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058

第58章 进洞房后第一礼——坐帐

新娘进入洞房之后,第一个仪式就是坐帐。这种古老的风俗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其也蕴含着特殊的吉祥意义。

坐帐习俗是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后的第一个仪式。“坐帐”,又称“坐福”、“坐床”、“坐富贵”。传统婚俗中,新娘进入洞房之后,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坐在床上,所以事先要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床铺好,新娘进去以后便盘膝坐于帐中,不能随意走动,也有一些地方自古以来的婚俗就是新郎新娘一同坐帐,如安徽、福建等地。

“坐帐”习俗的历史沿革

坐帐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流行着。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谈到“坐帐”风俗时说:“入门于一室内,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只径入房中,坐于床上,亦谓之‘坐富贵’。”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中也说:“过一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入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清道光《泰州志》中也记载:“初更后,彩舆到门,婿拈双红纸,拈后,立堂中,迎彩舆人,遂先入房,立床左。女戚二人,启舆扶新妇入房,立床右。揭巾行合卺礼,谓之坐富贵。”

“坐帐”之俗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洪

在《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中写李翠莲结婚时道:“先生念诗赋,请新人入房,坐床撒帐:‘新人挪步过高堂,神女仙郎入洞房。花红利市多多赏,五方撒帐盛阴阳。’张狼在前,翠莲在后,先生捧着五谷,随进房中。新人坐床。”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写到宝玉大婚的时候也提到了“坐帐”的习俗。可见,这种习俗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存在于婚礼之中了。

古老“坐帐”习俗的讲究

新娘坐帐首先讲究的是方位,要面向喜神方向。喜神,又称“吉神”,是保佑人们幸福和好运的吉祥之神,其具体在什么方位只能听从阴阳先生的指点。在婚礼举行中,祭祀喜神的仪式主要有两个,一是花轿放的方向,二是新娘坐床时的方向。民俗认为,花轿轿门要朝向喜神所在方位,新娘坐帐时也要面向喜神所在方位,只有这样,一对新婚夫妇才能一生平安,喜事不断。

按风俗,坐帐之时,会有一群小孩子前来讨喜糖。对于这群小孩子的起哄打闹,伴娘自然会想方设法为之搪塞。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交接地区的古老习俗是,新娘坐帐时,要由一个活泼机灵的小男孩将糊在窗上的红纸用手划破。民间解释说,这寓意婚后新婚夫妇能早生贵子。

新娘坐帐时间的长短,各地风俗不一,有的地方风俗只需要象征性地坐一会儿,有的却要坐一天,直至新郎新娘吃了团圆饭之后坐帐才可以结束。吉林岫岩一带风俗,满族新娘的坐帐时间一直要延续到太阳下山时,民间解释说,新娘坐帐时间越长,寓意婚后越有福气。

在新娘坐帐期间还有着禁忌,一般来说新娘在这时是不得上厕所的,为此新娘的家人在女儿出嫁之前的几天就开始严格控制新娘子的饮食。婚礼举行前三天,新娘会少吃饭、少喝水,以防到关键时刻破坏了规矩。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中青年男女的婚礼大都在酒店中举行,新娘一般都会直接进入酒店之中,因此坐账习俗也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农村中,新娘进入洞房的仪式也减少了许多,而且新娘们为了保持形象美观和身体舒服也都不会盘腿打坐了,“坐帐”这种古老的婚俗现在只存在于一些上年纪人的记忆之中了。

延伸阅读

各地古老的“坐帐”习俗

在山东高密地区,自古以来的“坐帐”传统是:新娘进门要跨过马鞍子。洞房内还会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要放置两碟年糕、枣、栗子,新郎先要踩着桌子上床,围着床转一圈,新娘再踩着桌子上去。山东青州一些地方的新娘在坐帐期间,新人先抱, 意为“

送子”;然后“咬

糕”,迎亲人会在一边说着诸如“大口咬,一口咬着栗子枣”之类的吉祥话;接着新娘会吃自己带来的“随很饭”——小水饺和面条。陕西韩城一带的新娘自古以来坐帐都是坐在萝卜上面,当晚还要用那些萝卜做成,并且要全家人一起吃掉。当地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公婆早点抱孙子。满族地区的古老婚俗,结婚当日,新娘身着红嫁衣,用红绸蒙面,有的新娘会在新郎家南面的炕上坐帐一个白天。按风俗,坐床时新娘不许乱动。当地人认为:坐而不动,主婚后大富大贵;坐而乱动,主娘家受穷受罪。但有的满族新娘要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面南坐福,行坐帐礼。新娘行坐帐礼时,新郎要一直守候在帐篷外,不得离开半步。

