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君长子。周灭商,不食周粟,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受到后人的尊重。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很多第一。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尘世中的功名利禄皆为虚空,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
修行的人要寻自己的真心,只须在除妄上用功夫。
真心与妄心本是一件东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尽妄心便现真心。譬如一面明镜就是真心,被尘垢蒙住了,就是妄心;去掉尘垢明镜自现,去掉妄心真心自现。
光明磊落是做人的原则之一,蕴藏才华则是处世的准则。不只做人要有道德,处世更要有道德。道德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做人行事要光明磊落,不要畏畏缩缩把黑暗藏在心中,更不要干鼠窃狗偷的勾当。宁可死得光明磊落,也不让自己活得卑鄙龌龊。只要你做到了光明磊落,那就什么都不怕;如果你没有做到光明磊落,那你只能怕这怕那,四处闪躲。
魏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他的父亲曾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掉街亭被杀,陈寿之父因谏议不力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所以,被强迫剃发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见,陈寿对诸葛亮纵使不怀仇怨,也是心存芥蒂。
陈寿撰《三国志》时,有人曾担心他会对诸葛亮加以非议,然而,陈寿却肯定了诸葛亮。他在诸葛亮传的评述中说,“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由于陈寿出于公心,《三国志》反映了历史真实,为后人塑造了一个丰满光彩的诸葛亮形象。
光明磊落是一种崇高的修养,蕴藏才华是一种睿智的境界。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受打击;一个人过分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人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狂妄自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主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师傅,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的,画技还不如我。”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现场直播”。绘画者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饮茶,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吧。”
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
年轻人说:“大师有没有搞错啊,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谦虚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美德。学问浅少的人谦虚,会得到热情的指导;知识渊博的人谦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谦虚绝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只能使人得到他不曾有的东西。
洪应明提醒世人,总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是缺乏见识的表现。一个真正学问广博的人,虽饱经学术,却表现甚少;学识贫乏的人却常常卖弄自己。卖弄自己恰恰是招人厌恶、引人嫉恨的典型嘴脸。有的人宁愿把一顶骄傲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也绝不肯谦虚一点。想一想,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曾做过宋朝的宰相,晚年闲居在金陵。有一天,他独自一人游览山景,见十多个人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文学,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了起来。
一个年轻人见他坐了许久一言不发,就问:“你懂文学吗?就是诗啊、词啊、赋啊什么的。要是不懂何必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王安石淡淡地说:“我懂一点,只懂一点。”
那人见他说懂得,就问:“你尊姓大名啊?”王安石说:“卑姓王,字介甫,号半山,名安石。”众人一听坐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都惊慌地站起来纷纷向他表示敬意。
我们都欣赏内敛的修养,鄙视庸俗的狂躁。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君子的内敛,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真正有本事有修养的人,是不张扬的,行事低调,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洪应明认为,无论是“矜”还是“悔”,其实人生就是一个“悟”字。就是要悟到真正的生存智慧,就是要认识到自己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面对世人的称颂,面对荣华富贵,如果你以为这些就是人最终的追求,一旦拥有了这些,就自足自骄起来,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功业断送掉了,甚至还会走向反面,对世人犯下悔亦不及的大罪过。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骄傲”的问题上栽了跟头。
赤壁大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占有荆州的一部分,其中刘备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孙权出于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军事需要,还把南部借给了刘备。因此,荆州实际上是在刘备控制之下。
刘备入川后,荆州交由大将关羽镇守。关羽性情自傲,看不起东吴,时时出言贬低对方。当东吴孙权派人为其子向关羽之女说亲时,关羽竟说“虎女岂配犬子”,大大地激怒了孙权,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为自己埋下了隐患。后来东吴图谋荆州,守将吕蒙为了麻痹关羽,故意借治病为名退回京都建业,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陆逊接替自己。关羽认为陆逊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书呆子,不足为虑,于是把防范东吴的军队全部征调到樊城前线去了。
