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品读
29566500000035

第35章 “击败”并不等于“击垮”

○译文

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大将蒙恬雕像

孙子兵法

明彩塑太监像

朱元璋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九变篇

趋利避害巧变通

《孙子兵法》品读

孙武在本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因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孙武认为,即使是国君,也有职责范围,对将帅授权以后,就不得干涉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将帅也不能瞎指挥,更不能专横跋扈,一意孤行,自认为被赋予至高无上、无可制衡的权力,或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而不惜破坏一切规矩和法度,从而扰乱自己,使国家蒙受巨大灾难。

在战场上,将帅最大,是最高领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谓“势险”、“节短”,将帅只有抓住有利战机,及时采取战略、战术,方能致敌以打击,或“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安国全军”的目的。

而要抓住有利战机,统帅权就必须独立完整,将帅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将帅受命于君王,然而战场上风云变幻,总有与原来战略目的、战术设计不同之处,君王的指令,总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是将帅进行指挥的一项重要原则。机械地执行君王指令而不考虑战场形势,只能导致错失良机、军队失败的结果。这也是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变通,有足够的智慧、清醒的头脑便可完成;而对君王的命令做出取舍遵违的判断,在智慧之外,还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孙武的“君命有所不受”,是根据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君主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局发展变化,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去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提出的。事物、事态是变化的,我们应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僵化固守成命,一成不变。这一点在汉简佚文《四变》中作“君令有所不行”就更明确,它是以“四变”为条件来说的,不是无条件的。有违背“四变”原则的,才不执行;对“君命”不是一概“不行”,只是“有所”不行,应当正确理解。

将帅指挥作战,是受命于君的;将帅征战的目的是安国辅君。因此,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拘谨地机械固守成命,应根据战场实际状况有所权变;对君主的正确命令要坚决执行,对君主的错误命令,要敢于“违抗”,要善于权变,善于视情况变化而行动。

在战场上,国家元首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因为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君命不适于战机,战场指挥官为争取决定性的胜利,为利国利民,可随机应变而独断处置。

所以,君命不受的前提是为了争取有利战机。将领能通晓情况而趋利避害,通变运用,导战争于胜利之途,才是真正知兵,才能用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条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在历史上成全过多少英雄,也曾使多少不识时务,对全局不了解、自作聪明、自行其事的人,或为他人所妒嫉而为上级不赏识的人送命。同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尤其是竞争决策过程中,如同在战场上一样,“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到“将在自专”,其前提是领导者应当“用人不疑”。如果对所用的人这也不放心,那也信不过,“将在自专”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从实际出发,只要行动合乎一定标准,就应该尽快采取以期最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不必先经上司批准而后采取行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机会转瞬即失,更应该随时抓住机会,适时处理。

在古代,“利于君”,也就是对国家有利的,将帅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自行处理;在现代,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利于公司”,对公司有利的,必须随机处置,便宜行事,君命不受。

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上级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可能同时给你下达若干指示或指令,而这些指示、指令又属于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在执行上级指示、指令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假如你所选择的方案或者你将采用的方法,较上级指示、指令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这时应该向上级报告你的方案、方法;如果事情紧急,必要时你可以考虑“先斩后奏”、“边斩边奏”,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战例

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开辟河西四郡,隔绝了西羌与匈奴之间的通道,并驱逐西羌各部,不让他们在湟中地区居住。汉宣帝即位后,羌人通过汉使上报朝廷,希望北渡湟水,迁到没有田地的地方去放牧。汉宣帝听说后,询问赵充国对此事的看法。赵充国说:“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领,所以总是互相攻击,没有形成统一之势。匈奴多次引诱羌人,企图与羌人共同进攻张掖、酒泉地区,然后让羌人在此居住。近年来,匈奴西部地区受到乌孙的困扰,我怀疑他们会派遣使者与羌人部落联系。恐怕西羌事变还会发展,并不只限于目前的局面。他们还会和其他部族再次联合,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一个多月后,羌人首领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阻碍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汉宣帝派辛武贤、许延寿率军与赵充国部会合,大举进攻羌人。这时,羌人在赵充国的安抚下,已有10000多人归附。赵充国的奏章尚未发出,就接到朝廷攻打羌人的诏令。赵充国不主张用兵,而是派步兵在当地屯垦戍卫,等待反叛的羌人自行败亡。有人劝说赵充国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赵充国却认为,实施屯戍政策不仅可以解决羌人的叛乱问题,而且可以起到抚慰四方蛮夷的作用。赵充国的儿子害怕其父抗命,便让门客去劝赵充国,说:“如果一旦违背了皇上意图,派御史前来问罪,将军不能自保,又怎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赵充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多次上书汉宣帝,重申自己的观点。他说:“对付羌人,智取较容易,武力镇压难度就大,所以我认为全力进攻不是上策!我建议:撤除骑兵,留步兵10000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一面武装戒备,一面耕田积粮,恩威并行。这样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并且可以维持士卒的费用。留兵屯田足可平定西域。”汉宣帝将其奏折交给大臣讨论,得到大臣们的赞同,于是汉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奖赏了他。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战道必胜,君命不受

