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时局2014:问题、困境和必然抉择
29507000000038

第38章 六问民生困境之一:中国“国富”的说法是否靠谱?

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发展经济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发展经济必须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

而回首我们的发展之路,自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之后,中国的贫富分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在这一铁的事实面前,现在却有人鼓噪中国的问题是“国富民穷”,并提出了诸如平分外汇储备、平分国有企业、平分国有土地、利用减税藏富于民、利用股市藏富于民等措施。

笔者一直主张“创富于民”和“均富于民”,“创富于民”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讲到,如何“均富于民”则是本章重点。

现在中国有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现在的中国是“国富民穷”,很多学者和媒体也跟着鼓噪这个观点,“民穷”确实不假,但“国富”却值得商榷,中国的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的100多位,怎么可能算富裕呢?中国虽然有着巨额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与国家收入是两码事。保管外汇储备的中央银行充当的只是当铺兼保管员的角色,而我国的财政收入也不高,而且经常是赤字财政,另外还有大量的国债,国富的论点站不住脚。

央行是做“赔本买卖”的“典当行”

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商投资,由于外币在中国不流通,外资进入中国时,要先将外币换成人民币才能使用。而外商撤资时再到央行将人民币换回外币,所以央行只是暂时替外国投资者保存外币。外汇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贸易盈余,即中国商人赚外国人的钱,这钱也要到央行换成人民币,这样央行也替本国企业保存外币。所以央行其实就是“典当行”,不过他们从事的不是普通的物品典当生意,而是专门“典当货币”的生意。

外商将自己本国的货币“典当”成人民币后,利用人民币进行工商业投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外商投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比如他们刚刚进入中国时只有1000万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经过多年的经营,他们或许已经拥有了3000万或者5000万,甚至更多的财富。这时如果外资要从中国撤资,他们就将人民币换成外币,那么央行除了要付给外资企业刚进入中国时典当的外汇外,还要搭上很多外汇。因此央行针对外国投者这个“典当生意”肯定是大亏的,即使现在央行也利用外汇买点美国国债,赚些利息,但这与外商在中国赚的钱比起来简直差的太多了。另外我们的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状态,即使外商将钱带到中国后不进行任何投资,只靠人民币升值,他们也可以大赚一笔,这也是海外热钱进入中国投机的原因,也是中国外汇储备大增的原因。虽然央行做的是赔本买卖,但央行归国家所有,要考虑的是全社会的整体效益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个“赔本买卖”还必须做下去。

外汇与财政收入是两码事

典当行老板可以将顾客的汽车开出去跑几圈,但不能说这个汽车就属于典当行老板,仓管员也可以临时使用仓库里的东西,但拿到家里去不行。我们的央行也是一样,我国现在确实有很大的外汇储备,但是我们不能将其当财政收入使用,而只能买一些变现比较方便的资产,而且也只能拿出很小一部分进行投资,因为央行必须保证外商投资者和本国的外贸企业随时可以进行“赎当”,也就是央行只拥有外汇短期支配权,不拥有最终支配权。

中国政府财政也并不富裕

首先,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是非常低的,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3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很多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0%,而高福利的北欧国家比例更高。即使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也高达35%,因此如果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判断,“国富”的结论显然不能成立。

其次,我国的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也比较少。由于我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我国现在的国债水平已经占到了GDP的40%左右,而且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在这两年的基建大潮中都欠有大量的债务,这些都需要政府用财政收入进行偿还,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谈不上宽裕,更不用说富裕。

国富,民也富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大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以前也有所上升,再加上各种民生难题层出不穷,民众生活艰难,一些人利用民众对外汇储备概念的模糊和对政府收支情况的不了解,趁机炒作“国富民穷”,但这一观点禁不住任何推敲,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虽然不像那些已经破产甚至处于破产边缘的政府那样捉襟见肘,但就此说中国富裕那也远远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