关羽的骄傲自大,不但表现在对外看不起对手,对内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他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他与众人关系搞得非常不好。
这一切都为其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果然,当关羽收取樊城,胜利在望时,忽然得报孙权偷袭自己的后方,并且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关羽慌忙撤军,企图回师江陵。但吕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后,对蜀军家属加倍关照。蜀军将士得知家属平安,一个个离关羽而去投降了东吴。关羽回天乏力,败走麦城,被吕蒙设计斩杀,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
一代名将关羽因骄傲自大、轻视敌手而导致兵败、地失、身亡,一世英明付之流水,其教训何等惨痛!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它,借以警示自身。
人要有谦逊顺从之道。英武刚猛的人虽然做事不犹豫,但刚猛有余谦逊不足,缺乏进退之间的三思而行。柔能克刚,做事如果刚猛就容易过头,来一点顺从退让,那就正好平衡了。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立下盖世奇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假如自己产生自傲的念头,不但功劳会在自傲中丧失,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
人,除了戒骄,还要知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非但是常人,即使圣贤也很难无过。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于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别人伟大而英明。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民谚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施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浪子”,意义更为重大。
东晋的少年周处,凶横无比,人们又恨又怕,将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与河里凶残的恶蛟相提并论,称为“三害”。一个人的品行如此,人生还能有什么出息?后来,周处意识到了自己的可恶之处,决心痛改前非。他冒着生命危险除掉南山上的白额虎、长桥下的鳄鱼,得到众乡亲的谅解。周处又潜心习武,刻苦读书,发奋改过,从此一心向善。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周处终于脱胎换骨。周处官至御史中丞,成为国家的大将,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成为一名英雄。
周处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横行乡里的恶少,最后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关键在于他能够迷途知返、立志发奋、悔过自新。
一个人过去有过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去改进。“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有许多人有自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自识阶段而不落实于行动,那只能是自我作茧式地品味痛苦。
做人切记: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关羽擒将图。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性格所下的评语是“刚而自矜”。
周处(236-297),字子隐,阳羡人(今江苏宜兴),为东吴贵族周鲂之子,晋时为新平太守、御史中丞。
洪应明主张人们不要为金钱权势所迷惑,一个人只有达到了不受外物左右的境界,才真正算是生活洒脱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为外物所改变,最难能可贵。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无处不在的诱惑常常使我们陷入犹豫和迷失之中,往往令我们向着目标的努力半途而废。人各有志,但无论你所树立的是怎样的“志”,信念坚定,不以物移,应该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如此,才会使自己理想中的目标,不会一直遥遥无期。
东汉末年,管宁少年时家里很穷,十六岁时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同情他,赠送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
好学的管宁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起读书。
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人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
几天后,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那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人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带就没法再待下去了,管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度处避难。
拜见公孙度时,管宁只谈经典学术,不谈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拜见过后,管宁没有再住驿馆,而是找了一处荒山野谷,自己搭个简易房子、挖个土窑居住。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掌了权,野心比他父亲还要大。他想给管宁封个官,让管宁辅佐他,可是慑于管宁的贤名,硬是开不了口。
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管宁回到故乡。魏文帝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
当然,要求现代人去像管宁那样做,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有些不符合实际。但他那种即使是“务虚”也坚定不移的精神,应值得我们去学习。淡泊明志,不以物移,确实是成就一番远大事业的保证。
