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时局2014:问题、困境和必然抉择
29507000000022

第22章 在“人本市场经济”共识上实现超越

“人本市场经济”是为的朋友李佐军先生提出来的,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中国改革的共识。

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准备是很不足的,可以说,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是以往的理论禁区在实践中一步步被打破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认同,但至今还未有能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和道路的理论。

但改革不能终止于得失之间,得失之间是改革总结的基本内容,也是改革征程的起点。中国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面前,传统理论是过于偏狭的,甚至是过时的,对人的多样性关注不够,对大众的行为关注不够,而且没有形成能足以解释社会现象并且提出对策的分析框架,因此时代始终在呼吁新理论。

我们这些年来的改革,就是研究让政府如何安排制度,从而达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不能不承认,传统的改革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有的学者只强调法律的重要,那其实在学理上也站不住脚,法律重要,制度也得要,宏观调控也重要,国有经济也不能少,这些在学理上也是成立的,关键是如果将其规划设计到科学的程度上,这才是我们所应该研究的对象。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老先生早就说过,“离开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不可能存在”,道理就在这里。改革需要新思维,必然要与旧思维有区别。

第一改革要有配套制度。这种制度不具备,市场经济可能步入歧途,这些制度包含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少地方步入了歧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制度的缺失,是因为这些思维的缺失。国企改革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教育、医疗、住房改革造成了新三座大山,价格改革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国际领域的改革造成了国家利益的丧失。某些改革措施既违背了学理,也违背了伦理。在学理方面,微观经济学虽然认为市场经济能达到福利的最大化,但那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主要体现为充分竞争,交易成本为零,信息完全,分工理性等四大方面,但这些前提条件,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还不可能具备。在伦理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保障公平是前提,但这些在当下的中国也没能做到。我们的改革措施重点放在了提高效率上,相对忽略了人本和公平。

李佐军提出的人本市场经济强调通过制度设计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符合公平正义原则,又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准则。中国改革之所以今天遇到了这么大的阻碍,很大原因就是没有采取以人为本的战略,没有满足包含弱势群体多数人的需要。

“人本”,即未来的体制要满足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各种需要,同时要依靠绝大多数人来推进改革。这样,就有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就有了衡量改革优劣的明确标准,而不会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甚至“伪改革”的误区。“社会主义人本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述,而且充分吸纳了其核心词,只是在其中加了两个字“人本”,充分体现了继承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述既抓住了改革方向的重要方面,又已成约定俗成,完全改变它既无必要,又可能引起新的混乱,而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相对较好。由此,李佐军认为,“社会主义人本市场经济”包含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中国需要科学改革,这其实是对以往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改革思路的超越。科学的改革,必然要经受住“学理”和“伦理”两方面的拷问,缺乏学理支持的改革首先在学术界就难以形成共识,而缺乏伦理支持的改革即使获得了精英层的支持,公众这一关也过不了。“社会主义人本市场经济”是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无论从哪方面看,“人本市场经济”都担当得起“解释社会现象和提出对策的分析框架”的重任,应能成为中国学界和政府的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