新人父母不得闲——“会亲家”和“闹公婆”风俗婚礼之上,新郎新娘是主角,但是他们的父母亲人也不得清闲,在新娘进入洞房之后,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任务。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当众宾客聚集在洞房内看新娘子时,洞房外的众人正在戏耍新郎的父母,俗称“闹公婆”,此时外面的气氛一点也不比里面差。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送亲者的使命虽然完成了,但是他们还不能直接回家。因此在回去之前,男女双方的父母要见面,说一些客套话,相互客气一番,此为“会亲家”风俗。

“会亲家”风俗

在我国很多地区,跟随新娘前来的送亲客回去时皆用互相寒暄和说客套话的方式来会亲家。在河南一带,喜宴结束后,主送客会在执客的引导下去后堂拜见亲家公、亲家婆,并且还会递烟倒茶。分好宾主坐下后,一般主送客都会寒暄说诸如“小女在家娇生惯养,年幼无知,还望亲家多多包涵”一类的话,公婆则会应答道:“穷家薄口的,令爱日后要受不少委屈,还是请亲家多多担待。”与此同时,主送客还要同男家父母共同商定新娘回门的具体日期及其他相关事情。之后,主送客将嫁妆上的钥匙全部交给亲家母,让其验嫁妆。因此,民间也将这次亲家相会俗称为“送钥匙”。新郎的母亲开箱后,见了女家为新娘放在箱子中的“压箱钱”要加倍添钱,俗称“看一眼,添一半”。会亲家后,主送客由婆婆领着进洞房与新娘告别。之后,男家父母及新郎送别送亲客。

有些民族送亲客是用婚俗歌来道别的。土族送亲客在第二天回去时,男家要再一次以丰盛的酒宴招待。但有些地方对即将离去的送亲客似乎有些不友好的礼节,更增加了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比如傈傈族送亲客回去前,男家将礼物分送完毕,即唱起了逐客词,以似乎不友好的语气“驱赶”客人,直到将送亲客全部“赶出”男家后才停止。

“闹公婆”风俗

闹公婆的习俗多流行于我国的西部、西南部地区。青海省将此风俗称为“骚公婆”。新人进入洞房之后,前来道喜的亲朋好友们会一起把新郎的父亲母亲簇拥到院子里面。这时大家会尽情捉弄公婆,如给他们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塞上铜铃铛,头发上挂几串红辣椒,反穿棉袄,倒骑毛驴,在大家的要求和逼迫下,让公婆骑在毛驴上面逗笑话。

在重庆璧山县婚礼上自古以来就有着“小媳妇逗老人公”的风俗习惯,公公肩挎农具,头戴草帽,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油彩,嘴里还要叼几根新鲜的青草,扮成牛的样子;新娘穿着大红喜褂子,手拿竹鞭,赶着公公前进,这幕景象非常像“耕牛犁田”。当地人们普遍认为,这种风趣幽默的新媳妇逗公婆才叫真正的“新婚三日无大小”。

山西一些地区也有“闹公婆”的习俗。婚礼之上,众人把公婆精心“打扮”一番之后,再由新人带着吹鼓手去请。公公会戴着红纸做的高帽子,身着羊毛向外翻的老羊皮袄,手里还要拿着用高粱杆特制的烟袋,烟袋锅是由胡萝卜雕刻的,上面还挂着烟布袋。公公骑着马,由新媳妇牵着。婆婆的脸上被众人抹上了一层红粉,整个脸红的像关公一样,脖子上还挂着用辣椒、柿子椒、茄子串成的特制项链,也骑着马,由儿子牵着。老两口的这身诙谐的妆扮引得周围旁观的人大笑不已,同样也给婚礼增添了很多热闹喜庆气氛。

延伸阅读

渔民在婚礼举行前要准备“门前三宝”的风俗

古时渔家办婚事,新郎家人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洞房三宝”,门挂三宝是古时渔家的习俗。这个习俗的还有着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海边出了个长着驴头的海妖,只要一听见谁家办喜事,它就会前来糟蹋新娘子,很多人因此年过三十也没成婚。后来海神娘娘显灵,变身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来到海岸上。她告诉人们,办喜事的时候事先要在新房的门框处挂上筛筐、弓箭和桃枝三件东西。有的人听从了她的建议,当驴头海妖再次出现在婚礼现场时,那个筛筐就像张大网一样闪着耀眼的光芒,在金光之中,弓箭都射准了它,海妖见此情景就惊慌失措的逃回到了大海中。从此,这几件东西就成了渔家举行婚礼时必备的“洞房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