达到了不受外物所左右的境界,才真正算是生活得洒脱,仁义道德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所以,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不去追逐名利,不去攀附权势,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远大理想,又有什么完成不了的呢?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言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管宁(158-241),管仲之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
《三国志·管宁传》中称其:渊雅高尚,确然不拔。
守君臣之义,远篡逆之党,非无当世之心,而洁己以自靖者,管宁陶潜是也。
学习知识,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术,只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有益社会和人类的事情,才是一个心地纯洁道德高尚的人。正所谓“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如果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端正态度,那就会走向邪路。
北宋的蔡京擅长书画,当时很有名气,宋徽宗看到后非常欣赏。蔡京就把自己的书画及所画条屏、扇面等托人送给宋徽宗、宫妃和宦官。蔡京靠这样阿谀逢迎最终当上了宰相。
蔡京耗费大量国家资金扩建皇宫,直到北宋灭亡之前一直都在修筑,他个人贪污的金银比朝廷府库的还多。他陷害忠臣,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一次,蔡京找他提拔的中书舍人吴伯举办事,吴伯举想按朝廷制度办,蔡京当即勃然大怒说:“已经做了好的官职,还要做好人,怎么可能两者兼顾呢?”当即将吴伯举贬出朝廷。
蔡京把持朝政时期,贿赂公行,民不聊生,是北宋最黑暗的时期。全国人民起来呼吁将蔡京正法以谢天下,朝廷不得不罢免了蔡京。中书侍郎侯蒙说:“如果蔡京能够心术端正,即使古代贤良的宰相也比不过他啊!可惜他没有用在正道上。”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才能、智商即便再高,如果心术不正,非但不会为国家做贡献,反而会造成巨大危害。这是不修德行造成的。在社会道德感有所缺失的今天,提倡端正心术提高道德修养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约束人行,道德约束人心,法治治小人,德治成君子。人只有严守道德的心法,才能行进在人生的正道正途上,才能有光明的前程,才能使民风正、万事兴、天下太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诈骗也应运而生,其不仅形式、手段新颖,诈骗范围也日趋广泛。
据报道,北京骏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营的“骏网在线”网站是用于点卡等电子物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家住吉林省梨树县的马某在上网时发现了该平台存在一程序设计上的漏洞。他利用该漏洞,采取自己与自己“交易”,虚报商品利润的手段,骗取“骏网公司”返还的相应数额的“骏币”,并予以转让后提取现金,共计获利折合人民币4万余元。2005年12月间,家住四川省乐至县的倪某同样发现了这一漏洞,采用相同的方法骗取“骏网公司”人民币4000元。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马某和倪某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年、罚金3000元和有期徒刑8个月、罚金2000元。
学问原本是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则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利器。例如所谓的智慧型犯罪,就是最具体的表现。因此,人在启蒙受教的时候,一定要有纯正的观念。为人父母、师表者对此应特别注意,青年学子一旦观念偏差,务必导其迁善,以免将来成为社会的害虫。
我们都知道一句著名的话:知识改变命运。但命运的改变同时意味着两种可能性——你的命运可能因你所学到的知识变得更好或更坏。你的知识决定你的世界观,你的世界观决定你如何对待自己和世界,你可能因错误的世界观导致的错误行为去坐牢,也可能以正确的世界观去造福社会。这取决于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智。
学习知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知道什么样的知识会带来快乐,什么样的会造成痛苦,这就需要我们作出智慧的选择和判断。
所以,有些知识可以送你上天堂,另一些则会让你下地狱。完美的人生,必是正确的思想观念相伴而成就的。
赵佶(1082-1135),宋徽宗,北宋第八代皇帝,生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长,创造的书法字体称“瘦金体”。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相对应的正反两面,有好必有坏。人有一种优点,容易伴随着一种缺点。所以,做人要中和,行为要适度。
孔子讲:“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经过礼来中和它。不然就是偏激,这四个美德也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清廉正直又能宽恕别人,仁厚慈爱又能当机立断,明白自信又不排斥异见,刚直不阿又不矫枉过正、伤害别人,商人没有铜臭气,军人没有粗鲁气,文人没有酸腐气,则为高人。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怪人叫龚定庵,以狂闻名(康有为、梁启超受其影响很大),当时就预见中国边境会出大问题,他作了篇文章,说天下将乱,因为缺乏人才。文章骂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说“朝无才臣,军无才将,巷无才偷,泽无才盗”。
他感叹那是一个人才末时代,过不了多少年,天下将大乱。果然不出半个世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虽有“中兴名臣”之称的曾国藩从中打点,奈何大厦将倾,非独木能支。
龚定庵之子更怪、更狂。在读父亲的文章时,把父亲的神主牌放在旁边,拿一根棍子,读到他以为不对之时,就敲打一下神主牌,斥道:“你又错了!”其怪,其狂,也属非常。
我们从小就知道不要骄傲,但骄傲实则是两个概念,没有内涵却自以为是为骄,有内涵而看不起人为傲。骄傲之人宽容不足,缺乏机巧圆润,其所作所为也非平常人所能理解和认同。
一位哲人说过:“虚心待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他把虚心看作是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可谓一语中的。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能戒夸张和傲慢,喜怒不形于色,修养足,德行厚,聪明内敛,谦恭近人,才能受人欢迎和尊重。
心思缜密的人,心机太重也不好。智计有它欠缺的地方,谋略存有它的敌手,谨慎对待他才能减少祸患。宝剑不用的时候总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随便示人,智谋也是一样。若时时处处使用心机,去算计人、算计事,最后难免臭名昭著,或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智谋不要轻易随便地使用。
