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实证研究
29519000000016

第16章 信息技术属性及扩散模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具体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信息技术自产生以来,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作为新兴的综合技术,它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能广泛渗透到包括农业在内的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一系列的技术属性,这些技术属性能够影响或决定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吸纳。Rogers(罗杰斯,1995)提出了五类信息技术创新具备的属性,即技术先进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以及可观测性。仍然、倪波等(1998)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高智商的结晶体,蕴含着短周期效应,具有高投入、高利润特征,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具有高渗透性。

扩散是指某种创新活动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信息技术扩散的模式很多,按照技术扩散过程中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知识产权转让的方式与程度来分类,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扩散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如:

(1)发散式扩散

发散式扩散是指信息技术成果由一技术源直接向其他多个需求主体进行技术转移。实践中表现为,某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软件企业研发的信息技术成果可以发散式地向多个有需求的农业企业进行转让。

发散式扩散模式中,没有经过中间环节,传播速度快,内容失真少,但由于每个信息技术供应方只传播本企业的创新技术信息,所以信息内容较单调,信息量较小。采用发散式扩散模式时,扩散速度快,有利于创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但扩散过程受扩散源的影响较大,一旦扩散源的传播能力或技术能力出现问题,信息技术扩散就会出现问题。

(2)间接扩散模式

间接扩散模式是通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将信息技术创新从信息技术供应方传递给拟采纳信息技术的农业企业的过程。在该模式中,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担当了信息中介的作用。

这种扩散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将多个信息技术供应方的产品一起传递给信息技术采纳方,扩散过程中,信息量大范围广。通过充分发挥熟悉区域农业企业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作用,有利于整个区域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但是,间接扩散模式会使信息技术扩散的速度受到限制,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

(3)网络式扩散

网络式扩散是多个信息技术扩散源同时向多个农业企业传递多种类信息技术的扩散过程,实践中多为该种模式。

网络式扩散的优点是多种类信息技术能直接在多个扩散源和多个农业企业之间传递,缺点是容易失焦,往往导致农业企业不知道采纳哪种信息技术方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