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048

第48章 盼子和择吉——“传袋”、“踩红毡”习俗

一些地方自古流传下来有新娘进门“踩红毡”和“传袋”的风俗,这些风俗与之前的趋吉避凶寓意不同,其蕴含有祈求子孙繁盛的祝福之意。

在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当中,包含着大量关于早生贵子的祈祷性风俗,这些能够从侧面反应出人们对于传统婚姻中繁衍后代观念的重视。

“传袋”习俗

“传袋”是所有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的风俗中最为普遍的一种。

清代金埴在《不下带篇》中写道:“今杭俗以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吴越地区自古以来都有“传袋”的习俗,娶亲的人家准备几条装大米的袋子,将其铺在轿子门处,新娘一下轿子,就踩在米袋子上,随着她缓缓地行进,有人便会将她身后的袋子取下来,再继续放置到新娘子前方的路上,这样一袋一袋循环不已,象征着子孙代代,延绵不绝。

“踩红毡”习俗

按照一些地区的传统风俗,新娘在进男家大门时,脚是不能着地的。明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云:“今家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人,弗令履地。然唐人己尔。”因此,新娘要在接亲婆的搀扶下,顺着铺有毡毯的路走,一直要走到拜天地的喜堂里。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在民间观念中,天有天神,地有地煞,结婚是人生大事,如果新娘的脚与地接触,难免会冒犯地下诸神,最好的办法即是在新娘经过的路面上铺上席子或毡毯之类的东西,以保护新娘不被地煞所侵犯。

关于踩红毡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他年轻时听说黄承彦有个女儿,独得了黄氏家学,精通兵法,只是因为面目丑黑,很大的岁数了还没找到婆家。诸葛亮闻讯后,重才不重貌,立即备礼登门求亲。黄承彦见诸葛亮通情达理,诚心诚意,就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到迎亲那天,诸葛亮想考考黄承彦之女的才学,因此特意在院里摆了个一字长蛇阵,花轿到了后,黄承彦之女从轿里拿出四块红毡。只见她把四块红毡轮换着垫在脚下,从长蛇阵的“生门”到了院中,又从长蛇阵的“开门”进入新房,轻而易举地破了这“长蛇阵”。黄承彦之女,也想乘机考考诸葛亮。在新房的地上摆了一个“八卦阵”。诸葛亮送走亲朋来到新房,他从头至尾仔细一看,却不懂破这阵的方法,十分着急。黄承彦之女见他着急成这样,在桌子上点燃一根蜡烛,拍了下桌子,示意一条生路。诸葛亮忽听一声桌响,见桌子上点燃一根大蜡烛,马上醒悟,顺着指引的路出了“八卦阵”。诸葛亮十分敬佩妻子的才能,请求赐教。黄氏见丈夫求知心切,就给他讲起阵法来。就这样一直讲到天亮,新房里的蜡烛也一直亮了一晚上。后来,人们为了祝愿新婚夫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和气气,互敬互爱,白头到老,就在洞房里点上“长喜灯”。人们模仿黄氏下轿踩红毡的做法,也成为风俗。后来因为毡子价贵,就改用了芦席,仍叫“踩红毡”。

因为“传袋”、“踩红毡”这种风俗具有更为浓厚的民俗色彩,又最能够直接体现传统婚姻生育后代的功能和意义,因而这一风俗直至近代在我国各地区仍然普遍存在。

延伸阅读

胶东一带的特色进门礼

在胶东一带,自古以来新娘来到男家,直到入洞房坐帐之前,双脚皆不能沾地,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寓意也为传世、传代。新娘头蒙红盖头,由两个全福女人搀扶着跨马鞍,绕火堆,进入男家大门。同时,有人向新娘身上撒五谷。新娘被搀进院内,即举行拜天地仪式。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新郎新娘按女东男西的规矩站在天地桌前的红毡上,随着司礼者的喊礼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之后即被送进洞房。