修养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内在态度,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实质上都与内在修养有关,要做事先要做人,良好的修养是做人之本。我们的举手投足,以及对待得失成败的态度,都与前途、事业及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
不仅如此,修养还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和社会层次。品行高尚才能得人心,得人心者才能成大事。修养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安身立命。因此,绝对不能轻视。良好的修养并非朝夕可就,而是要靠我们去持之以恒地打磨。
有些人对别人给予他的好处视而不见,对他的不利却耿耿于怀。殊不知,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抹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正如洪应明所说,对自己忘功不忘过,对别人忘怨不忘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齐国君主僖公死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最后就只剩下小白与皇兄公子纠争夺。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曾经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
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被送到敌方去受折磨而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小白要杀我,当初我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既然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也没有想到。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齐国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
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现在桓公继位了,鲍叔牙就招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笃定的友情。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润。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鲍叔牙本身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人,准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自己的策略转嫁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朋友之间要互周互济,互相借重,团结一心。这样,不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业来,还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人际交往,彼此若能互助互益,必大有裨益。在生活中,过于“精明”的人总是企图追求“无往不利、无利不往”的效果,希望自己占便宜,把吃亏的事让给别人。而真正精明的人却深知:社会是一个大群体,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能与人为善,互相合作,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能得到真正想得到的东西和快乐。
古人云: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我们提倡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不要怀有某种个人目的。因为一旦对方发觉自己是被利用的工具,即使你对他再好,也只会适得其反。带着个人的目的去帮助他人,只能得逞一时,终将失掉人心。真心帮助别人,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偿的。真正的帮助是不以是否有回报作为出发点的,也正因为如此,无私真诚地帮助别人才是一种最高的助人境界。在施予他人援手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幸福,心灵上将会得到一种安慰、宁静、祥和的满足。
做人除了施惠无念、受恩莫忘,还要能够不念旧恶、宽以待人。不要在意他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左,不计较他人的过失和对自己的亏欠,不挑剔别人的短处。这是一种大度、宽容、高尚的思想境界。
孔子周游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君主灵公对孔子很尊敬,他不但专门到都城的郊外去迎接孔子,还对孔子以礼相待。孔子觉得卫君很尊重贤人,于是就在卫国住了下来。
不久,卫灵公要出行,但出行的时候他让夫人和自己同坐在一辆车上,让宦官坐在他们身旁,却让孔子坐另外一辆车跟在他们后面,招摇过市。孔子觉得非常耻辱,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好德像好色一样的人。”再加上孔子在卫国已经住了很久,灵公一直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后来卫国发生了政变,冉求问子贡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让我去问问夫子吧。”
于是子贡就走进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就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
听完以后,子贡出来对冉求说:“夫子看来是会帮助卫国的。他不会因为卫国待他不好而怀恨在心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是因为他善忘,存亡、得失、哀乐、好恶、纷扰,全都忘得干干净净,心胸仁厚、和颜悦色地面对世界,那么,还有什么烦恼呢?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为他记忆力太强,功过、名利、恩怨,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心胸狭隘、怒目横眉地看待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管仲(前716-前645) ,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鲍叔牙二人相知甚深,后人便将朋友间深厚的交谊称为“管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