○译文

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战国虎符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汉武帝刘彻

九变,“九是数目极多的意思,‘九变’是说:用兵的方法应当极尽变化之能事。”循成法而战,无异按谱而弈,谱不能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战术方法是固定的,而应变是无穷的。术为法,变为谋。置身战场,能临机应变,方为用谋取胜之本。将帅的指挥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应变力上。而应变力,则是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变,“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谓也”。多变,即根据战况变化,灵活机动变换战术以致胜之意。而战况的变化,与战区的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研究地形,根据地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正确指挥军队。

兵法中讲究不拘泥于常规,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随机应变,纸上谈兵、死板僵化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只能被动挨打。没有常法、善于出奇才是兵法运用的最高境界。

九变,即多变。军队在外作战,地形复杂,战况多变,若不能临机应变,因时因地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相应对策,只能遭致失败。同样经商之道也是如此。在商场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不能固守成规,那样,企业发展只有死路一条。相反,如果企业在濒临绝境之时,做到随机应变,就能使企业起死回生。

广州新光花园酒店刚开始营业时,困难重重。由于地处居民区内,酒店门前面积狭小,无停车场,人往车来,拥挤不堪,尘土飞扬,人声嘈杂。因此,街道多次警告:不得影响居民休息;公安人员多次上门指出:门外停车违反交通规则;环保部门也提出:限期解决污染问题。新光一时四面楚歌,在万分困难之下,公司认识到自己与社区的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社区好比是土壤、水分和阳光,企业则是树。若社区不接纳,企业这棵树就会枯萎,因此企业要让社区认识、理解,从而取得支持和帮助。

因此,新光采取“衢地合交”的对策。变“上门告状”、“兴师问罪”为自己上门“负荆请罪”,请四周居民和街道、治安、环卫人员和记者座谈,开展联欢和联防等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于社区的活动,酒家主动参加,努力为之分忧。而对于上门求助的人,经理总是认真接待,有钱则出钱,无钱话友谊,以取得对方的谅解、支持与信赖。比如,提供治安联防基金,出资整治街道;在市内,主要集中投资于新闻及其他有意义的公益事业,为广州电视台免费提供“大众娱乐城”活动场地,免费提供茶水和点心。在更大范围内主要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主,如向全国县市长赠书,免费提供《公关小姐》电视剧座谈讨论会场地,支持公共事业发展等。这些做法使新光有安全的环境,从而扩大了服务范围,树立起新光为消费者服务的形象,立足于长远,和人们建立了感情,有了道义投资,新光推出新措施就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新光运用“衢地合交”的谋略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所以,大凡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驾驭时势、灵活变通的人。

战例

1161年,金兵占领了中国北部的大片地区,还不断挥兵南侵,完颜亮分兵数万围攻海州。这时,正锚泊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的南宋李宝舰队得知这一消息,指挥军队登陆支援,大败金军。随后,李宝率领舰队继续北上。十月下旬,舰队驶抵石臼山(今山东日照附近),获得可靠情报,得知金舰队正停泊于唐岛(又名陈家岛,在今山东灵山卫附近)。距离石臼山只有三十多里。得知这一情报后,宋军手下意见不一。裨将曹洋请求出战,知朐山县高敞却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出战,应当趁金人尚未发觉宋军舰队的行动赶紧避开。曹洋据理力争,说:“彼虽众,皆不谙海道。且降人云女真在船中惟匍匐而睡,略不能动,虽众何为?况我深入至此,前逆大敌,欲退,其可得乎?”他认为金兵不谙海道,以为两军距离尚远,未做临战准备;金军虽数倍于宋军,但上下离心,不习水战,兵士因晕船多在舱中昏睡,故应乘其不备,抢先发起进攻。李宝也认为应当趁“金人未觉”,趁机予其狠狠打击。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出其不意,通过突袭的方法以弱小的舰队战胜强大的敌人。当天夜里,李宝就决定率领舰队迅速向唐岛进发。

到了十月二十七日清晨,风向转为南风,南宋军队乘风向前疾驶,士气高昂。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当李宝舰队迫近敌舰时,金人尚未发觉。李宝马上命令舰队全面出击。刹那间“鼓声震荡,海波腾跃”。金军遭到突袭,惊慌失措,仓促应战,舰只挤成一堆。李宝先以部分战船切断金军退路,随即命前锋船队借助风势,以火箭等火器,向金军船队猛攻。由于金军船帆用油布做成,见火即燃,霎时间金军舰队烟焰冲天,几百艘战舰一下子陷入火海之中。一些幸免火箭攻击的敌舰,仍想负隅顽抗。李宝指挥舰队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激烈的搏斗。这时,金军舰队上的汉族水兵,纷纷倒戈起义。金军仅有数十艘战船向北逃遁。宋军乘风追杀百余里,金军除苏保衡等逃走外,其余几乎全军覆没。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兵力超过自己数十倍的金人的庞大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南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兵法·九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