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节俗文化
29502100000052

第52章 洗晒节,晒衣又晒书

“六月六”虽然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但在这一天,各地人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利用夏季强烈阳光进行晒衣、晒书、晒经,防止虫蛀、霉烂等。

河南有一首民谚说:“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有些地方也说:“六月六,家家晒红绿。”清代《京都风俗志》中记述,六月初六日,寺庙都忙着晾晒经书。京城的居民,也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这些记载都表明,在六月六这一天,无论皇宫还是民间,都有晒衣服、晒经书的习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在中国民间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和宋真宗的“天贶节”相关。据《宋史》记载,有一天晚上,宋真宗梦见一位神人自天而降,对他说,上天将降天书以示祥瑞。梦醒后果然发现有黄帛挂在左承天门南鹅吻上。真宗召群臣到承天门取下“天书”,启封后,内有黄色书写文字三幅,号称“大中祥符”。宋真宗为了感谢天恩,定每年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就是赐的意思。不仅如此,还在当年十月,率群臣赴泰山举行大规模的封禅活动,拨库银大修岱庙,主殿取名为“天贶殿”。其实,这是宋真宗和幕僚们一手导演的。当时大宋朝廷刚和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威信扫地,民怨沸腾。为了维护宋王朝统治,他们便想用封禅泰山的办法,给大宋江山蒙上一层神佑的外衣,认为这样既可“夸示外国”,又可“镇服四海”。但宋真宗既不是开国之主,又不是盛世明君,按照礼制规定是没有理由封禅泰山的,于是便有了上天赐书示祥瑞的一幕。因为有了降“天书”,所以,六月六就有了晒“书”的习俗。

另一种民间说法是与唐僧取经相关。据说,当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经东迟国,曾在一只老鼋的帮助下,渡过了八百里通天河。老鼋托唐僧问西天佛祖,何时才能脱得鼋壳,换成人身。唐僧到了西天,将老鼋的事奉告佛祖。佛祖赐给老鼋一个金盒子,内盛八只馒头,并说:“老鼋吃了这八个馒头,再过八百年,才可脱壳成人。”唐僧将金盒子交给八戒,可是猪八戒却在返回途中将八个馒头偷吃了。当师徒们重过通天河时,老鼋前来接应引渡,当老鼋知道自己借以脱壳为人的馒头被八戒偷吃后,一怒之下,摆动身子,往下一沉,把经卷都翻在水中了。师徒四人急忙把湿漉漉的经卷抢搬上岸,摊在石头上翻晒。一会儿,经卷就被晒干了。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六,后来佛家子弟就在这天翻晒经书。

除了晒衣、晒经书的说法之外,有些地方还说:“六月六,百姓晒衣龙晒袍。”据说,“晒龙袍”中也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每次都要到扬州。有一天,他到扬州的南郊游览赏玩,突然天降暴雨。当时既没有携带雨具,也找不到临时避雨的地方,尊贵的皇帝瞬间便被淋成了落汤鸡。当他匆忙赶到一座寺庙里躲雨时,偏偏又雨过天晴了,如同天跟他开了个玩笑。康熙皇帝的外衣淋湿了,本应借寺僧或其他百姓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但是,堂堂一国帝王岂能穿寺僧或百姓的衣服,他只好在寺庙里将外衣脱下,一直等到太阳将它晒干了才又穿上离开。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此事传开后,民间便有了“六月六,晒龙袍”的说法。

无论晒衣、晒书的习俗究竟根源于哪种,这种行为现在看来都不无道理。六月时节,不仅多雨而且气温颇高,家里的衣服、被褥、书籍等往往容易受潮而散发出一种霉味。所以,遇到伏天或者阳光充足的时日进行曝晒,于人、于物都是很有好处的。

延伸阅读

郝隆晒腹

郝隆,是东晋的名士,字佐治,山西人。郝隆生性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所以有博学之名,后来投奔桓温,做官做到了南蛮府参军。在《世说新语》中记载着一个“郝隆晒腹”的故事。

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他看见一户非常富有的人家在曝晒很多皮毛以及罗绸缎,他就解开自己的衣扣,袒胸露腹,躺在门外的竹椅上晒太阳。邻居看了十分奇怪,便上前询问,郝隆傲然回答说:“我晒腹中之书。”这被后人传为佳话,就有了“袒腹晒书”、“晒腹中书”、“晒腹”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