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01

第1章 反叛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父亲曹嵩是由宫里的太监一手养大的。这使他与同时代的袁绍等人相比,少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加上母亲不幸早逝,缺少亲人管教,曹操从小就形成了放荡不羁的品性,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 对此,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了,认为“不务正业”的行为会把人毁了,更不要说继承正宗、争列名门了。于是,叔父经常在曹嵩面前指正曹操的坏毛病,结果少年曹操多次挨父亲训骂。换做别人,可能也就忍了,但是曹操把不满转移到叔父身上,两个人一时间成了冤家对头。 充满反叛精神的曹操为了报复叔父,静待时机。有一次,他远远地看到叔父走过来,于是假装口斜眼歪斜地大叫:“我猝中恶风啦!”叔父先是被吓了一跳,然后飞奔到家里,告诉了曹嵩。过了一会,曹嵩惊慌失措地赶来了,却看到儿子笑容满面,根本没有中风;于是,他责怪深后的弟弟说谎,曹操也添油加醋,反诬叔父编造他的坏话。从此,父亲曹嵩再也不信任叔父了。 曹操诬陷叔父,是一种报复行为,是纨绔无赖的恶作剧。不过,小小年纪就以奇诈驭人,让父亲相信自己的谎言,足以说明他既聪慧又有反叛精神,跟普通人家的孩子有很大不同。 当时,一般的孩子很难在长辈面前从容不迫、面无愧色地恶作剧,但是曹操做到了,甚至以假乱真。略施小技,就把叔父在父亲面前的信誉摧垮了,从而为自己过去的一切恶行作了辩解,同时为自己今后更加放荡扫除了一大障碍。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怎样的人生呢?

小时候,曹操在洛阳都城的伙伴中,跟袁绍的关系最好,他们经常一起恶作剧。有一次,听说有户人家娶新媳妇,两个人就乘夜潜入这家人的花园里,大喊“有贼!”。结果,正在举行婚礼的人们赶忙跑出来,四处寻找窃贼。这时候,曹操从窗子持刀冲进屋,劫走了新媳妇。 两个人闹够了,终于被发现,一路狂奔。后来,他们误入荆棘丛中,袁绍怕刺,不敢动弹。眼见那家人很快追来了,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被吓蒙了,奋不顾身地冲出来,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 经常跟袁绍这类权贵子弟在一起,曹操放荡不羁,做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而在每次行动中,曹操都扮演了出主意的角色,显示了他比别人更有心计、更有胆略的一面,是异类中的异类。 少年时代充满了新奇、刺激,也给年轻的生命带来极大的风险。但是,曹操机警、聪敏,这使他能够多次死里逃生。 据说,有一次袁绍同曹操翻了脸,派人乘着夜黑去刺杀曹操。刺客来到曹操住处,隔着窗户用短剑向曹操掷去,稍微低了点儿,没刺中。曹操估计下次再掷,一定会高一些,于是紧贴着床席躺下。当短剑再次飞来时果然高了,又没刺中。这种胆略和机敏,绝对不是一般的孩子能有的。 小时候,曹操不爱读死书,但老师又非常严格。有—天,他想了一个对策,用竹筒把糯米和红糖搅在一起,做成“大便”状放在老师的教案上。老师看到这种情形,气得胡须翘了老高,问是谁干的。曹操勇敢地站了出来,而且说:“我吃了这东西,您以后不要强迫我背四书五经了。” 同学们大吃一惊,老师认为他不敢这么做,于是就答应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曹操真的吃下了老师教案上的“大便”。结果,再也没人敢强迫他背书了。后来,这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阿瞒(曹操的小名)是—个大智大勇的人,日后必成气候。” 年少的曹操果敢、机智,显示出不怕死的勇气。正所谓“三岁看老”,这种反叛的特点预示着他日后必然形成诡谲歼诈的性格。 多年以后,曹操领兵打仗,危急中多次靠诈勇化险为夷。有一年,曹操围困吕布占据的濮阳,双方展开一场激战。由于濮阳大姓田氏在城内策应,曹操得以亲率部队从东门顺利攻入城内。进城后旋即将东门烧掉,表示有进无退,志在必得,但巷战却进展不利。吕布先以骑兵出击青州驻兵,曹军阵势被打乱。吕布乘势大举进攻,曹军抵挡不住,纷纷后撤,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曹操也被敌军冲散,在后撤时被吕布的骑兵截住。但是,这些人不认识曹操,反而问:“曹操在哪里?”曹操急中生智,立刻指着前面一群人说:“那个骑着黄马逃跑的人就是!”结果,吕布的骑兵信以为真,撇下曹操追赶骑黄马的人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许多人在青年时代就富于智慧和勇敢,并能临危不乱,化险为夷,从而注定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一个温顺的人,安于现状,被各种繁文缛节束缚,注定在思维上僵化、在行动上迟缓,难以有大的作为。相反,一个人从小就有一种叛逆精神,可能预示着他有不一样的人生。

“成事之道”性格左右命运历史都是大人物书写的,然而大人物都是从低处起步,才有日后辉煌的。一些不被人看得起的小人物适应时代,抓住机遇,居然成了驾驭时代风云的掌权者,离不开他们骨子里的叛逆个性。 与许多雄霸天下的大人物一样,被鲁迅称为“至少是个英雄”的曹操,就具有这种反叛的精神,以及超乎常人的领导素质。他年少机智,脱离世俗,背叛传统,日后闯出了一片天下。 毛泽东少年时代最爱读《三国演义》,对曹操更是无比软佩。他青年时又读《三国志》,想从历史中而不是小说中寻找真实的曹孟德。以后他成为领袖,《三国志》也从不离手,并且多次品评曹操,还称他为“大男人、大英雄”。毛泽东在评价《三国演义》时,也提到年轻人不要循规蹈矩,才能做大事。 由此可见,一个人善于突破常态,更容易占领高点,一旦把握住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需要尊重固有的秩序和规则,但是不应该被它们束缚住手脚。能够在规则之外灵活应变,甚至与旧传统决裂,才可能先破后立,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