事,子反饮酒醉,竟未去见楚王。楚共王说:“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的吧!我不能再待在这儿了。”于是连夜撤军南走。

鄢陵一战,晋军在犹豫之际经过“相敌”,决定进攻是取胜的重要原因;晋将建议塞井夷灶就地列阵,栾书集中兵力于一翼,均属战术上的卓见;尤其是栾书能察微知著,不忽视任何细节,足为将帅的楷模,亦为此战取胜的关键。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