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29501400000059

第59章 生意人永远不能停止学习

生于台湾港口城市基隆的张荣发从小在海边长大,天生就注定要“靠海吃饭”。张荣发的父亲是船上的木工,在他18岁时就死于海难,7个子女全赖寡母抚养。然而,张荣发并不屈服于困顿的环境。他自小就显露出绝不就此低头的骨气,逆境反而锻造了他创造新天地的气概。

珍珠港事变后,一九四一年战乱的台湾,十四岁的张荣发,白天在基隆的日商船公司挣钱,晚上赶搭火车到台北商校讲习所读书。因为基隆多雨,他常常穿着雨衣雨鞋就赶进教室,“大家都叫我基隆雨衣!”他说,战乱还能念书,是种幸福。

从台北商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张荣发就跑到海运公司打工。少年气盛的张荣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最早当事务员,一步步升为事务长、理货员、二副、大副,最后升级考到航长执照。

大量阅读,无疑给张荣发注入了更宽广的视野。从十七岁跑船起,在船上有空就读书,“我是靠自修苦读考上船员、当上船长的。一本书要读两三遍。”创办长荣航空时,他购买成堆的航空技术、飞机结构与航管日文书,读到书皮都破掉,到波音原厂看飞机,他亲手拿着皮尺,检视内外观层层的设计,让波音高层叹为观止。

同时认真学习的态度也使他结交了诸多良师益友。十七岁那年,第一次出海,在日本商船贵州丸上当事务员,当时所有商船全被征召做军事运补,每趟出航能否回来都是未知数,“但那时不怕,觉得上船见习,还能赚钱养家,是种必要且光荣的事。”

那段无情的战乱岁月,在起伏的波浪中,交织出张荣发与两位生死至交的友谊,一位是小时邻居林泰山,一位是前辈林添福。张荣发得以上船,是靠林泰山帮忙才登上林添福担任船长的凤山轮,这两人是他航海的老师,也变成一辈子的良师益友。二十岁的海上知交,加上命运之神的眷顾,才成就了今天的长荣王国。

“只要和船、大海、航空、医疗有关的书本杂志,我都爱看。”笃信天道的张荣发连读佛书也一样专注,“你可以问我观世音的故事,我读了三次。”

张荣发不仅自己喜欢读书,并且非常重视员工的学习状况,对于人才的培训开发更是大手笔。张荣发每年都到日本北品川医院体检,因而知悉由国家设立的日本千叶县一所放射线综合研究所,研究出重粒子放射线癌症疗法,对台湾非常需要,因此决定出资筹设,并获日本方面同意代为训练相关人才。

为此,张荣发计划将招募物理工程、医学工程、放射技术人员及医师等人才,送往日本,给予一年时间训练,并希望重粒子放射线综合研究所设立后能再吸引更多具有专才的相关人士投入。

在张荣发看来,此种医疗癌症方式不需开刀,也比目前放射线治疗成效好三倍,且根据日本经验,在乳癌、子宫颈癌、摄护腺癌最有效,但相关医疗费用在日本约300万日币,非常昂贵,未来如有经济困难患者,将会考虑视状况给予辅助。

张荣发表示,目前汐止货柜厂将逐渐移往桃园,这笔占地四万多坪土地供设立三、四百床附设医院将不是问题,病患治疗时间可缩短,实际上应不用大量病床。本次投资,长荣集团目前已积极规划向国内主管机关申请中,由张荣发基金会统筹相关方案。后来,虽然这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而终止,但是张荣发对于员工的投资依旧是大手笔不断。

“创富经”培训学习就是创造财富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办企业,首先是一种商业实践活动,没有固有的模式和规律来遵循。确切地说,每一次商业行为都是一次创新,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灵活应对,需要从消费者、竞争对手,乃至失败经验中学习经营的智慧。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似乎很难;的确很难,不过也很容易。对领导人来说,只要能听反对意见,从不忘记学习,就容易一步步发展壮大,甚至爆发式增长。经验是累积起来的,才干是历练出来的,而具备学习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指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有人对世界上优秀的15家公司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只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长盛不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养计划。

在杜邦公司,受过高等技术教育的人员从科研部门,被调往加工部门,再到市场营销部门、管理部门、公司人事部,然后进入公司各级领导岗位。

这些成功的企业时刻在做着人才培养的事情,在工作中训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有朝一日能具备在综合领导岗位上进行领导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来为公司经营的远景战略提供支持,获得必需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