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孩子分享人生的经验
29512400000082

第82章 除掉嫉妒的心理毒瘤——关于摆脱嫉妒的人生经验

被开除学籍的大学生

王松是某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他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所名牌大学的。刚上大学时,他与班上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这当然与他的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性格分不开。同学们都喜欢朴素、热情的他。

可慢慢地,他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别的同学哪方面比他强,他就眼红;只要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别的同学,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他看见别的同学家境很好,不用勤工俭学就能过上很宽裕的生活,他心里就特别不平衡,他时常怨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看见别的同学得了奖学金或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就嫉妒得夜里辗转反侧,暗暗埋怨上天的不公。

王松尤其看不惯与他来自同一所高中的一位老乡同学。原来两个人在高中时各方面都不差上下,上大学后,老乡同学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且被选为班干部,他就更加妒火中烧了。他经常不好好读书,到处给那位老乡同学散布流言飞语,造谣中伤,大家都开始讨厌他。他为了争口气,把老乡同学比下去,在竞选班干部时竟然不知羞耻地在下面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唱票时只有他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搞得十分狼狈。

一计不成他又生一计,在期末考试中,他知道凭自己的水平是拿不了高分的,于是,他就采用夹带纸条的方式作弊。在最先的两门考试中,他的计谋得逞了。正当他自鸣得意、觉得胜利在望时,在第三门考试中被监考老师抓个正着。老师说:“我早就注意你了,以为你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作弊行为了。”

王松当下便痛哭流涕地求监考老师手下留情,可是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王松的名字上了作弊的名单。当天,学校教务处就做出了开除其学籍的处分决定。

王松没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会是以被开除告终。他觉得无颜面对自己的父母。于是,他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去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流浪生涯。

王松的悲惨结局的确让人痛心。大学是多少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可是,王松的大学梦却这样轻易地破灭了。试想,如果他把争强好胜的心思放在学习与工作能力的较量上,在落后时奋起直追,那么,他的大学梦绝不会是以被开除而收场,而应该是在一直被同学承认、受老师器重的情形下成为一个优秀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见贤思齐,变嫉妒为动力

嫉妒一般发生在具有竞争性的人群之间,嫉妒主体同被嫉妒的对象在年龄、文化、才能、地位、职务等方面大体相当。嫉妒的内容也很广泛:别人思想上进步、别人学习上冒尖、别人的专长、别人社交上的活跃、别人仪表的出众等都可能成为嫉妒的对象。

古今中外的哲人明师,对嫉妒给予了无情的鞭挞。但丁说它是“灾星”,培根说它是“恶魔”,艾青说它是“心灵上的肿瘤”。

鲁迅先生对于嫉贤妒能者的卑劣行径深恶痛绝,斥之为“蛀虫”、“小人”。他把好嫉妒的人比作矮小的侏儒,形容他们总是瞪着不示弱的眼睛,千方百计地把别人也拉矮,同他们穿同一号码的裤子。他甚至痛心疾首地叹道:可惜偌大的中国,多少志士仁人竟败在嫉贤妒能者手里。

嫉妒,是一种被扭曲的心理,其危害性不可低估。隋朝有个薛道衡,因写的诗句比隋炀帝好,终被隋炀帝找借口杀掉。苏东坡因才华出众而“小瞧”王安石,误改了他的诗,最后也被贬职到黄州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嫉妒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它对友谊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克服它、摆脱它。

摆脱嫉妒的方法是见贤思齐、变压力为动力,变嫉妒成竞赛。朋友的长处对自己是一种挑战,那又何妨,自己也总有长处,对朋友不也是一种挑战吗?朋友超过了自己,对自己形成了压力,自己应该欢迎这种挑战,积极应战,在竞赛中赶超,在较量中相互促进。彼此接受对方的挑战,并把它视为向上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